2025年7月5日 星期六

彌陀漯底山蔦松文化遺址的探討

 



彌羅港文史協會創會理事長 張哲男

一、        台灣地區史前文化的演變與發展可分為:

1.      舊石器時代晚期

2.      新石器時代早期

3.      新石器時代中期

4.      新石器時代晚期

5.      金屬器與金石並用時代

蔦松文化與十三行文化、蕃仔園文化、大邱園文化、北葉文化晚期、龜山文化、靜浦文化等同屬金屬器時代。從金屬器與金石並用時代來看,可見當時台灣地區已擁有豐富的族群與文化。1

二、        台灣南部地區,史前文化最後一層遺址,大約分佈在台灣西南部,嘉南平原、台南永康、官田到高雄湖內、彌陀,甚至屏東北部地區。以台南永康蔦松出土的陶器、貝塚、罐為主,其次為缽及少量的甕,甚至有一些陶環。還發現鳥頭狀器物,是為蔦松文化遺物的一大特色。石器則有石刀、石槌、石斧、石鑿……等器物。

三、        漯底山遺址雖屬海岸地區蔦松文化聚落層,但他卻包含有三個不同的文化期。分別是漢人早期的文化層、牛稠埔文化層及蔦松文化層。他的遺跡分別是清代早期漢人墓葬、牛稠埔文化灰坑、蔦松文化貝塚……等。

彌陀漯底山西南斜坡地,出土的古物包括黑陶、素面紅陶、手鐲、石刀片、石斧、裝飾品、貝殼。其中蚵殼紋路清晰。根據劉益昌教授及簡炯仁教授考證屬於「蔦松文化層遺跡」。距今約兩千年至一千四百年間之遺物,是屬於海岸地區文化聚落層。

四、                彌陀蔦松文化層遺址,早在1941年日籍考古學者國分直一先生就已開始研究與紀錄。惟因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戰敗,國分直一先生獲得國民政府留用,先後在台北師範學校、台灣大學及台灣省編譯館服務,至19498月返回日本,才中斷蔦松文化層研究。

1954年彌陀鄉民孫枝木先生,在彌陀漯底山西側耕作,犁田翻土時,發現有紅褐色陶甕,黑色陶罐及手環,孫枝木先生即默默蒐集將近三十年出土的文物,堆積住家屋內視為寶物,不為外人所知。1990年家人因對出土的陶甕、陶罐視為先人遺物,至為恐懼,在一次清潔大掃除時將全部陶甕、陶罐送往垃圾回收場掩埋。當孫枝木先生發現時,已成一些破碎的陶片,至感懊悔。直到1991年,向當時的彌陀國中余添義校長請益,並聘請當時的中央研究院劉益昌教授多次勘查研究之後,證實為蔦松文化層遺址。彌陀國中余添義校長,即徵得孫枝木先生同意,將僅存蒐集的殘留碎片整理,保存在彌陀國中,成立「本土文物展示館」。

2002106日彌羅港文史協會成立積極推動地方文化保存,特地邀請彌陀區公所,彌陀鄉農會共同協商,將彌陀國中保存的文物移至彌陀鄉農會倉庫,成立「彌羅港文史協會蔦松文物館」作為鄉民及遊客認識彌陀文化的重要據點。每年舉辦虱目魚文化季活動時都由協會派員導覽解說,成效良好普獲佳評。

彌陀地處台灣西南端沿海地區,發現出土的文物為蔦松文化層,根據中研院劉益昌教授的「史前文化與原住民關係試說」,研究到目前為止,雖然不能證實與原住民有關,但以文化層的推測,在距今20001400年之間,應是台灣南部之漢人與平埔族(希拉雅族)有密切關聯。根據蔦松遺址報告人黃台香的推測認知,主要因素有下列幾點:

1.      年代相近,正是蔦松文化的下限。

2.      分佈地區都在台南、高雄、屏北一帶。

3.      生活習慣都是以漁、獵,撈貝為重要的存活方式。

4.      生活的器具都用陶甕、陶罐、石器等為主要器皿。

5.      多存在著祭壺,及獵頭之風俗習慣。

6.      出土的器物「鳥頭狀器」,經研究與希拉雅族「公廨」屋脊上的烏秋鳥「阿菴」相同,都是祀壺信仰的遺物(劉克竑)(1986-28)。

五、        依據台灣史的記載,生長在台灣這片土地的原住民,除了阿美族落居台東濱海地帶外,其餘大多分佈在深山地區。而平埔族則落居平原與濱海地帶,這也就是造成他們成為與漢人通婚對象的原因。所以,漯底山文化遺址的發現,也讓研究人員思考到大部分台灣人祖先存有平埔族人的血統說法。199646日高雄醫學院陳順勝醫師,在台北醫學院舉辦「原住民健康問題之現況與未來展望」中,發表回顧性論文,將一篇HLA原著論文中,數據重新計算(lee et al 1990)得到20-60%台灣人有原住民基因的結論(陳順勝 1996.8)。2007811日林媽利醫師於自由時報「非原住民台灣人的基因結構」一文,根據他對一百個台灣漢人基因分析,研究HLA最後提到「根據三個系統的分析85%的台灣人,是帶著台灣原住民的血緣」以上兩位醫師的研究報告可供參考。

俗話說台灣人「有唐山公,無唐山嬤」意謂台灣先民,清代早期從中國移民來台只限男性,即所謂「羅漢腳」,為了綿延後代只好與台灣在地的平埔族女性結婚生活。從台灣的風俗,結婚婚宴的主桌,除了新郎新娘男女雙方主婚人之外,母舅必定坐主桌。由此可見,台灣漢人其實多有平埔族血統,因此存在平埔族母系社會的傳統,除了1949年國共內戰後移民者之外。台灣有句俗語「天頂天公,地下母舅公」可為佐證。

六、        台灣的歷史,自西元1624年被荷蘭人佔據,西方人留下一些記事。至1661年鄭成功入台,趕走荷蘭人,作為反清復明基地,惟僅短暫存在22年,在文化上影響有限。到了1683年,清國消滅鄭成功,劃歸領土卻未用心開發,清國認為台灣是「蠻荒之地,鳥不語,花不香」,因此在1895年與日本戰爭失敗,割讓台灣。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放棄台灣佔有。1949年國共內戰,蔣介石敗逃台灣至今,合計長達401年。台灣人逆來順受,對台灣文化認知不深,也欠缺完整紀錄。如今,教育普及許多人開始探討台灣文化歷史淵源,值得慶幸。期望近代有識之士,經過深入探討後,能正確認知台灣人的正確歷史文化根源。

 

參考資料

1劉益昌、陳玉美合著「高雄縣史前歷史與遺址」p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樂群村

    樂群村       為日治時期岡山地區位階最高的官舍區,屬於將領以及佐級(校級)等高級軍官的宿舍,全村的整體規劃、個別官舍的庭院造景、建築格局、建材(台灣紅檜)使用皆相當講究。國民政府後 , 接收使用的國軍眷戶也屬於高階軍官或將領,多數房舍空間及主要結構均未更動,保留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