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4日 星期二

台灣豫劇團與豫劇天后王海玲的經典傳承


 

豫劇俗稱「河南梆子」,是河南的地方戲,不如國劇京戲受到重視,幸有臺灣豫劇團及王海玲的努力傳承,使它在臺灣落地生根,開啟了豫劇在台灣的輝煌歲月。

                               
 
            張哲男 蔣榮福 黃素燕 黃燈銅 採訪
  

    臺灣的豫劇,最早是由一代豫劇宗師張岫雲,於1950年先在越南成立「中洲豫劇團」,後輾轉飄洋過海到臺灣,1953年在高雄海軍陸戰隊成立「飛馬豫劇隊」;直到1996年,豫劇隊結束軍中階段性任務,改隸教育部,名為「國光劇團豫劇隊」;復於2008年更名「臺灣豫劇團」;2012改隸文化部,全名為「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 

 
 
 
總部整修完成           人才培育傳承
 

臺灣豫劇團總部設在左營區,其原來的屋況、設備老舊,經現任團長彭宏志大力奔走,極力爭取下,終於有了伍仟萬的經費,於1046月開始動工整修,總部因此有了排水系統,化糞池幹管也重新埋設,並加強耐震設計,加裝氣密窗,新設視聽室及集會表演埸所等 ,工程都須在半年內趕工完成,談到這期間的辛酸過程,彭團長指著他的頭髮,自嘲地說:「讓年紀尚年輕的我,頭髮卻日漸稀疏,常有就把它當成最後遺作的感慨!」

 

    有了較完善的硬體設施,彭宏志團長在培育人才及豫劇傳承方面,也費了不少心力,除了與歌仔戲、京劇、交響樂合作演出、訓練人才外,更與大陸戲曲學校建教合作,把學生送到大陸,從基礎的基本功學起,希望年輕的一代,不要因大環境的影響而斷層,能扛起豫劇傳承的責任。邀請大陸的豫劇團來臺,幫王海玲老師伴奏,把經典的豫劇唱腔製成 CD ,盼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八歲神童               王大膽

王海玲出生於高雄,是家裡的獨生女,深受父母寵愛,個性活潑外向,因喜歡看歌仔戲,愛模仿劇中人物,可以打扮得漂漂亮亮。因此於1959年「海軍陸戰隊飛馬豫劇隊」招考第一期學生時,當時王海玲才8歲就去報考,因學過芭蕾,肢體協調性及反應不錯,一雙大眼睛模樣可愛,因此順利錄取,成了「臺灣豫劇皇后」張岫雲老師的學生,從此近一甲子的時間,王海玲都沒有離開過豫劇舞台。
 

當年,張岫雲老師的教學十分嚴厲,採取連坐法,一人犯錯全部處罰,學生一次要挨打8(),所以被打是家常便飯,王海玲形容同學的傷痕是「滿堂紅」。媽媽十分捨不得女兒,常要王海玲回家,甚至鬧「家庭革命」,但因自己喜歡又有興趣,心中早立定:「要演戲就演最棒的 ,要站在舞台中央當主角!因此,每日勤學苦練,別人不敢演的角色,我來演,抓住每一次上台表演的機會。」老師看王海玲資質好又肯努力,都很喜歡她,會先教王海玲,再由她擔任小老師轉教其他的同學,因此,王海玲學得比別人快又多,小小年紀已演了不少角色,每當她上台演出時,大眼睛一瞪、手一擺、開口一唱,常贏得滿堂喝采,且有「八歲神童,王大膽」的封號。
 

主演花木蘭              首挑大樑
 

王海玲在「飛馬豫劇隊」,8年學生生涯中,因演員欠缺,學生常要跟著老師到處去表演,所以觀摩學習的機會多,得到許多臨埸的經驗。王海玲會觀察其他演員如何演,也會照著劇本想像劇中人該有的反應,並從音樂與聲腔中,揣摩人物情感,日積月累,生、旦、淨、末、丑基本功逐漸紮實,深獲老師肯定。

1966年王海玲因緣際會主演花木蘭一角,參加「海軍第六屆康樂大賽的國軍競賽」,此競賽,張岫雲老師因故未能參加,由當時年僅14歲的王海玲臨危受命挑起大樑,從背詞、練做功、排武戲,沒日沒夜排練,在短短不到一週的時間,要學會「花木蘭」全劇的各方面的表演,十分繁重緊湊,王海玲憑藉著她多年的勤學苦練,順利首演於中山堂,觀眾反應熱烈,也從此有更多人認識王海玲,開始在豫劇舞台嶄露頭角。
 

海玲六十年          傳承綿綿
 

王老師在豫劇表演教學已近一甲子,不但桃李滿天下,而且多次獲獎:1969年獲「中國文藝協會」頒贈「第十屆文藝獎章」;1985年河南同鄉會頒贈「新豫劇皇后」之榮銜;1990年獲「亞洲傑出藝人獎」,使「飛馬豫劇隊」成為兩岸第一個在紐約林肯中心演出的藝術團體;2000年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戲劇類得主」。評審的得獎評語:「臺灣的豫劇因為王海玲而存在,因王海玲而出色!」
 

    談到傳承,王老師表示,在中山大學、高雄大學等校任教,不要求學生寫作業,要他們買票去看豫劇,回來交心得報告,結果有學生說:「沒想到豫劇這麼好看!被現場演出的氛圍震憾到了!」這就是我要學生走進去欣賞的原因,年輕人不要只認為看歌劇就很有素養,豫劇不怕你不懂,就怕你不看!只要年輕人肯願意買票去看戲,豫劇的傳承就不會有斷層。



 

    明年(2017年),王海玲老師就要退休了,她強調「退而不休」,只要身體還可以動,就會繼續做下去,退休後反而空間更大,不用完全在舞台上,可以教學當顧問、藝術總監指導,也可以當配角。王海玲表示,像我演劉姥姥還太年輕呢,她是七十多歲,我才六十多歲還是超齡演出;我的老師楊岫雲九十歲時,演第一部電視劇,今年(105年)九十四歲還在演短劇,所以我與豫劇的「緣」還很長呢。我們採訪群有一位小姐,是老師三十年前的學生 ,在現埸清唱了幾句,王海玲老師讚許唱得不錯,應允有時間願意傾囊相授,再續「師生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台南成功大學(原台南工學院)學生李武昌叛亂案之探討

  彌羅港文史協會創會理事長 張哲男 1960 年代(高中時期)每次從資訊中看到「 228 事件」或「白色恐怖事件」提問長輩時,立即告誡「 囡 仔人有耳無喙」,只能聽不能說。當時總覺得既然有人違法,判刑,就應該讓全民警惕,以免重蹈覆轍。基於好奇新的驅使,在心中一直懷著探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