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5日 星期一

岡山籃籗會的探討


                                                             




                                                                                              張哲男

 
一、前言

走遍全台灣,從來沒有聽過,一個地方的鄉土文化活動,竟然有四種不同的說法與文字記載,其實內容完全一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早期政府忽視本土語、文化,形成同一名稱多種說法。

        岡山籃籗會Nâ-á-Khâ-á-hõe)最早在1986年,岡山鎮誌的記載為「籮仔筐會」,2000年再版的岡山鎮誌改成「籮筐會」。2009年岡山鎮公所續編岡山鎮誌又改成「籃筐會」,到了20101225日,高雄縣市合併之後,區長由民選改為官派,2012岡山區長袁德明先生為了瞭解岡山重要活動主題名稱,台語轉換成漢字的寫法,終於在楊青矗先生編寫的「台華雙語辭典」725頁中找到「籗」字,台語就是「Khâ-á」,華語㞢ㄨㄛˊ(捕魚時可背在臀部,裝魚的一種竹編魚簍),該年定名為「岡山籃籗會」,總算驗明正身了。

二、籃籗會的緣起

小時候,經常隨著家人到市場購物,有些商家開口第一句話就問怎麼很久沒來「交關」?當時並不瞭解,為什麼不說很久沒來買賣?如今參與文史工作研究後,才知道台灣除了原住民與漢人之外,還有平埔族。荷蘭人曾經對台灣作人類學調查,台灣有193個部落,45個族系,平埔族就佔9族。凱達格蘭族(Ketagalan)、雷朗族(Luilang)、葛瑪蘭族(Kavalan)、道卡斯族(Taokas)、巴則海族(Pazeh)、巴瀑拉族(Papora)、巴布薩族(貓露捒ㄙㄨㄥˇ)(Babuza)、洪安雅族(Hoanya)、西拉雅族(Siraya)。

台灣早期(幾百年以前),沒有貨幣交易,都是以物易物,原住民族多數居住在中央山脈,而平埔族、少數漢人則居住在平原、濱海地區,每到一定時日就會到入山的部落關卡,交換生活物資用品,所以台語就把在關卡交易稱之為「交關」。很多語言就從先民的生活方式衍生而來,而籃籗會就是古老社會的一種交易行為所形成。

岡山籃籗會,源於1726年之後,至今約為240幾年。岡山地區處於山、海部落的交會點,東邊有阿蓮、田寮、燕巢……等山區部落,西邊則有彌陀、梓官、永安、茄萣……等沿海部落,早期部落居民稀少、分散,活動多以廟宇為聚會場所。岡山壽天宮在西元1776年,建造於今岡山區平和路與維仁路交叉路口,廟前廣場設有公斗,供部落居民度量,解決公平交易問題。因此,岡山壽天宮成為人口聚集的地方,不久便成為趕集的好處所。且由於各部落居民,平日忙於農耕、播種、收成、捕魚、曬網,只能利用重大節慶,如媽祖誕辰、中秋節、義民節,作為一年三大聚會日子,久而久之形成共識。

三、籃籗會舉辦的時間

岡山籃籗會從早期沿襲下來,每年固定舉辦三次

1          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日

每年媽祖生日,各地信眾都會攜帶供品,到壽天宮感謝媽祖的保庇風調雨順,居民農產豐收,漁獲滿船,也趁這一個日子交換一些農漁具,如竹籃、竹筐、扁擔、麻繩、竹籗、牛犛、漁網……等農漁用具,這是每年第一次籃籗會。

2          農曆八月十四日:中秋節前夕,岡山土地公秋祭

台灣人每年有三大重要節慶,農曆元月一日為春節,五月五日為端午節,再來就是八月十五日的中秋節,一年的辛勞,總會利用三大節慶,放下身邊工作,好好休閒、歡樂,岡山中秋節的前一天,就是土地公的秋祭,大家利用此日見面、聚會。

3          農曆九月十五日:岡山義民節

台灣很多地區都有義民廟,恭奉義民爺,而各地恭奉的義民爺對象卻不相同。早期台灣很多地區治安不佳,常有盜匪入侵,居民為保鄉衛民,時常與盜匪相搏,甚至犧牲生命,後人將其英靈奉入義民廟,尊稱為義民爺。相傳清代時期岡山地區居民,為維護賑災糧食,與盜匪激戰而壯烈犧牲的志士,鎮民將其奉入媽祖廟一起朝拜,岡山籃籗會也就選在這一天舉行,以資感念。

四、籃籗會舉辦地點

最早就在媽祖廟(壽天宮)廣場,即現今的平和路與維仁路交叉路口,本廟口為早期從鳳山往台南必經的主要幹道,維仁路也是濱海地區彌陀、永安沿阿公店溪往岡山購物,竹筏停靠的碼頭,正是交通樞紐所在。後來阿公店溪改道,壽天宮又經常淹水,加上平和路與維仁路日益繁華,當時日治政府,為了打通平和路,繁榮西岡山部落,在1937年(民國26年),將壽天宮拆除。籃籗會地點從1949年(民國38年)起,改在岡山公園(原日本神社舊址)繼續舉辦。當時仍保有傳統的竹編、竹籃、麻繩、草蓆、農具、漁網為主,少部份服飾、家具……等攤位。人潮聚集,熱鬧非凡。飲食攤逐漸在週邊形成,這是籃籗會最興盛的時期。

中山公園是岡山鎮民、農民辦理活動及運動的場所,後來公園內大型建築增多,空間變小,就在1970年將籃籗會遷移至岡山新闢大道中華路。仍然一年舉辦三次,很快的岡山西區因而繁榮,沿路店面一家家建起,腳步跟不上進步,到了1988年遂將籃籗會移至岡山市區北郊,三十米寬的河華路,直到今日攤商愈來愈多。

五、籃籗會的現在與未來

早期籃籗會是農業社會的一種趕集,因此參與攤位多以農漁具為主,竹編、木器、藤製品、農漁具、刀、鋤、牛犛、草蓆、青草藥……等。每項產品各有多個攤位,以品質、價格為競爭,到了八、九○年代,增加了百貨、花市、樹苗、傳統技藝品,真正傳統的農漁具已逐年減少。最近幾年的活動內容,則是百貨雜陳、藝品服飾,尤其飲食攤位,遊樂活動為多,超過半數以上,與一般夜市無異。剩下象徵性的幾家農漁具、竹器,真正的籃、籗產品幾乎消失,將來可能籃籗會看不到籃籗。

筆者在2008年,擔任岡山區社區大學校長時,配合當時的高雄縣綠繡眼發展協會理事長,岡山文史工作熱心人士劉天賦先生,就在當年1012日(農曆914日)籃籗會時,邀請田寮地區耆老,也是竹編專家,在會場編製竹籃,現場教學示範,吸引甚多人潮,讓遊客認識竹籃、竹籗的製作過程,引起許多遊客的迴響。惟往後幾年的籃籗會,從未見到相同的活動,幾乎都以商業為考量。其實岡山地區能有這麼傳統的文化活動,是值得保存的,因此建議主辦單位,思考如何置入在地的文化,使觀光客在熱鬧活動中,除了看見先民的傳統技藝產品,也能趁此活動認識岡山的在地文化。如皮影戲表演、壽天宮的古文物介紹、岡山螺絲博物館、眷村文化……等靜、動態活動,形成豐富的岡山一日遊,也為地方創造更多的商機,這也許是岡山籃籗會傳承轉型的生機。

3 則留言:

紀念林茂生教授國際研討會暨第二屆台灣教師節賀卡設計比賽頒獎

  時間   : 2024 年 03 月 10 日 地點  :  成功大學力行校區台文系館 88154 教室 得獎名單  : https://pen.de-han.org/311/2024/titchiong/titchion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