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7日 星期五

在文學台灣基金會, 與鄭炯明醫師詩人談詩



      726日下午,跟蔡慈雲、劉天賦及醫師公會總編輯林景星醫師
來到文學台灣基金會,採訪鄭炯明醫師詩人。


   兩周前,鄭醫師才發表 新書《死亡的思考》詩集。

      
      我跟蔡慈雲事先就看完詩集,也蒐過鄭醫師的個人資料,尤其蔡慈雲發揮執教精神,就連鄭醫師詩人的諸多作品都一一讀過,讓採訪,進行得有深度。

       鄭醫師從自己的文學閱讀談起,從初中、高中,參與笠詩社的投稿等文學啟發,認識台中陳千武詩人,改變及增廣他對詩的視野。

       大學就出刊詩集,之後出刊《歸途》、《蕃薯之歌》、《最後的戀歌》。從事臨床醫療的繁務工作,曾讓鄭醫師的創作銳減,但卻不曾抹滅他對文學的熱愛。

       民國68年,他結合南部文學同好發刊《文學界》,讓在戒嚴時期,許多無法刊登的作品,有發刊的去處。民國85年,與南部諸多文藝同好設立文學台灣基金會,發刊《文學台灣》接續《文學界》的任務。

      


        民國97年,出刊《三重奏》,104年整理出《笠之風華》,106年出刊《文學的光影》。
   鄭醫師的詩,受「新即物主義」影響,對社會現象,作出客觀的批判及反思,對人生的百態也流露出細膩的觀察與嘲諷,最近出刊的《死亡的思考》,也將死亡的各種面相一一剖析。
 

詩興湧上心頭的才華女慈雲 , 當晚就把鄭醫師的諸多作品
以詩之戲作 的模式 寫出她的短詩來 :

太平洋的風
吹來故鄉的蕃薯之歌
騰躍的音符宛如母親的叮嚀
殷殷繫住遊子的心

凝視 回眸 思念是離別三重奏
歸途再遙遠
臍帶的血脈相連
您終是我此生最後的戀歌...

醉吟鄉愁的旋律
悲劇的想像依舊
我要當一名英勇的戰士
凱旋之後
豪飲千杯
祝禱永遠的愛 不息
再輕身縱入死亡的思考淵池 ~

笠之原野
響徹我今生最高亢的笙笛






 

2018年7月14日 星期六

岡大會 80年代 懷舊照片

提供者 : 徐銘宏
                                                         岡山國中校園內  營隊

澄清湖 露營 營隊


秋菊園 小學營隊 

高雄市岡山區弟子規會考



主辦單位 : 第十六分區主席張木城 天郁城科技有限公司

承辦單位 : 嘉興國小 快樂屋

協辦單位 : 岡山各級學校 阿公店扶輪社

時間 :107120











「我村」雜誌,全國第1本眷村文化刊物


                                                   



「我村」雜誌

        岡山眷村文化協會總幹事莊盛晃表示,眷村融合了多元族群文化,也具有許多共同生活經驗和歷史記憶,是台灣特有的文化資產,尤其,作為陸海空三軍重要基地的高雄,眷村面積多達80多公頃,鳳山有陸軍眷村,左營有最大面積的海軍眷村,岡山則有全國最具特色的空軍眷村。

        他表示,眷村曾是台灣日常重要的人文風景,但隨著政府加快眷改的腳步,許多老舊眷舍消失,傳統的鄰里關係也受衝擊,眷村文化保存是全國性議題,必須統整規劃、因地制宜。

        「我村」總編輯張允慧說,岡山眷村文化協會2017年共舉辦40小時的眷村文化工作坊與講座,活動原本計畫在岡山眷村舊址舉辦,但遭國防部婉拒,後來借用岡山社區大學和竹圍國小場地舉辦。

          籌畫多時的「我村」雜誌,為全國第1本眷村文化刊物,創刊號計有76頁、B5大小,創刊發行1000本,內容從岡山空軍眷村起始,描繪眷村人、事與那些記憶中的眷村滋味,包括「雲上之人 - 空軍活歷史:黃山年先生的飛行路徑」、「從華北到岡山:岡山新住民」、「燒一盤好吃的眷村菜」和「非主流的日常 - 黃埔新村的『不正常生活俱樂部』」等。

             張允慧表示,「我村」由協會年輕人謝宏偉主編,加入新世代視野,每期將以1個眷村為報導主題,創刊號先由岡山眷村拋磚引玉,期待後續有其他眷村加入,目前採不定期方式出刊,210日下午2點在岡山樂群村3號(樂群村A11眷舍)舉辦創刊發表會。


「全家」做公益, WE ARE FAMILY.


                                                             WE ARE FAMILY.


     全家岡山竹圍店,別出心裁,在四月份推出「小小烘培營」來慶祝兒童節。四月十四日早上,店長鄭凱文帶領報名的學員們,一起輕鬆做點心,鄭凱文店長說: 「今天做的是慕斯盆栽蛋糕,基本上,學童們幫忙攪拌慕斯,再加入糖水,塑出形狀後就可完成作品。」

             除此之外,學員們會互相自我介紹,鄭凱文店長還會帶學員們熱身動一動,跳一場Fami舞。最後,全家便利商店還特別送一支巧克力霜淇淋及泰山純水一瓶。
  
        今天,帶了四位清寒學童來參加活動的岡大會李天裕前會長表示,「竹圍全家店,每個月會舉辦敦親睦鄰小活動,上個月是長青組長輩的活動,本月舉辦的是兒童節活動,一般收費一百元,但清寒學童是免費的,也算是場公益活動。」

          看著學童們雙手使勁地攪和慕斯團,鏗鏘有聲,頭額不時滲出汗滴,嘴角卻泛出微笑,全家FamilyMart岡山竹圍店,確實用心經營社區與重視公益,值得大家一推。





   活動地點 :岡山區中山北路158

   連絡電話 : 07-6227977

彩.筆.築.夢 楊碧桃老師 桃李春風化甘霖






  
  
                         

   時間:  107114 下午 兩點

   地點 : 岡大滙館

     楊碧桃老師梓官大舍甲人出生於教育世家學生時代在梓官國小岡山初中及岡山農工學習成長。結婚後,定居新北市,曾於泰山國小代課,再進修國北師專,正式分發野柳國小任教,之後再調回新北市泰山國小,直至退休。


         一段與病魔奮戰的歷程,讓碧桃老師以彩
筆與笑容,堅定地刻劃出自己的夢想,一張張的畫作陳述自己平凡生活下,所創作出不凡的故事。

       這次的新書發表,將碧桃老師歷年的畫作義
賣活動記錄成冊,在音樂舞蹈領潮、眾多好友的擁簇下,歡天喜地的為這場藝文盛事開場。



幸福花園 朱槿的家




                 
        花爸爸鍾榮仁醫師表示,有一句俚語:「圓仔花不知醜,大紅花醜不知」,指的就是朱槿(扶桑)

               黃素燕 曾煥祐 蔡慈雲 張旗峰 張哲男 黃燈銅 採訪

         鍾醫師興趣很廣泛,在攝影、藝術方面,都十分投入且專精,前幾年癡迷木頭的香氣及紋路,海邊、路上到處蒐集,請人加工做成聚寶盆等藝術品,家中每個櫥櫃都擺滿他的「戰利品」。




        當室內再也擺不下「興趣」了,鍾醫師近兩三年,就往屋外空地發展。朱槿最先吸引鍾醫師,因為它好種、便宜、花美,經培育研究後,發現朱槿花色變化最多,也最像人類,每朵花都長得不一樣。鍾醫師驚嘆朱槿之美!更加細心呵護,春天時,每日早中晚巡視、澆水、配種、採集結果。雖然看診繁忙,仍甜蜜耕耘,如今鍾家花園已種了近300的朱槿,鍾醫師很樂意分享心得、配種技巧,與大家共賞朱槿之美。






花的構造 認識朱槿
        四、五年級生小時,看到的綠籬笆,就是朱槿,它的花心,是甜的,我們應該都有記憶。鍾醫師說明,朱槿又名扶桑,為錦葵科,原產地在中國南方,分在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省區,是很普遍的花種,到處可見。17世紀時,歐洲人來到中國,感覺很像玫瑰花,稱之「中國玫瑰」,馬來西亞選它為國花,日本、美國及其他亞非洲國家也種很多。但朱槿開始受到重視發光發熱,最主要是配種技術的提升,讓其花朵鮮艷奪目,紫嫣紅,成為溫暖地區備受重視的觀賞花卉。
         鍾醫師解說,花有基本的四個組成原件,雄蕊、雌蕊、花瓣、花萼,稱為完全花,缺一就是不完全花,朱槿是雄蕊、雌蕊同一朵花,如果雄蕊雌蕊在同一株,稱雌雄同株,相反,則為雌雄異株。
    朱槿雄蕊的花絲會形成筒狀包住雌蕊的花柱,突出於花冠
剛開花時,雄蕊發育會比較慢,避免自己授粉繁殖,致影響異種繁殖,新品種的出現。發達的雄蕊像魚卵,非常茂盛時,只要用棉花沾雄蕊的花粉,再去碰雌蕊的柱頭即完成授粉配種。
    談到配種,採訪群提出幾個怪問題,鍾醫師笑著解答:同一個雌蕊的柱頭,如果用很多個雄蕊的花粉去授粉,可能就看哪一個雄蕊的基因比較強;另一個問題,花柱歪歪的,只是較奇怪而已,並不會影響其繁殖,重點發育,有沒有長大成人。

花色變化 配種技巧
     人有兩隻眼睛,一個鼻子、嘴巴,但組合一起,長都不一樣,朱槿也有這種特性,而且顏色豐富,一天花色會一直變,早上會比較濃烈,晚上轉淡,會隨著季節改變,冬天較鮮豔。最有趣且讓人期待的,由自己親自配種(鍾醫師形容「牽猴啊」),到底會開出什麼花色?就好像自己的小孩要出生一樣,結果總是喜悅的!鍾醫師提到,有一次他把培育出的花,分享在網路,就有同好開玩笑的說,這棵朱槿有跌倒嗎?怎麼開出的是「瘀青」的花色?
      鍾醫師曾去參觀一對年輕人經營的朱槿培育花園,非常肯定其專業。他們與國際交流接軌,從國外買枝條進來,種子外銷國外,向其請益,鍾醫師感覺受益良多,也看到了希望。配種就是植物繁殖,鍾醫師指出,配種要近一年的時間,好的品種無法保留,最常見買枝條,嫁接在砧木,也有人直接仟插在土裡,押條法是環狀剝皮,壓在土裡;高壓法指的是枝在空中,包土保濕,如要保留花色,就要無性繁殖。
    培育朱槿的第一年,鍾醫師抱著試試看玩玩的心態,直接摘花拿著棉花棒去任意授粉,結果培育出來的朱槿父母皆不詳;前兩年開始將種子分類,但仍遇到瓶頸,收藏的夾鏈袋容易受潮,有些朱槿知道母親是誰,父親仍都不詳。今年(107)年初,改用膠帶固定記錄,明年開花結果,就知道每一株的父母是誰了,鍾醫師自信地表示。
                                               
                                                                        幸福花園 兒孫圍繞
    在電腦資料夾裡,鍾醫師分門別類,運用他攝影的專業,記錄保存每一朵花盛開的嬌豔,有色彩艷麗的品種,如「巫毒之愛」、「夜奔者」、有色斑的品種、有特殊品種「熱情查理」、有親代與子代「黃昏薄霧()+大溪地紫寶石」,「熱情查理+紫色媚眼」、有花瓣的變化,呈現單瓣、重瓣、裂瓣花朵、也有顏色隨時間變化的對照花朵,鍾醫師滔滔不絕的講解著,我們採訪群,似懂非懂沉浸在花花世界裡。
    走在花園,鍾醫師可以毫不思索地說出,每一棵朱槿的花名,他自豪地表示,這些都是我的孩子,當然叫得出它們的名字;我自己配種成功自己取名,已編號至20號,第一個孩子叫「幸福芭蕾」,「幸福蕭遙」,靈感從布袋戲而來,「幸福凱蒂」是因它開的花是粉紅色,這些「幸福花朵」都是我「牽猴」的成果,更不會忘記。
     鍾醫師贈送訪群好多「幸福種子」,希望來年,當各地開花結果時,通知鍾醫師一下,他要來看看「孩子們」。

島嶼記憶.落地生根.來自「行旅岡山」孩子們的故事




高市岡山國中「行旅岡山」社團指導老師 謝侑真
【關於行旅岡山引子】
    岡山,於你我,是故鄉?還是家鄉?岡山在地作家巴代先生曾言:「我的故鄉在台東泰安村(出生地),我的家鄉在岡山(居住地)。現在我以台東原鄉創寫卑南文史,日後我將為高雄家鄉書寫城鄉文史與記憶。」試想,若有機會帶著在岡山土生土長或是遷移至岡山生活的孩子們,讀家鄉說故事,透過尋根之旅,紀錄生根之行,不也成就了孩子們另類作家眼的書寫情懷嗎?!

【關於行旅岡山緣起】
    高市岡山國中在106年(2017)參與由旅法導演陳慧齡女士所發起的「島嶼的集體記憶計畫」,由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全力支持跨教育段、跨領域、跨校,乃至跨國的教學計畫,期以多元的藝術創作活動為形式,引導台灣的孩子以藝術寫歷史,並從詮釋記憶的行動中,建構出個體與群體的身份認同。
   
學校持續著系列一「島嶼記憶:讀您的容顏,話我們的故事」課程:引導學生訪談祖父母,進行長輩的肖像畫創作,學會述說自己的家族故事後,再進一步設計系列二「落地.生根:從家的記憶出發,尋找記憶裡的在地岡山」課程,試著建構社區記憶,學會書寫自我對社區文史的感受紀錄,期許孩子擁有任何可以廣度說故事或深度探究文史的一切能量,隨時都可以創造永續的未來與多元的開始。

【關於行旅岡山初衷】
     高雄市是一座移民城市,有外省、本省與原住民和新住民,提及眷村文化,除了鳳山(陸軍)、左營(海軍),再來就屬岡山(空軍)。當電視劇《一把青》拍攝地醒村的五落仔(五棟磚造斜頂宿舍); 當作家巴代以致遠新村為背景書寫報導文學作品──〈山地眷村〉; 當岡山高中退休教師楊雙福先生奔走鄉里,訪耆老、挖文史,集10年大成而發表《岡山軍眷村發展史》,從歷史、人文、文化等多方切入探討,盼喚起眾人封存的眷村記憶....在此同時,身為岡山在地或是生活在岡山土地的青春孩子們,能夠做什麼呢?
     那就讓孩子們有機會透過文史講座與任務走讀的學習契機,試著從家的記憶出發,透過青春的走讀看見岡山歷史路徑裡的繁榮與殘破,透過青春的文圖設計讀懂岡山子弟們的文化在地情,從認同自己、感受家族、進而連結文史,甚至開創再生!擴用學校所學,讓孩子們為自己與岡山文化裡的彼此留下珍貴的歷史成長紀錄,完構共有的「在地生活回憶錄」!

【關於行旅岡山目標】
一、理性目標:透過走讀與創讀,認識自己的家鄉,開發永續家鄉的文創。
二、體驗目標:透過闖關與設計,啟動自我與團隊對話模式,共跨今昔溝通門。
     
【關於行旅岡山歷程】
一、旅讀岡山(閱讀文史)
(一)共讀文學與聆聽文化:了解自我文化認同與行動紀錄的重要性,明瞭生活習得經驗,因為在乎而有能永續。
(二)戀戀眷村與款款老街:委託岡山眷村文化協會總幹事莊勝晃先生與前執行長謝宏偉先生邀請岡山眷村發展史作者楊雙福老師敘說岡山眷村的起落與未來;邀請岡大匯館謝武強經理聊聊岡大匯館的創始與未來,也從謝武強先生講述大岡山文史的概說裡,明暸兵戎裡的岡山老街,眼見繁華,耳聽沒落,再思延續。
二、思讀岡山(走讀歲月)
(一)老街任務體驗:從走讀中的關卡任務,讓孩子們應用各領域習得舊經驗,在闖關的體驗裡,創發行旅老街可能的新想法。
(二)老街行旅分享:歷經一趟走讀後的行旅紀錄,讓孩子們從影音照片以及任務安排,分享當時走踏老街的所見所感。
三、展讀岡山(創讀重生)
(一)老街深度導覽:再度邀約謝武強先生帶著孩子們細讀老街的今昔生命,試著畫記自身的文化閱讀,學習對在地文化理解、感恩與負責。(二)作家書寫岡山:邀請在地作家巴代,從作家的家鄉視野,聊聊岡山的日常生活。用照片裡的故事,承載時代裡岡山眷村的轉變。談民國83年的岡山大淹水,談孩子們的逗趣生活,談眷村伯伯們的生命自傳,談文賢市場的豆漿包子,談生活裡柴米藥房飲食的可靠店家,向作家學習書寫,是創寫的初始美好。
(三)記憶圖像創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繪製自身體驗裡的老街樣貌,在理性比例的創繪裡,發展感性書寫裡的在地我。

【關於行旅岡山現在與未來】 
    行旅岡山社團在2017年受到天下雜誌微笑台灣的肯定,得到全國創意教案貳獎的殊榮,可說是孩子們瞭解自己與家鄉文史後的意外收穫。筆者也於近日在2018翻轉高雄教育節裡的「小巷論壇」故事講堂裡,深受著三塊厝說書人劉致良先生一句話的感心觸動「自信,是來自於和土地的連結,一步步跟隨土地開展的足跡,認識到我們是誰,來自哪裡,以及我們該如何看待生活與公共處境。」
    常想,行旅岡山的孩子們,在了解岡山文史,追尋家鄉老街眷村的新旅情裡,除了驚歎與慨嘆,還能做些什麼呢?從消極面來說,在面對升學壓力的階段發展裡,能夠實作延續的機會不多,想要更進一步參與岡山未來發展的行動也可能嘎然而止。但就積極面來看,在這樣的課程學習中,孩子不僅認同自己的家庭文化,也能思考未來對自己家鄉的關懷層面與社區營造行動。甚至,有機會成為引領他人認識岡山文史的領航員,試著用跨校活動傳承或跨國文化交流的方式,交換彼此的家鄉故事。如此衡量,一趟自我探索的歷程,開啟了在地青春的文史視野,建構了社區思維的發展理解,著實珍貴!

    最後,這個故事之所以能夠持續被訴說著,都得感謝岡山大專青年協會理事謝武強先生的強力後援與文史導覽資源,同時也感恩岡山眷村文化協會前執行長謝宏偉先生的協助,用心使力地讓岡山的青春學子,有機會習得對在地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期許日後能為岡山盡一份在地發展力,二位對在地文化這份摯深的延續使命,實為孩子們的福氣呢!
          

台南成功大學(原台南工學院)學生李武昌叛亂案之探討

  彌羅港文史協會創會理事長 張哲男 1960 年代(高中時期)每次從資訊中看到「 228 事件」或「白色恐怖事件」提問長輩時,立即告誡「 囡 仔人有耳無喙」,只能聽不能說。當時總覺得既然有人違法,判刑,就應該讓全民警惕,以免重蹈覆轍。基於好奇新的驅使,在心中一直懷著探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