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1日 星期三

簡上仁的鄉土情和田園夢~講唱台灣土地的歌謠


                                                                                                                                                         
                                                                                                                                                                                                                           蔡慈雲 整理       
再唱一段~思想起……

    彈唱著陳達先生的「思想起」,在木吉他聲中,簡上仁老師揭開了台灣土地歌謠歷史的序曲。

    一直致力於鄉土歌謠創作的簡老師,創辦了「田園樂府」來推廣民俗樂曲,也是這個因緣讓蔣為文教授與他結了緣,因而探知很多本土歌謠的故事與智慧。
親切又平易的他,以《一隻鳥仔》系列組曲侃侃談起台灣土地歌謠的歷史。

    就像《一隻鳥仔》系列組曲,歌名與各段歌詞所代表的就是不同時期的社會風貌:六月田水、一隻鳥仔哮啁啁、一隻鳥仔哮救救、一隻鳥仔笑呅呅

六 六 六月田水 嘿嘟當在燒 鯉魚落水(喁的喁啊 喁的喁 喁的尾會搖(原住民時期)

嘿 嘿 嘿嘟一隻鳥仔哮啁啁  嘟呢  哮到三更一半暝  找無巢  呵嘿呵(清治時期)

嘿 嘿 嘿嘟什麼人()予阮弄破這個巢 嘟呢 乎阮掠著不放伊干休 呵嘿呵(日治時期)

 ☉嘿 嘿 嘿嘟一隻鳥仔笑呅呅  看著日頭漸漸光  照著咱兜的家園  的家園(國民政府時期)

    依循祖先的生活時代,台灣土地歌謠有了如是的脈絡:
(一)原住民生活時期
最早的歌謠創作來自生活,生活就是創作的養分來源。舉凡從前農民耕種時哼唱的歌謠,如<牛犂仔歌>之類的;或是原住民祭拜祖先時所唱的樂曲,都是這塊土地的最佳歷史軌跡。
出生於嘉義的簡老師,說起兒時的成長環境,唱起「六月田水」這首歌,提及這就是做田人在農曆六月耕作時,隨口哼唱的歌謠,是當代農業社會最傳神的紀錄,堪稱一部生活史。令人想起了古老的<詩經>,不也是一部先民的生活紀錄嗎 ? 這樣的歌謠樂曲正是反映了百姓的生活寫實。

(二)唐山過黑水溝來的漢人墾台(清治)時期
原來,在台灣原住民有很多歌謠是「唐山帥哥+平埔族姑娘」的族群融合而產生,結合南島語系及河洛語系的本土歌謠,其實就是一段段故事風景的留存,也是音樂文化的靈魂所在。又如同代表台灣女性的「花」與代表男性的「鳥」,串起歌謠的內在精神骨幹就是男孩與女孩的愛情故事。愛情故事的發展與流傳,鋪寫成一頁頁動人的樂章,永遠讓人傳唱、引人動容。當然,懷抱熱情的積極奮鬥的墾荒精神,以及一種伴隨生活清苦的無奈與憂心,也逐一呈現在樂曲上。
除卻生活的辛苦與酸甜滋味,清治之下的族人,更是藉此而激發出一份正義感,還有傳承的使命感。所有的奮力開墾、堅毅不撓的精神,彷彿也見證先民冒死、從唐山來台灣落地生根的決心與毅力。
  著名的「恆春組曲」裡的<台東調>就是如此
來去台東花蓮港  路頭生疏不識人  希望阿娘相痛疼  痛疼阿哥出外人

(三)先民憤怒的日治時期
除了生活的寫照外,歌謠更是百姓最好的情緒出口。曾經在日人侵台,百姓節節敗退至嘉義時,祖先抵抗日人的心情也躍然於歌詞裡。
凡事皆是一體兩面,日治下的台灣人民,有幾多辛酸至苦於懷,卻也因此為台灣流行歌謠注入不同的民族特色元素。最早的台語歌謠是帶有「歌仔戲」色彩的,
曾在日人統治時,舉辦「世界博覽會」,當時台灣經濟有了基本發展,遂有流行歌的產生,但由於媒體受到限制,規定歌曲創作只能用日語呈現,使得台灣歌謠無處可發表,加上有很多作曲家從日本研習回來,於是當時很多台灣歌謠有著濃濃的日本味。
    也有人說:這時期的台灣(語)歌謠未經過較好的轉型正義,所以很難好好發展。至於真相為何,也只能留待歷史評論了。

(四)國民政府時期
1949年台灣實行戒嚴,不僅經歷了思想的箝制,連帶地人民聽唱音樂的自由也被限制了。生活的苦悶與禁閉的思維常藉由音符而展現,只是這階段的很多歌曲創作都受到無理的打壓與禁令。更由於厲行「國語運動」讓很多膾炙人口的台灣歌謠被禁唱或誤解為反動之音,殊不知許多歌詞都鮮活保存了美好的台灣語彙與先民的生活智慧呢!直到1987年解嚴之後,台灣本土歌謠才又得到重生的機會,然而百姓生活苦境的寫照也有很多被政府粉飾性地改為全民和樂的景象,真可謂「一個台灣兩個世界」。

例如:〈南都之夜〉v.s.〈台灣小調〉
南都之夜(鄭志峰/  許石/曲)(1946
(男)我愛我的妹妹啊  害阮空悲哀  彼當時在公園內  怎樣你敢知

      看見月色漸漸光  有話想欲問  請妹妹妳想看覓  艱苦妳敢知

(女)我愛我的哥哥啊  相招來佚陶  黃昏時在運河邊  想起彼當時

     雙人對天有立誓  阮才不敢嫁  親像風雨渥好花  何時會相會
(小老百姓生活的悲苦與無奈~自悲自嘆歹命人)
台灣小調(詞/易文 曲/許石)(1959

1)我愛台灣同胞啊  唱個台灣調  海岸線長山又高  處處港口多炫耀

    四通八達有公路  南北是鐵道  太平洋上最前哨  台灣稱寶島

2)四季豐收蓬萊島  農村多歡笑  白糖茶葉買賣好  家家戶戶吃得飽

    鳳梨西瓜和香蕉  特產數不了  不管長住和初到  同聲齊誇耀
(政府誇言宣傳的樣版歌詞~家家戶戶吃得飽)

    不過,在禁錮的身軀下,仍有動人的靈魂深處。當時李臨秋老師的創作歌謠<補破網>,實則披露他的感情世界(對妻子與情人之間的感情糾結),堪稱台版的羅蜜歐與茱麗葉。
    李臨秋才華橫溢,有粉絲欣賞他,願意不計名份跟隨(何奈李臨秋早有老婆)…
 
補破網(李臨秋 詞  王雲峰 曲)(1946
1.  見著網  目眶紅  破到這大空  想欲補  無半項  誰人知阮苦痛

  今日若將這來放  是永遠無希望  為著前途鑽活縫  找傢司補破網

2.  手按網  頭就重  淒慘阮一人  意中人  走侈藏  若無來鬥相工

  枯不利將網陣動  提針線接西東  天河用線作橋板  全精神補破網
   
    這首歌原本被禁唱,被認為有影射當時政局的殘破之意,  卻也意外成為後來民主運動常被傳唱的歌曲。

    一部歌謠史是值得珍惜與發揚,只因它紀錄了土地的流轉與先民的血汗過程,也見證了在地的所有一切。簡老師提到他的學生 陳虹百,在留學澳洲前,特地去買張永保安康的車票,每當在他鄉落寞時,就拿這張車票安慰自己以解鄉愁,簡老師特地把他譜成一首歌。

永保安康(詞/陳虹百  /簡上仁)
打車票  無欲坐  囥佇落袋仔底  這張票  無地買  干納這在賣

對永康  到保安  短短三四站  拆一張票  下一個願  順序擱平安。

離開父母 遠走他鄉 為著理想來走撞 小小車票 伴阮流浪 保庇平安擱健康

永保安康 永保安康 毋驚大雨佮大風 永保安康 永保安康 只求簡單的願望

    還有, 台灣族群多元化,不論是原住民、漢人、新住民,大家都住這裏,簡老師說這是咱兜 ”。隨即唱起下面這首歌。

          咱兜(詩/林央敏,曲、增修歌詞/簡上仁)

  1.咱若愛祖先  請你嘸通嫌台灣  土地雖然有較隘  蓬萊寶島真美麗

    阿爸的汗  阿母的血  渥落鄉土滿四界

 2.咱若愛子孫  請你嘸通嫌台灣  海湧開花吻海岸  也有田園也有山

    果子的甜  五榖的香  予咱代代吃不空

 3.咱若愛咱兜  請你嘸通嫌台灣  語言雖然無同款  運命註定一家人

    無冤無怨  打開心窗  咱的幸福不輸人


    走過歲月,台灣這塊土地經歷了幾多滄桑,屬於我們的歌謠也隨之而流傳下來。現今生活在這裡的每個人,理應要對我們的家園有一份認同與歸屬感。 簡老師企盼我們要發揮民族融合的特色,雖有大陸型文化--霸氣,還要有海洋型文化--寬廣的胸襟,要具有「容他性」,才能讓這片土地的子民更融洽。他說得好:「不管先來,還是後到,生活在這裡的都是台灣人。」最後,更以一首改編陳達老師的歌曲<思想再起>勉勵大家:「祖先堅心來到台灣,也無鋤頭可掘田,雙手挖土飼子來大漢,為欲建造美麗夢,完成祖先的心願才應該,美麗家園一代傳一代。」

    思想再起:祖先的叮嚀(簡上仁/編詞曲,歌詞取材於陳達的「薪傳渡海」)

(1)思啊!思啊!思啊思想起,四百年前(伊都)祖先就知,





   台灣是一個(伊都)好所在(伊都)哎唷喂;大家堅心對這來,哎唷喂,

   開墾家園(伊都)傳下代(伊都)哎唷喂。

   嘿!嘿!思(啊伊都)思想起  思(啊伊都)思想起 

予咱(咧)來想起祖先的叮嚀  嘿!嘿!思(啊伊都)思想起

(2)思啊!思啊!思啊思想起,祖先堅心(伊都)來到台灣,

也無鋤頭(伊都)可掘田(伊都)哎唷喂;雙手挖土飼子來大漢,哎唷喂,

   為欲建造(伊都)美麗夢(伊都)哎唷喂。

   嘿!嘿!思(啊伊都)思想起  思(啊伊都)思想起 

予咱(咧)來想起祖先的叮嚀  嘿!嘿!思(啊伊都)思想起

(3)思啊!思啊!思啊思想起,記取祖先的叮嚀佮交代,

   打拚的精神(伊都)傳落來(伊都)哎唷喂;完成祖先的心願才應該,哎唷喂,

   美麗家園(伊都)一代傳一代(伊都)哎唷喂。

       嘿!嘿!思(啊伊都)思想起  思(啊伊都)思想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橫看成嶺,側成峰」 , 用空拍記錄雞冠山地貌

  「橫看成嶺,側成峰」,四位登山豪傑 ( 郭元卿、劉峻傑、洪啟祥、林于喬 ) 協力攀上雞冠山頂 , 用空拍記錄山景地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