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1940年岡山魚市場仲買人組合第四期總會役員改選記念

 

 

 阿公店魚市場成立於1918年,規模擴大數倍以後,在1930年成立岡山魚市場仲買人組合」。所附小圖為魚市場原址老照片,現址為開元街2-1號,現在為岡山農會市場分部。

                                                    劉天賦 提供





 


賀! 會友郭清寶律師 榮獲 109年度中山大學管理學院 傑出校友

 


 

時間 : 1091114

地點 : 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




我對故鄉的懷想與回味 (上)

 





蔡文章

前言

2020年二月至六月新冠疫情嚴峻,原本有三場演講終究無疾而終,疫情期間無所去處都呆在家裡,七月中旬以後疫情舒緩,岡山圖書館主任朱品錡來電希望我能演講一場對岡山故鄉的懷想,終於訂下「文學家蔡文章對故鄉的懷想與回味」這個題目,經過思考後寫出下列作品。

一、岡山舊稱的詮釋

清康熙末年由閩南人來開墾,當時原野荒涼,到處都是蓁林,所以名為「竿蓁林街」,這是岡山最初()的地名。

後來傳說在溪流北岸有一老翁,今日壽華橋附近設一茅寮為店,為來往旅客供茶水飯食,給早年拓荒者帶來莫大方便,因為是老翁開的「店」,所以稱為「翁店」或「阿公店」,連溪流也稱為「阿公店溪」,全長38公里,上游在燕巢的濁水溪。

1920年日本來台,因東北方有大、小崗山相呼應,改稱為岡山,另一說是日治時期,日人為懷念其母國名縣(岡山縣),所以將阿公店改為岡山,又有一說當時岡山郡主是岡山人,所以稱為岡山,後者經我詳查後去除這個傳說。

二、岡山老街

距今大約1500年左右,在阿公店溪下游就有平埔族聚居,至明鄭時期漢人

移入平埔族被迫遷移到岡山前峰一帶,過著漁獵生活,後來漢人不斷擁入,並沿著阿公店溪的出口(彌陀舊港口),把貨物運送到目前仁壽橋附近交易,於是岡山才漸漸成為鄰近區塊的水陸運輸中心。300多年來,岡山發展出三條老街坊:維仁路、開元街與平和路。

    今日岡山老街的古建築已隨著歲月的逝去而漸消失,但去走訪一趟,仍有可找出其蛛絲馬跡,見証本區曾經有過的風華年代。

    1661年,明鄭時期派部將屯墾岡山前峰後協一帶,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派一位「千總」坐鎮岡山,從此漢人就慢慢移入了。岡山也逐漸形成小市集。居民就在現在維仁路與平和路交接路口,建立一座媽祖廟,作為信仰中心。廟口前,當時稱「街頭」,延著維仁路到目前的岡山國小叫「街尾」,這條街坊向南北延伸,是當時重要通道,臨街兩側有布市、醬菜間、米粉間、豆腐店、油車坊、銀紙店、棕簑斗笠店、木屐店、糧食雜穀店、打鐵店、漢藥店等,大多集中在廟口附近。當時的店街建築都有「亭仔腳」,建材大都採用土,有錢人會再加上一層紅色的磚塊防水濕。屋頂用瓦覆蓋,卻是住商合一的建築,房舍狹長,前面是臨街店面,中間是住家,後面是加工場所,所為三進,一進比一進高,代表步步高升,有重視風水之說。

    日治時期,岡山是台南府城與高雄州的中點站,也是當時附近聚落,如梓官、彌陀、阿蓮、燕巢等物產交流所在。1920年代岡山日漸繁榮,日本為了加連皇民化政策,拓寬平和路拆媽祖廟(後來重蓋在公園北面),並為貫徹南進政策,選定岡山為日本海軍南進的空軍機場,大量的日軍進駐,為了解決日本軍人生活的苦悶,開元街一帶有許多燈紅酒綠的煙花場所,如朝鮮樓、水逢樓、舊戲園等,老一輩的岡山人稱這條街為「開錢街」,目前街上的陳婦產科,是日治時代的巴洛克式建築,和春中藥房也是當時西式建築。

    1931年左右,因為每天清晨有阿蓮、田寮、燕巢等地的農民用牛車載貨至述古藥房附近做買賣,於是和平路(目前稱中街)一帶形成新街,同時往後數年又有高雄客運加入營運,使得平和路南來北往的商旅越來越多,此時中街的地位逐漸取代了開元街。而中街的「述古堂」藥房是歷史悠久的老店,它的招牌成分很特別,是用棉花、石灰、黏土黏成的。高家醫院建築很繁複,窗戶上以紅色木條排成「高」字,建造者很具巧思,獨樹一格。另外太古藥房、太原醫院也都具有特色,也都是日治時期的洋式建藥。從現在中街繁榮的景象,不難想像昔日熱鬧的風華。

三、岡山舊火車站的懷念

對於人、事、物、景不存在了,才懷念不捨,這是許多人的通病,岡山舊火

車站就是其中一例。

    五十年前我開始寫作時是農業社會,對環保、生態、古文物、建築都沒重視、保存的概念。那時的岡山舊火車站在現今平和路穿過岡山路前五十公尺處,它建於1900年,當時大概已有七十年歲月,有點老態,而在縱貫線上屬於鎮級的車站,它該是最古舊。

    我還是個毛頭學生時,岡山火車站東遷至後紅里(現址)就常在報上披露,爾後,是一年拖過一年,每次鎮長、縣議員、省議員和立法委員的選舉,侯選人在大談其抱負時,總不忘把它給棒出來談,如果我選中,就要如何如何!但都只是說說就算了。

    其實,這是可以諒解的,因為車站的遷建不是憑一個人在議會上吠一吠就可成事,它確實是個大工程,只是有關當局宜拿出魄力來,因為決定要做的事,怎能一拖再拖而失信於民,我們不樂意見著,有一天,當天橋坍塌了,屋脊腐朽了傷到人了,才來謀求解決,那時亡羊補牢已晚矣!

  岡山火車站的遷建,在大家的期盼下,一直拖到1987年才在預定的地方動土,經過多年的動工,興建,終於在1992年完成;而舊火車站功成身退,希望就地保留作為紀念,可惜19958月一把無名大火把它燒成灰燼而消失。

    岡山舊火車站是檜木建體,日式綿瓦,架構簡樸,充滿刻劃歷史的痕跡,儘管老舊斑剝,卻具古樸之美,亦充滿「檜木香」,它是日治時代二等(中型)車站,連接第一、第二月台間的木造天橋,是全台最特殊的一座。走在檜木板上嘠吱作響,有節奏的迴音留給乘客驚喜;而木製手扶梯在旅客手撫下顯得平滑光亮,凸顯歲月的痕跡,讓人回味難忘。

    目前的岡山車站,只是一間平凡的普通建築,沒有特色,無法讓人多看一眼。

我常想,對於有歷史意義的特殊建築,不該說拆就拆,如果用盡辦法好好維護,今天岡山舊火車站當是台灣難得的古建築。

四、蔗埕與五分車

五分車是載甘蔗的小火車,其鐵軌寬度是台鐵的一半而稱之。蔗埕是五分車

的交流道,也是甘蔗的運送站。

    小時候,岡山有二處蔗埕,一處是在我就讀的前峰國小與現在的樂安醫院後面的空地上,另一處是在本洲里。我家住協和里(當時稱新後協)近前者它是我童年時期玩樂的場域。

    戰後十多年間,是台灣糖業興盛期,每當甘蔗收成時,五分車就開始一日二趟來回忙碌。當時這種小火車是「吃」煤的那種全身黑漆漆、冒著黑煙,製造「ㄉㄨ-ㄉㄨ-」噪音的舊式小火車,其速度是慢半拍,就像老牛拖車似的蹣跚步覆

,「其匡-」響,音韻千遍一律,鄉下人都耳熟能詳,尤其是我們小孩最敏感了,只要聽到「其匡」聲,就興高采烈地衝出村子去追著它比快,我們跑著一陣子後,累了,就停下來,但嘴裡卻不停地唱著從學校裡學來的:「火車快飛!火車快飛!,穿過高山,跨過小溪,一天要跑幾百里,快到家裡,快到家裡,媽媽看了真歡喜」………

    我們一遍又一遍的唱著,直到火車走遠了才過癮,然後像在學走鋼索似的,順著鐵軌走回來。途中我們通常最喜歡唸唱的那首鄉土打油詩是:「火車火車交甘蔗,交幾枝?支兩枝,菜店查某(風塵女郎)點胭脂,點卡朱朱紅,害死人,害沒死,害到伊大姐…..」看到一些婦孺老弱從對面走來,便故意將音調提高,常惹來一頓臭罵。

    在鄉間,甘蔗收成的日子都會收到糖廠通知單,雖然多了些收入,但也有怨言一直有這樣的口語:「第一憨吃煙吹風,第二憨種甘蔗給會社磅。」誠然,種甘蔗農家每年收穫的成果都由糖廠處理,農家無法過問。但我們庒腳囝仔都喜歡收成的日子,其原因仍是在那個幾乎沒有「零食」的年代,我們有「水蔗」(製糖甘蔗稱之)可饞嘴。雖說吃蔗是犯法的,每年的甘蔗期,糖廠總會派人到各村莊散發紅單,三申五令的不許吃水蔗。命令是下了,但大家依舊照吃不誤。心想,即使是自己種的甘蔗為什麼不能吃呢?我曾問過長輩們,他們也搖頭說:不知道。不過,在我印象裡好像不曾有人受罰過。

    甘蔗收成期間,我們小孩幾乎把假日都耗在蔗埕。與期說我們饞嘴而經不起甜醇香味的誘惑,倒不如說那裡有一群玩得來的同伴。蔗埕通常都在田園的一角,這裡可以任我們到處奔馳、玩樂,尤其小火車拖來一節節的空車台,就成為我們的「戲台」,跳上跳下,多人推著它循著鐵軌走,在蔗埕前後來回。有時火車將進蔗埕速度慢下來,我們會趁司機不注意時把握時機,偷偷地跳上車台上,那是一種危險的舉動,卻充滿緊張、刺激、好玩,所以我們樂此不疲。有時遠遠聽到汽笛聲,我們會趴下來,用耳朵貼住鐵軌,去推斷火車的方向與距離,試久了,還真準哩!

  我就讀的小學就在蔗埕的東邊,只隔著一面長牆;放學時,常會偷偷爬牆去偷甘蔗吃,若遇到有火車載著空車台欲往我回家的路途走時,我們就跳上車坐它一段過過癮,有時在車上大聲吵嚷,常惹得司機停下來追趕,把我們罵得狗血淋頭,我們也頂了過去:「火車嘜行行鐵枝,不通踢著狗屎臭哼哼!」司機沒有太多時間跟我們磨菇,斥責一番後,又回到駕駛座發動引擎,讓火車「其匡!其匡!」的離去。

    夏天來了,這時是甘蔗收成的尾期,我們小孩由蔗埕移陣至五分車跨過的小溪裡游泳,當見列車經過時,常不知害羞地赤身露體的上岸向開車的駕駛叔叔歡呼叫嚷,甚至從正在行駛的車台裡抽出甘蔗來解渴。

    其後,我到鎮上唸初中(國中)功課的壓力加重了,就漸漸地睽違蔗埕了。大抵在六、七十年代村裡不再種甘蔗,五分車停駛,甚至把鐵軌也棄了。只是我常想今天若五分車仍在,從本州里起,經過協和、前峰、後協、白米里等里,然後駛向田園的橋頭郊區,直到糖廠,作為休閒遊樂的行徑,那將是多麼美好的風采。

童年、蔗埕、五分車,交織成一首歌謠,讓我永遠傳誦、永遠懷念。

五、岡山牛墟

岡山牛墟是籃籗會之外的又一項充滿原始風味的特色。

牛墟又稱牛市,是牛隻買賣交易的場所。早期的台灣社會,純粹以農業為主

耕田、拉車、載貨,都要仰賴黃牛或水牛,所以牛隻是農民不可少的左右手,有人看準這點,便做起牛的買賣來。

    終戰後,在台灣僅存六處牛墟:北港、北斗、鹽水、善化、岡山和屏東,其中以北港最大,岡山最古老。

    岡山牛墟成立於西元1935年,即日治時代昭和十年,以每隔三日為一市,即每旬一、四、七,每月共有九天。地點座落在前峰路往東至壽天橋阿公店溪畔,交通稱便,每逢開市日,天色未亮,便有牛販仔風塵僕僕地牽著大小牛隻從岡山地區十多鄉鎮()前來交易,等到晨光一現,牛隻羣集,人頭鑽動,盛況空前。

    牛墟裡,農夫與牛販忙著挑選牛隻,依照行家對上等牛的看法:首先看牛的外貌,頭要大、腿要粗,穩健結實的,牛嘴闊的,膚色與皮毛光滑者,都是起碼的條件然後摸齒看年紀,牽著牛在曠地上繞圈,看看牛步及試腳力,考驗牛拉力等,對牛隻「考試」過後,便論價錢,雙方若滿意,就採取「銀貨兩訖」的方式;牛隻買後披掛紅彩當做「嫁妝」,牛販再向買主說些吉祥話而完成交易。

牛墟裡,除了牛的互相交易是主題外,自然也賣一些跟牛有關的配件,像牛鈴、牛軛、牛鞭、牛擔、牛嘴罩等,各種小吃攤、冰水攤應運而生,最妙的還常見「跑江湖」攤位,包括打鑼賣膏藥、草藥、蛇藥、耍猴戲,增添熱鬧的氣氛及有趣的景況。

岡山牛墟的盛況一直持續很久,所以在面元1969年時,省農林廳決定將場地重新整建,當成示範牛墟,但等到水泥看台興建完成後,隨著社會形態的改變及耕耘機的出現,牛墟便漸漸式微而消失了。

每次走過牛墟處,常讓我在思古情懷之餘,覺得宜留塊石碑給後代子孫知道這裡曾有牛墟場地。

六、岡山水塔

童年在岡山見過最高的建築物當屬水塔了,當時的樓房最高蓋三層,而水塔

高有三十二點五公尺,近十二層樓,每次走在岡山路的省道上,總會多看它幾眼。

    年輕時,南來北往,大都以台鐵為交通工具,而當火車南下,看到大小崗山時,就知道:岡山到了終點站高雄不遠了;同樣的,往右邊看也將瞧見高架水塔,就知道岡山到了,該下車了。

    矗立於自來水公司岡山服務所的高架水塔,曾是岡山地標。是1937年日治昭和12年所建,它全身是鋼筋混凝土結構,雖已八十三年了,但在服務所妥善維護下,仍保持相當良好。

    岡山水塔早年由淨水場引進阿公店水庫原水,經沉澱、過濾、消毒等過程的淨水處理後,進入清水池再抽進水塔,僅供應岡山市區民眾飲用,其他周邊的像後紅、前峰、協和、後協、白米、嘉興、石潭、本洲等里,大都由古井、水協仔汲取地下水引用;而水塔直到1992年因阿公店水庫水量不足及水質惡化才停止使用,之後就飲用自來水了。

    岡山塔於2004年被列為歷史建築,也成為台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我曾寫一首詩〈岡山高架水塔〉刊載於當時高雄縣政府出版《發現古蹟之美》中,以為紀念。岡山水塔雖功成身退,但區民有「飲水思源」的感念,何況外觀古樸,引人凝望,是有保留的價值。

    2020年六月十二日岡山里長劉天賦舉辦〈點亮岡山水塔〉晚會,邀我上台吟這首詩,現引錄如下-

  岡山高架水塔

過去的

水啊

逆流而上

順流而下

流入鎮民

的口中

 

現在的

一座地標

看到了

是故鄉

2021年1月12日 星期二

連續16年稱霸高雄市東區社團,前峰國中國樂團 讚 !

 






  「七萬元能成立國樂團的時機過去了,七萬元代表領導者勢在必成的決心。」

    ~ 林啟文

                        曾淑琪 黃勝楠 謝武強 蔣榮福 採訪

緣起

  「在舊校區時期,楊雄寶校長希望學校要有特色,第一年籌募經費七萬元而成立藝才班,豈知,買了第一套排鼓,經費就用罄。經歷兩屆藝才班後,因法規改變轉為學校社團繼續運作。」盧美智老師說起前峰國中國樂團的由來。

 

零基礎開始

  當時,國樂團的學生很多從岡山國小進來(岡山國小當時有國樂班),有部分學生從零基礎開始學習,經常利用學校每周五的社團課時間練習,遇逢比賽時期,學生星期六就會出來勤加練習。盧美智老師屢屢告訴學生們:「來社團是給個環境、學個態度,不是學一項樂器的娛樂性質。」盧老師也深知國中學生的升學壓力造成社團時間的壓縮,因此,經常協助學生、家長、老師,如何在時間的分配上找到一個平衡點。

 

社團的啟發

  第一到十五屆的前峰國中國樂團畢業生,有少部分學生考上音樂班,也有學生上普通高中後,大學再考上音樂相關科系。林啟文校長補充說道:「這個社團有它的教育功能,每年有幾位學生因參加這社團而走入音樂這條路,他進來,他適合,就因社團的啟發而幫他找到優勢能力。」

 

樂團後援會

  前峰國中國樂團每年參加9~12月高雄市東區的初賽,已經連續16年獲得B組社團冠軍,早已闖出名氣。家長會榮譽會長的曾淑琪坦言:「第一次跟著國樂團出去比賽,看著學校請專業者來為參賽者梳妝理容,自己卻不知從何幫起,回來後就跟學校、主任反應,看國樂團有何需求,家長會可以全力支持。」從第12屆國樂團開始,「國樂團後援會」成立,由吳孟娟榮譽會長承擔第一任會長,開始輔佐國樂團的成長。

 

藝術教育貢獻獎

  105年,由藝術總監郭步登老師帶國樂團12位成員遠征韓國釜山音樂祭;106年國樂團受邀日本小澤征爾松本音樂會,16位團員(8位學生),從台灣帶樂器到日本,特別委約作曲家,將四首具台灣特色歌謠,編寫為套曲,於日本首演《寶島印象》。」盧美智老師再說:「前峰國中國樂團也曾跟金門國中樂團,在88坑道內一起演出,是個很不錯的回憶。」除了練習與比賽,前峰國中國樂團跟隨著高雄市「愛分享樂團」一起做公益表演,所得全捐贈給創世基金會。也因為前峰國中推廣國樂、視覺藝術及舞蹈等藝文教育,107年,前峰國中獲得教育部頒發第五屆「藝術教育貢獻獎」。

 

成立音樂班

  前峰國中國樂團的軟硬體完備,有隔音設備的練習教室、樓上有3間分組練習的教室,地下室兩間,更有完善的師資與堅強後援會的支持;林啟文校長說道:「從區域的國樂風氣、學校背景來看,前峰國中是有成立音樂班的條件,社區有岡大國樂團、協和宮及壽天宮也自有國樂團,前峰國小有二胡社,從幼到老可以一貫銜接起來。」

 

另一個高峰

   現任峰中家長會王榮德會長及榮譽家長會長黃勝楠指出,1098月剛成立的「前峰國中國樂團校友會」,已經號召40幾位早期畢業團友回娘家,期望有能力的畢業校友,願意付出及貢獻一己之力,協助峰中國樂團再創另一個高峰。

立委與地方議員鍥而不捨, 26年以來,台鐵岡山沒有後站出入口的懸念將解!

 


  立委、地方議員爭取增設岡山後站出入口,得到歷史性大突破!

    曾煥祐 黃燈銅 張哲男 謝育明 蔣榮欽 蔣榮福 採訪
 
台鐵岡山火車站自從1993年啟用以來,一直沒有規劃後站出入口,僅有一條規畫不完善的地下人行道連通到後站。導致多年來,後站民眾們仍然冒險走岡燕路車行地下道,以致人車爭道的亂象與安全問題不斷上演。多年來,許多單位一直在努力爭取後站出入口,可惜最終皆徒勞無功。但是2020年,在趙天麟、邱志偉立委及黃秋媖、高閔琳議員的聯手努力下,多年爭取的「岡山火車站後站連通捷運岡山站」2020年有歷史性突破不但爭取到增設岡山後站的出入口,更在立委、議員的爭取下,讓普通的人行天橋升等成連通岡山捷運站的空中廊道。

 

阿公店社區雜誌很榮幸地專訪黃議員,讓岡山民眾了解爭取台鐵岡山後站出入口的全貌。

雜誌:首先感謝議員能在百忙中接受阿公店社區雜誌的採訪,請問議員多年來參與爭取增設岡山後站出入口鍥而不捨的原因?

議員:秋媖議員從小就在岡山舊火站前長大,對於岡山舊火車站充滿濃厚的記憶與情感。後來小媖議員隨著家人搬到後站地區,而岡山火車站也在1993年搬遷所以身為一個岡山火車站後站人,嚴重地感受到岡山火車站沒有後站出入口的不便在使命感的驅使下,小媖議員自20182月開始參與爭取增設岡山後站出入口。


雜誌:另外請問岡山後站出入口在爭取過程中,那些障礙必須排除,才能促成這個案子?

議員:增設「岡山火車站後站連通捷運岡山站」這個案子要成功必須要先解決三個最重要問題,分別是 (1),台鐵的態度 (2),後站出入口的土地 (3),最重要的經費三個問題。這個案子不諱言,畢竟26年來,很多單位也都努力和嘗試過,始終沒有得到台鐵局的重視。今年,趙天麟、邱志偉立委在交通委員會臨時提案質詢下,說服台鐵的上層交通部與相關土地的權責單位國防部重視此一問題,讓台鐵局點頭和國防部同意釋出土地。其次,新跨站天橋東出口用地,為台鐵局經管岡山區大公段996-2997-1997-2地號國有土地,惟997-1地號土地,追討曠日廢時;而岡山後站僅有永樂街緊鄰岡燕路地下車道,對外聯通動線不良,也易招民怨,土地取得不易,確實延遲開發。

   秋媖議員515日,邀請立法委員交通部、國防部、台鐵局與地方的高雄市捷運局官員舉行公聽會,讓在地民眾瞭解問題所在與解決的方向717日在高雄議會質詢捷運局長有關 兩座跨站天橋的必要性! 務必請捷運局做詳細評估報告」及「出口勿影響站前廣場開發的完整性 !」。

  秋媖議員感謝邱志偉立委後續為這個案子爭取到1.8億的建設經費,讓這多年的懸案正式拍板定案,「岡山車站新設東出口及跨站天橋工程」1.8億元預算,將由前瞻計畫支應,經費則納入捷運岡山路竹延伸線第二階段計畫項下,總工程設計加施工的工期預計為26個月。

雜誌:「岡山火車站後站連通捷運岡山站」的案子經過幾次的設計考量與變更?


議員:這個案子上,2019年底高雄市捷運局委託台灣世曦顧問公司做出三個方案,分別是北側出口、中側出口與南側出口方案。在515日的公聽會上,捷運局與現場與會的高科大教授們發言支持中側出口方案,而台鐵局則傾向北側出口方案。但是兩個方案其實都沒有直接連通RK1 捷運站,僅能以平面連結捷運站,所以當時在公聽會時,趙天麟立委請兩個單位,再研擬出更好、更可行的方案。在716日,台鐵局率先提出升級版方案,整合與優化中側和北側方案。將原本跨站人行天橋升級成和捷運與台鐵共站的空中廊道,但是總工程經費從9,300萬增加到1.8億元。最終,也由邱志偉立委爭取到1.8億的建設經費,讓這多年的懸案正式拍板定案。

   


台南成功大學(原台南工學院)學生李武昌叛亂案之探討

  彌羅港文史協會創會理事長 張哲男 1960 年代(高中時期)每次從資訊中看到「 228 事件」或「白色恐怖事件」提問長輩時,立即告誡「 囡 仔人有耳無喙」,只能聽不能說。當時總覺得既然有人違法,判刑,就應該讓全民警惕,以免重蹈覆轍。基於好奇新的驅使,在心中一直懷著探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