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9日 星期六

斜槓人生、點化「金銀」獎盃的魔術師~徐子圭教授

 






                                    蔡慈雲 謝武強 黃燈銅 張哲男 蔣榮欽 採訪

  

   訪談之前,在閱讀子圭教授的資料時,對於這樣一位屢屢「發明」、「得獎」的軍官學校老師,頗感好奇,腦海裡也浮現如「超人」般的影像,不禁質疑:莫非教授擁有三頭六臂…?

 

  初次會面的當下,我差點驚訝吶喊:「天啊這麼年輕的教授!」伴隨的也是他充滿願力的炯炯眼神…。

 

   自小算是幸福又多舛的童年歲月,造就了子圭教授的堅毅性格與豐厚的愛心。身為長子的他,從小就懂得體恤父親一人肩負家計的辛苦,認為自己唸軍校能減輕父親的辛勞,而陸軍退役的父親很清楚當時政府的發展方向就建議他走空軍的路。回望過往,是父親的大手相握、也是父親的全力相挺,讓他身裝翅膀、翱翔在自己的生命天空裡,施展抱負之餘,也不忘回饋社會,貢獻自己的所長。

 

   平易近人的子圭教授,擁有孫行者捷悟多變的腦袋、精衛填海的不屈不撓精神、以及孔明般的睿智與遠見,歷年來所創發的成就與獲得的獎項不勝枚舉,不僅榮耀了父親對他的殷切期許,肯定自己的生命意義與價值,既帶領空軍軍官學校飛往更高遠的境界,更是照拂了許許多多需要幫助的弱勢孩童。

 

   說起來學經歷豐富的他,真是生來照亮這世界的偉大角色。擁有心理學系的根柢、航太工程的專業訓練、自設殊異的教學路徑、勇闖創造發明的未知叢林、超前部屬的AI研究、奧妙的生命醫學世界、拯救地球的綠能開發…在他不達半百的人生歲月,織就了一幅震懾人心的生命版圖。

 

               教學引光入校、領隊尋夢的點子王教授

  當年是父親領他走上軍旅路,自我期許甚高、要求嚴謹的他,雖然在空軍官校擔任教職的穩定生活,卻從不滿足現有所學的一切。他不喜歡太呆板的教學方式,也嘗試在制式的教學環境裡挑戰既有的規律。據說不甘於「單純教學」的他,希望把學校的亮點秀出來,就發揮他特有的親和力,整合學校老師的專長,起步點是參加兩年一次的國防工業展,不怕麻煩地把飛機運到台北世貿展覽,讓民眾認識飛機的結構等等…,結果好評連連,展覽頗受肯定,也開啟了他創造發明的大門。後來,他又提出「數位線上教學」,嘗試「用數學解決工程問題」,引導學生專題製作、主題式的實作,引發學生對主題研發製作的興趣,也落實教學的方式與內容。

    在持續的進修研習與不斷翻轉創新的努力下,活化教學內容、為工程教學注入新的元素,創造學校佳績、教師榮耀、學生學習成就的三贏局面。也在連續6年的國際發明展中創下傲人的成就,又得到科技部經費補助,創立了「飛夢園」計畫專案團隊,為空軍官校奠下永續研究發明的良基。

 

              理想無遠弗屆、不斷創發的社會深耕者

   在研讀碩士、博士的過程,對於專業人員及飛行員訓練的授課中,他研發了互動式教學軟體、自動播放軟體,結合基礎理論+影片播放,改善了受訓人員面對枯燥的「技術手冊」→「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缺失。甚至取得和科技部的合作,將科學教育做更長遠的規劃。又爭取到高雄教育局、高雄師大、屏東科大的配合,展開國中小、高中職的科普計劃,有假日科普、行動科普的雙線進行活動,大大增進了眾多學生對科普知識的認識。

 

    隨著航太工程的沒落,他也走在時代的尖端,開始轉向生醫工程的軌道,致力AI人工智慧、綠能科技的發展研究,也結合內政部、經濟部、科技部的合作,希望憑一己的智慧與所學,共創人類更大的福祉。

「取之社會,用之社會」是他始終秉持的人生原則。

 

             飲水不忘思源、受施永誌的大愛遵行人

    來自宜蘭的他,曾經在人生的低潮期,受到宜蘭家扶中心的資助,才能讓他無後顧之憂地朝自己的理想前進。永遠無法忘懷的是宜蘭家扶中心的潘阿姨,在他人生遇挫的路上,協助他、陪伴他走過…。還有他在南部的爸爸~亦師亦父亦友的戴昌賢校長,這兩位都是他生命中最偉大的貴人。常言道:「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當子圭教授得以在社會擁有自己的一片天時,就不忘在暑假舉辦夏令營,讓宜花東家扶中心的弱勢孩子得以免費學習新知,也踐履了「受施慎勿忘」的箴言。他不以獲獎無數的成就為傲,卻以能感恩圖報、涓滴助人為榮,即使持續得獎,絲毫沒有一點傲氣與藏私,只有提攜後進、不斷付出的奉獻精神。

 

斜槓人生的多彩、心想事成的證驗,一一填滿了子圭教授的人生拼圖,令人讚嘆不已。

 

    訪談末了,我們都很佩服這樣年輕有成的研究發明家、教育家,蔣榮欽院長說得好!「子圭的一切成就源自於他期許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然而更讓大家敬佩的是:自我期許之餘,強大的行動力才是子圭教授過人之處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台南成功大學(原台南工學院)學生李武昌叛亂案之探討

  彌羅港文史協會創會理事長 張哲男 1960 年代(高中時期)每次從資訊中看到「 228 事件」或「白色恐怖事件」提問長輩時,立即告誡「 囡 仔人有耳無喙」,只能聽不能說。當時總覺得既然有人違法,判刑,就應該讓全民警惕,以免重蹈覆轍。基於好奇新的驅使,在心中一直懷著探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