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普剛精舍 讓我找到了真生命



         余添義(路竹高中校長退休,曾任蘭嶼、彌陀、岡山國中校長)


 


    「一掌米和尚 日食一掌米 無米飢餓日 臨溪悟本心」


    「形體雖衰老 此心永不老 若欲了生死 學佛宜趁早」


 


這是普剛精舍前任住持見肇法師說的一個公案:「山裡有一位和尚,壽命只剩一斗米的日子,為了延長壽命,只好節約用米,每天只吃一個手掌能夠掌握的少許米糧;經過一段日子,米糧用完了,饑餓難耐,來到山腳下小溪旁,想捧個水來喝,見到溪水中的人影,披頭散髮,形體消瘦,驚叫:「這是我嗎?」「這是我嗎?」因而體悟到本具的這一念心,於是歡歡喜喜的下山弘法去了。


這一念心,才是真的我,形體雖然會衰老,然而這一念心是永遠不會老的,能夠「覺知」的這一念心,盡虛空、遍法界,永遠是清清淨淨靈知靈覺的,若欲從生死煩惱中解脫,實在應該趁早學佛啊!


普剛精舍緣起於八十五年岡山國中禪修班,八十六年舊普剛在火車站前廣場灑淨安座,上惟下覺老和尚親臨主法,並引導大眾燃臂供佛,法會殊勝,九十六年座落竹圍東街的新普剛精舍落成,正好屆滿十周年。


普剛精舍在首任住持見來法師,及後續的見昭法師、見堅法師、見捨法師、見占法師、見瞰法師,以至見彰法師,皆大展法筵,弘法度眾,並策劃新址,經見肇法師建造完成;其間護法會在首任會長丁建中大德,以及接棒的楊秀雲大德、顏勝治大德、邱秋堂大德、林淑貞大德,到現在的黃金蓮大德等會長,率同護法會居士大德們,皆付出了相當大的心力,誠屬令人感動。


新普剛精舍,寬敞明亮,莊嚴順暢;現任住持見肅法師,說法圓融,慈悲親切;目前設有初級、中級、高級、兒童,以及台語禪修班,另有花藝、太極拳、國畫、書法等才藝課程,每週六有共修法會,農曆初一、十五則有禮祖觀音法會,充滿禪悅法喜。


「真妄原是一 體相本自然 惟覺一念心 煩惱即菩提」,見肅法師說的好:「我們開車都懂得煞車,我們的心念比開車還快,更應該懂得煞車啊!」普剛精舍讓我找到了真生命,實在感恩,祈盼各位鄉親,能夠把握因緣,皆能找到自己的真生命。


 


小朋友與家長一起來上課,國內最大型的弦樂團~ 岡山鎮立弦樂團



                                                                  曹正昌 都靜嫻 何怡諄 何怡靜 採訪


 


悠揚的提琴聲


週末的下午,走過岡山鎮立圖書館,從館內傳出陣陣悠揚的提琴聲,這音樂聲就是「岡山鎮立弦樂團」。如果說岡山有三大特產,那「岡山鎮立弦樂團」就是岡山第四個特產。


 


小朋友與家長一起來上課


這是全台灣第一個由公部門輔導成立的兒童專屬弦樂團-岡山兒童弦樂團,陳邦益會長詳細地說:樂團是成立於民國89年,由岡山鎮立圖書館研習營開始發展,那時每週六有一個親子小提琴學習營,這個研習營的最大特色,就是具備家庭的功能性,須小朋友與家長一起來上課,小朋友可能提不動樂器或是操作樂器上有不了解的地方,家長可以從旁輔助。」 一週來此幾個小時的練習是不夠的,回到家也須要父母親的督促,所以這個具備家庭功能的親子小提琴學習營就此展開。


 


岡山兒童弦樂團


一路下來,漸漸發展出基礎班、進階班、中級班等,小朋友要準備琴具,再依程度分班練習直到民國92年冬,在研習班的小朋友與家長們與鎮公所的努力下創立了「岡山兒童弦樂團」,並由弘育音樂教育中心總監 林明輝 教授,擔 任指導 老師。


林明輝教授與專業團隊師資,每週六都到岡山鎮立圖書館為樂團團練,從教學到選譜、編譜都是由 林 教授一手包辦,可說非常的用心。樂團成員都是由「親子小提琴學習營」的小朋友經過考試徵選出來的,實力自然不在話下,程度平均,默契也足夠。幾年下來樂團也小具知名度,也吸引一些業餘的玩家加入這個「兒童樂團」,加上樂團小朋友的家長們,遂衍生出中、大、低音提琴,當然也是由 林 教授的團隊協助教學,團隊更加入了打擊樂器賦予「絃樂團」新生命,讓提琴聲更有節奏性。


 


國內最大型的弦樂團


目前樂團有75位團員,是國內最大型的弦樂團。最小的6歲,最大的70多歲了,也是年紀分布最廣的樂團,也因此目前將樂團稱為「岡山鎮立弦樂團」。從古典、台灣民謠、到國樂,各式各樣的音樂曲風,透過「岡山鎮立弦樂團」的詮釋,聽到生命力,也感受到意境的美。


 


音樂的饗宴


每年樂團會參加縣內舉行的各種慶典,岡山的特產現在多了一樣,就是「岡山鎮立弦樂團」,今年也預計會有獨立演奏會的演出,這一場音樂的饗宴,還等著大家的共襄盛舉。


大崗山康復之友協會喬遷之喜



設立六年的高雄縣大崗山康復之友協會,201027在喬遷的新址舉辦新舊理事長交接典禮,同時辦理附設桔綠屋職訓調飲班成果展,並推動社區精神障礙者去污名化運動岡山鎮長吳森發推崇卸任理事長高純仁的貢獻,也肯定感謝現場眾多志工與社團對精障者的照顧,期待大家一起打造大愛的社會。

  活動於上午九時展開,節目首先由精障者以手搖鈴鼓與大小鼓組成的樂隊表演開場,協會顧問樂安醫院院長 蔣榮欽 醫師表示:這些精障者練習樂器一年多,經常學了就忘,如今表演得有模有樣,認真不懈的精神令人激賞。

  新接任理事長的 石乾錦 先生,他表示接下大崗山康復之友協會的重擔,將會承續上一任的光榮成績與基礎,繼續為社會身心障礙的民眾與家庭努力。

  社會處吳處長上台致詞表示,岡山鳳凰志工隊與康復之友協會一起為精障者服務,展現的愛心讓人肯定,協會訓練精障者職能與社交能力等,更引薦進入加油站、螺絲工廠、洗衣廠、餐廳等處就業,讓他們不再只是接受社會救助,或躲在社會陰暗角落,能夠抬頭挺胸的與一般人走進職場而自給自足。


傳家有道惟存厚 處世無奇但率真~ 訪橋頭林春桂文教基金會



                      張哲男 張詠斯 蔣榮欽 何怡諄 蘇晏德 吳坤忠 採訪


 


    橋頭鄉的省道拓寬道路看來寬廣整齊再加上高雄捷運的興建橋頭鄉變得傳統中帶有新氣象」。 緊鄰省道旁有間傳統四合院的祖厝,擁有190年歷史的橋頭林家古厝就隱身在橋頭老街小巷弄內


 


嘉慶年間渡海 立基鳳邑仁壽里


橋頭林家開基祖 林為物 先生祖籍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二十七都西邊鄉乾隆嘉慶年間渡海溯典寶溪而上立基鳳邑仁壽里新鄉土即今之橋仔頭街舊名小店仔由於該地有大井取水方便,林為物在此經商及租佃田地,並設私塾課子讀書,除擁有廣大田產且聘福州師傅起造閩南樣式馬背大厝。


 


緬懷先人 成立基金會


二次大戰後林家日益昌盛後裔子孫多向外拓展長才並在各行業中展露崢嶸為緬懷先人德澤家族共議以日治時代地契記載林春桂為名於民國八十四年設立林春桂文教基金會並以政府拓寬省道台一線徵地的補償金為基金用以推廣文化教育事業黃曉蘋總幹事說明:「基金會主要活動以公益為主,例如,舉辦過『康乃馨之愛』全省母親節徵文活動、與圖書館合辦藝文活動、蛋糕彩繪,最近也與橋頭文史協會舉辦『花與綠單車行』。」


 


重修祠堂 永續香火


原本的林家佔地有八百多坪歷經幾代的拆建出售僅存現址散居各地族人為保存先人文物在原正廳重修祠堂。廳外檐柱下的橙形柱珠為清朝早期作品,正廳前三關六扇門,上層的櫺花與下方的隔扇十分雅緻,中間的人物花草雕刻手法更是細膩。正聽大門門聯鐫刻林家祖先訓示後代子孫為人處事之道 -傳家有道惟存厚處世無奇但率真」;正廳內擺設祖先林為物排位,兩側掛著木刻對聯「禮儀傳家寶,詩書裕後珍」,彰顯林家重視規矩禮儀,更勉勵後代子孫勤讀詩書。


林勝得先生語帶風趣地說道:「開基祖先林為物,台語發音與吻仔魚很近,所以,後代子孫是不吃吻仔魚,甚至吻仔魚也改稱白飯魚,以表示對先人的尊敬。」


 


獎學金 敬老金 激勵後代宗族


基金會黃曉蘋總幹事接著說 :「為鼓勵年青族人回來參與宗族活動及增加向心力,基金會在每年的清明節前會舉辦才藝展,包括書法、詩詞、攝影、美術等及動態展覽,讓族人上台表演也增加彼此的熟識。」,「此外 基金會為鼓勵宗族後代,凡上高中、大學、研究所的人都頒給獎學金;六十五歲以上的族人則發給敬老金。」多年下來,每年都有百位以上宗親回來參與盛會。


 


一條細線牽繫著


每年的清明節前,歷經九代的林家子孫,總如鮭魚般不約而同的回到橋頭宗祠祭祖,林家宗祠對林厝後代子孫而言,如同牽引風箏的線圈,不管風箏飛得多高多遠,在地上仍有一條細線牽繫著……


 


岡山區山民間工業的起點-義發鐵工廠



                                                                                 劉天賦


 


 岡山區現在是高雄的工業重鎮之一,尤以螺絲產量世界知名。岡山地區的工業起源於日治中期,大致以牛車製造和機械修理為主,兩者皆以「鐵工廠」為名。在整個日治時期,岡山最知名的三家機械修理廠是原址位於天第大樓的「義發鐵工廠」,位於統一大樓旁巷內的「三和鐵工廠」,以及岡山戲院對面的「天送鐵工廠」。而牛車製造廠則以民生街的「金瑞成鐵工廠」和新生社前的「自然鐵工廠」為主。目前岡山地區的各家鐵工廠老闆,只要是出身岡山的,幾乎都與這些鐵工廠有直接或間接的師徒關係。


 在這些鐵工廠中,以 張再傳 先生創設的義發鐵工廠最為知名,尤其是台灣農業逐漸轉型到機械化的1960年代,其生產銷售全台的抽水機供不應求,製造速度趕不上需求,最為岡山人津津樂道。


  義發鐵工廠是岡山的第一家鐵工廠,由 張再傳 先生(1912-1986)所開設,於昭和十年(1935)年 十月十日 創立,原址位於現在開元街與仁安街的交叉路口西北側。工廠於昭和十七年(1942),張再傳31歲時,移至當時的岡山街31番地,後來行政區域變更為新樂街一號(前為岡山路126號).直到1992年,改建為現在的天第大樓,工廠現在移至新樂街127號。


 


日治時期


 張再傳出生於台南安平,年少時到嘉義當學徒學鑄造。他的親舅公黃萬來,在屏東東港的冰廠對面,開設了東港第一間鐵工所「來財鐵工所」,專門修理高雄哨船頭及東港漁港的漁船故障器械。他知道張再傳到嘉義作學徒,就把他叫到東港的鐵工所幫忙。


 到了張再傳23歲時,向舅公借錢,娶台南人白謹治為妻。婚後夫妻兩人胼手胝足,張再傳所賺月俸,加上 白 小姐替鐵工所打雜煮飯,很快的將欠舅公的錢還完,於24歲時獨立創設義發鐵工廠於岡山。


 張再傳與白謹治結婚時,是到台南市迎娶的,當時台南到東港最便捷的的交通工具是火車,可以由台南到屏東,再轉當時的東港線火車。由於迎娶當天,即1935年元旦,剛好是台南火車站的落成典禮,新娘穿著自己裁製的西式白色新娘婚紗,和新郎成了眾人目光的焦點,增加了更多喜氣。


 張再傳在經過觀察及評估後,發現縱貫線北至二層行南至鳳山以北,沒有一家鐵工廠。於是和東港舅公商量,獲得舅公的支持,即在岡山街上成立了義發鐵工所,成為北至二層行溪,南至鳳山之間的第一家民營鐵工廠,所以義發鐵工廠可以說是大岡山地區的第一家鐵工廠,也可以說是岡山區的民間工業起源!


 在當時的岡山,仍是個農業為主的社會,最大的工廠就是現在的橋頭糖廠,而且日治時期的機械都是由日本進口,所以當時的義發都是以修理農用器具,如抽水機、發動機為主。


  在岡山,日軍為產製飛機機體和修護機件,配合生產軍用機械,在1939年有由日人資金在程香地區所設立的武智鐵工所及豐國鐵工廠,但是義發鐵工廠也是設立在岡山後協地區的海軍61航空廠的指定工廠。


 


戰後時期-全台最大抽水機製造廠


 在國民黨政府接收台灣後,許多原本在海外的機械人才回到台灣,再在上臺灣可說是當時全中華民國工業最進步的地區之一,義發鐵工廠進入「自製機械」的時代,所製機械主要以米粉車、麵車,及魷魚車為主,不過也開始製造發動機及抽水機。


 岡山在戰後由於日本人都回國去了,許多工廠都很需要師父,所以當時成立已超過十年的義發鐵工廠,就有許多師父被別的工廠挖角過去,也有一些員工開始自行創業。日治時期位於岡山程香的武智鐵工所及豐國鐵工廠,在新政府接收後,改制合併為台灣省農工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岡山農業機械廠,就有幾位很優秀,能自行研發設計的師傅轉到該工廠。


 義發鐵工廠是台灣最早開始製作抽水機的工廠之一,因為正逢台灣農業逐漸走向機械化的年代。當時正逢戰後出生潮的顛峰,農業生產技術也越來越成熟穩定,農田開闢與農作物的種植都屢創新高,農田灌溉最需要的抽水機的需求當然也是最高。義發所生產的抽水機主要有三種,分別是「新龍號」,「雙龍號」,及「金龍號」。其實義發也生產可抽取各種工業養殖營造業的「液態物質」的機器,可抽取沙石、糖漿、鹽水等,也製作消防幫浦。


 張再傳之子張松田還記得,當時工廠製作抽水機忙到農曆過年時仍要工作,而工廠的師傳及工人在那期間的日薪是平時的五倍。最忙的時候,一大早開門,就有人在門排隊要買抽水機,還有趕著要的老闆說,抽水機的外面不用漆油漆了,趕著要用,然後就這樣拿走了。


 1959年的八七水災造成台灣中南部的嚴重水患,為戰後影響區域及受災人數僅次於921大地震及八八水災的重大災難,造成許多農田淹沒及抽水機損壞,那時是義發鐵工廠最忙碌的時候。


  身為老闆的張再傳,當時每個月有半個月的時間是要到全台跑的。直到1976年左右,義發的員工還超過一百人,而義發也在那一年擴廠,就是現在的新廠房所在地。 


 


 


紀念林茂生教授國際研討會暨第二屆台灣教師節賀卡設計比賽頒獎

  時間   : 2024 年 03 月 10 日 地點  :  成功大學力行校區台文系館 88154 教室 得獎名單  : https://pen.de-han.org/311/2024/titchiong/titchion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