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榮福 蔡慈雲 採訪
雖是滿頭銀髮,動作略緩卻穩健,治療牙齒總是一絲不苟、堅持到底不放棄。只要你曾當過他的患者,一定深切感受到他數十年來,嚴守職人精神的高規格自我要求。他是王文毅醫師。
慢工出細活,不放棄的人生哲學
王文毅醫師出生於高雄路竹,祖父是清朝秀才,爺爺早年就讀台大農學院、曾經任職路竹下坑村村長。兩位叔公都是牙醫,分別在岡山、左營執業。也算是醫生世家的他,父親學機械,原本在台肥上班,後來轉為教師,曾任教過高苑工商、雄工等校。受父親的影響讓他也有過唸機械系的想法,但是後來進了中山醫的牙醫系就讀,開始了他漫長的牙醫歲月。
排行老大的他,頗有負責、承擔重任的個性特質,工作上更是求好求精,別人不願救的牙齒,他勢必全力以赴,即使治療過程麻煩瑣碎也不輕言放棄,他會幫每個病患的牙齒守護到最終,直到無法救治為止。在這個凡事講求快速的時代,很多牙醫師不願花太多時間治療牙齒(例如:根管治療),常會直接建議患者拔牙,而王醫師卻都竭盡所能,幫病患留住牙齒,治療過程也要謹守自己的SOP,不忽略任何細節,他常自謙「老了、手腳鈍了」,其實,「慢工出細活」才是他最佳的職場寫照。
孜孜不倦,推己及人的專業進取心
醫學院畢業後,王醫師曾在左營、基隆任職,民國61年時回到高雄中東街自營牙醫診所,剛開始,非常艱辛的創業過程,與當時在學校擔任教師的夫人胼手胝足,在沒有健保的年代,要經營一家診所很不容易,慢慢憑靠王醫師的認真看診、細心治療態度,逐漸打出自己的 一片天。
隨著診所奠定了基礎,王醫師並沒有因此停止「學習」這件事,經營中東街的診所期間,除了平日繁忙的工作外,他會定期或不定期邀約同業的三五好友,來參加自組的「KOP讀書會」(高雄兒童牙科矯正)。剛開始,只是想集合同好的力量,互相激勵,藉由吸收新的專業知識、技術和經驗,以提升牙科臨床水準、朝向高品質醫療目標而努力。後來,更將此讀書會無縫接軌到全台灣牙醫界,就在2003年引領KOP讀書會正式加入台灣牙科「審美學會」。「審美學會」算是一個專業研究會,既是非營利團體,也是集眾人之力,共同提升牙科專業技能。除了會員平時互相交流外,也有計畫性地邀請國際上一流之臨床家來演講、實習、臨床示範等,期能及時掌握世界第一手的資訊與技術。本會設有召集人,以及北中南分區聯絡人,希望藉由彼此的琢磨學習,讓專業能力更上一層樓。
數十年來,不論是KOP讀書會、或是審美學會,由於會員的熱誠付出與努力,交流精進的風氣與豐碩的成果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真是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實證。回想王醫師當年創立KOP讀書會的高瞻遠矚,著實讓人佩服。
童顏白髮,目光如炬的樂活職人
隨著歲月的流逝,日漸年長的王醫師,並不因年齡而輕言退休,深切體會到「要活就要動」、「活到老學到老」的道理,除了適度安排診次外,門診後的齒模修整也是他費心的工作,為了因應體力,這兩年已漸漸調整門診時間,讓自己的身體得以放鬆並安排其他的休閒活動。因為長年看診,也不免會有牙醫的職業傷害~右手的過度使用、久坐造成的腰椎之痛…但每次在診所看到他,閃爍的銀髮下,總是有著炯亮的目光,精神矍鑠地笑說:「做到不能做啊!」他不羨慕退休、只是認老服老地慢慢縮減看診的時間,也會固定安排復健、腳底按摩以及氣功課,假日到教堂做禮拜,偶爾安排探親小旅行,算是銀髮樂活的生活概念吧!在他的想法裡,會覺得有事做是很棒的一件事,活到這把年紀還能發揮專業所長、動腦想動手做,在他眼中都堪稱幸福呢!
行醫多年,醫療環境、治療計畫的改變很大,王醫師都會說,就隨著調整,調整到「剛剛好」就好。
年輕時熱愛攝影的他,診所裡掛了幾幅早年的作品,望著「歡喜做甘願受」的他,想著數十年來能堅守職人精神的理念,我真的相信他的生命字典裡沒有「不可能」三個字。
人生至此,安身立命,竭盡職務,不忮不求,何憾之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