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 星期一

臺灣擬啄木(Taiwan Barbet)

 





五色鳥學名Psilopogon nuchalis,中國大陸、香港作台灣擬啄木鳥臺灣話花仔和尚花褂鳥),又作臺灣擬啄木台灣擬啄木,是鴷形目鬚鴷科擬啄木屬下的一種鳥類。這個物種是臺灣特有鳥類,主要以果實為食。

   這個物種的體長約20—22公分,其身體大部分為翠綠色,而頭部則有藍、黃、紅、黑四色,故得名「五色鳥」。其叫聲為單調而響亮的「嘓嘓嘓……」,因類似敲木魚的聲音,而另得「花和尚」一名。五色鳥的繁殖季在4—8月之間,期間會啄樹洞為巢,每窩產3枚卵,1315天孵化,幼鳥會在2329天後離巢,是臺灣四種一級洞巢者鳥類之一。

  成鳥整體上為體型圓胖、翅膀圓短、頭大尾短的粗喙鳥類。其眼睛虹膜紅褐色;鳥喙黑色,嘴基帶有剛毛;腿足暗灰色。其頭部顏色較多:臉頰、頭頂、耳部為藍色,眼先後頸紅色,額頭、喉部黃色,眉線黑色,前額及喉側也有較窄的黑色條紋。身體的羽毛主要為綠色,其中背部、翅膀是帶有紅色斑點的深綠色底,胸腹側則是淡綠色(或鮮黃綠色),越接近尾端會越呈黃綠色。胸部上方為藍綠色帶紋,下方為紅色帶紋。尾部外側為蒼綠色,內側除中央尾羽外,為黑褐色。雖然其關係與啄木鳥相近,但五色鳥的鳥喙構造實際上並不如啄木鳥般可用以啄木取食,其粗厚的鳥喙較適合用以將原有的枯樹樹洞拓寬、整理並作為鳥巢使用。雌雄相似,但雌鳥後頸上的紅斑相對於雄鳥而言範圍來得較小;而亞成鳥的黃色喉部相對較淡,當中偏年輕的個體會有膚色眼圈裸露。幼鳥的顏色則明顯較淺而不鮮明,且也有裸露眼圈。與中國擬啄木相比,五色鳥體型略小於前者且頭頂亦非黑色。與金喉擬啄木相比時,則可以以五色鳥的黑色眉紋區別。


   五色鳥為僅分佈於臺灣的留鳥,通常分佈於海拔2400公尺以下的地區,生活於中低海拔地區的闊葉林樹冠層及其他次生林中,是一種森林型樹棲型鳥類。其偏好的棲息地是潮濕和炎熱的地方,對植被沒有特別具體的需求。雖然這個物種是森林鳥類,但五色鳥亦常見於市區的公園綠地、校園等人造環境,也能容忍相對較高程度的人類干擾,例如台北植物園

   五色鳥成鳥為完全的食果性鳥類,但育雛時會捕捉昆蟲,作為幼鳥的蛋白質來源。五色鳥在覓食果實時是以機會性的方式覓食,通常果實越多的地方其造訪頻率越高,每次的取食時間大多小於5分鐘。經其消化過的果實通常較易於發芽,是一種種子傳播者。


   五色鳥採一夫一妻制繁殖,其繁殖季位於4—8月之間,通常在3月時雄鳥就會開始尋覓適合的樹開始挖洞。五色鳥偏好外側相對健康而內部較腐朽的枯木使用,且比起單子葉植物更偏好選擇樟樹,這可能與樟樹質地較軟而易挖掘有關。其巢洞口為圓形,洞口大小與其體型有關,挖掘時間可達三週,通常會在直徑15—30公分的樹上掘出向內9—13公分,再向下22—42公分的布袋型巢穴。一對成鳥可在一個繁殖季中鑿出多個洞穴但並不一定會使用全部的樹洞。在相似體型的鳥類中,五色鳥屬於繁殖時間較長的物種。其白色、無其他斑點的卵略呈橢圓形,每窩產卵3枚。並由雌雄鳥輪流孵卵,雛鳥約1315天孵出。雛鳥孵出後由親鳥共同負責育雛,幼雛需要約2329天離巢。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攝影:鍾榮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樂群村

    樂群村       為日治時期岡山地區位階最高的官舍區,屬於將領以及佐級(校級)等高級軍官的宿舍,全村的整體規劃、個別官舍的庭院造景、建築格局、建材(台灣紅檜)使用皆相當講究。國民政府後 , 接收使用的國軍眷戶也屬於高階軍官或將領,多數房舍空間及主要結構均未更動,保留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