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3日 星期日

國中組散文第一名 消失的含羞草





 




消失的含羞草




國昌國中 劉浚廷




 




     一個不起眼的田間圳溝旁,一座荒蕪的牆角花園裡,甚至在塌陷地板的裂縫中,總會看到一株株迷你、不起眼的含羞草。印象中童年的校園生活就是塗鴉的課桌椅和含羞草、追逐跑跳碰和無數的含羞草、偶爾一週的郊外踏青之外…….還是數不清的含羞草;雖然從未認真注意過,但是以前國小的校園中、胡亂奔馳的操場上,以及我羞澀的童年裡,的確長滿了含羞草。




    雖然事隔多年,小村子裡曾經熟悉的人影也已變得有些陌生,但腦海中的記憶依然潛伏在在某個角落,只要些微地碰觸,便會勾勒那優閉秘境中的神經,喚醒那沉睡的記憶,就像含羞草一樣,只要有人觸及,就會記起那段往事。




不知是何時開始被我發現了含羞草的奧妙,只覺得一一碰觸它嬌嫩的葉片,使它閉合彎曲是我與生俱來的使命;讓它們一棵接一棵的臣服在我的指示之下,讓我自以為是個呼風喚雨無所不能的國王,雖然只是個路邊小小含羞草國的國王,但是卻能讓一個天真的孩子如此的自豪;久而久之,即使只是在路上發現一棵小小的含羞草,也會讓我如獲稀世珍寶般興奮!




   




含羞草的特別,不光是在它有如天使羽毛的葉片,若你曾經仔細看過會發現,它的葉子本身是一種深綠色,外緣有著一圈神秘又充滿魅力的紫暈;一點點輕微的碰觸會以一種奇特的姿態闔上它的葉片,垂下它的葉柄;想想看由一株綠色植物瞬間捲曲成一個好似萎縮、紫紅色的小東西,對一個天真的小孩而言是多麼的奇妙啊!當時的我將含羞草視為有魔力又神聖的植物,在經過時,總抗拒不了去玩弄它的誘惑,或許這是一顆無知的心被蠱惑的證據吧!




    這些小東西神奇的地方還不只這樣;今天它讓你給碰倒了,明天一早來看它又是神采飛揚的站在那兒;我始終相信它能在夜晚運用某種不知名的魔法變回去的。曾有好幾次為了目睹它復原的那一刻而趴在地上,以致忘了天黑!但總是因為沒有耐心而放棄這小小心中的偉大計畫,現在想起來還是有些遺憾。




    隨著時間的飛逝,村裡頭有草坪的空地少了,草地上漸漸很難找到含羞草的蹤影,童年的那一種閒情逸致也跟著流失了,我再也無法因為一棵含羞草而趴在地上陪著它玩到渾然忘我;但是在放學的路上,我依然習慣用腳間迅速拂過僅存的每一株含羞草,享受那一種無可言喻的成就感;也藉由這樣舉動讓我確信,我體內那僅存一部分童稚之心依然未死。




 




    小學畢業快兩年,也好久沒回去看看校園,看看老師、學弟妹,看看那久未謀面的含羞草;當我重返校園時,卻發現人事已非;部份老師已經退休,校長換了人,學弟妹們也不再熱情,而更重要的是那含羞草已隨著老舊校舍翻新而不知去向。當年含羞草旁蹲的小孩也已經變成玉樹臨風的少年,那片綠草地也變成腳下冰冷的水泥地了。含羞草沒了,少年眼神中那曾經可見的赤子之心,也在多年來的升學體制的歷練中黯淡,幾乎看不見了……




    翻著舊相簿,裡面紀錄的是一個曾經天真無邪又活潑號動的小男孩;看看照片,再看看如今鏡中的自己,有時還真會懷疑那個穿著我的衣服,一臉疑惑的望著我的到底是誰;外表的改變另當別論,真正讓我認不出自己的反而是臉上憂鬱憔悴的神情和空洞麻木的眼神。我曾經試著擺出童年時那種燦爛的笑容,但那多年來只用來開口說話和進食的嘴只能作出僵硬化地抽動,我煞時間領悟了一個可怕的事實:即使我演技再怎麼高超,我也無法模擬出那種發自內心的愉悅神情;那種因為真心快樂而無拘無束的笑容,早已經離我很遠、很遠了……




    曾幾何時,在校園中奔跑、追逐、嬉鬧的小孩變成了坐在書桌前緊鎖著眉頭、挑燈夜戰的學生?曾幾何時,不再為了整點的卡通、誘人的零嘴和新奇的玩具而感到幸福快樂,反而為了明天的考試、作業




 




的壓力和一張張咄咄逼人的面孔而在床上翻來覆去?曾幾何時,夜裡不再睡的安穩、不再有著一個一個充滿幻想和彩色的夢,而是徹夜未眠、惡夢連連?殘酷的現實改變了這一切。




    悔恨!當初沒有珍惜童年,沒有因為擁有這樣的童心而感到滿足;沒有失去總是不懂得珍惜。現在的我,羨慕那群笑著叫著,跑過我身邊的學弟妹們;羨慕那個可以因為一串十幾塊的棉花糖兒咧嘴笑開的小孩,他們擁有的是我所沒有的赤子之心!




    我長久用來握筆的雙手,已經有多久沒碰過能讓我感動的東西?那一股孩童趴在地上玩弄含羞草年的快樂何處去了?我不知道;因為我早已身陷心靈的桎梏,在沉重的教育和殘酷現實的升學主義的暗流中掙扎著,也在一些可笑又無謂的世俗塵事中不斷循環著。我無法卸下考試和升學壓力的重擔,好好的看一看蔚藍的天空;也無法摘下心防偽裝的面具,深深的吸一口氣!




童年天真和快樂的細胞,也許就像含羞草一樣,等待著哪一天能夠甦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台南成功大學(原台南工學院)學生李武昌叛亂案之探討

  彌羅港文史協會創會理事長 張哲男 1960 年代(高中時期)每次從資訊中看到「 228 事件」或「白色恐怖事件」提問長輩時,立即告誡「 囡 仔人有耳無喙」,只能聽不能說。當時總覺得既然有人違法,判刑,就應該讓全民警惕,以免重蹈覆轍。基於好奇新的驅使,在心中一直懷著探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