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4日 星期六

疫情下的「阿公店溪文學獎」

 

                                                                                                   


                                                                                                                                                   蔡文章

 

  時令進入冬至,二○二二年轉眼又將過去了。三年前大概就是這時候,新冠疫情爆發,世界幾乎大亂,剛開始時台灣在亂世中,仍保有一方淨土,但在二○二一年也經歷排隊買口罩、搶打疫苗、同胞的驟逝、工作的消失、經濟受阻、三級警戒禁足的種種不便,而在此情况下,「阿公店溪文學獎」難免也要受影響。

 

  「阿公店溪文學獎」舉辦至今已十五屆了,二○一○年縣市合併後,參賽的學校、學生增多了,其中「台語囡仔詩」與「客語童詩」是全國少數有的文學比賽獎項,為了更落實本土教育,培養文學種子,我們岡大會除了暑假在旗美地區的美濃國小舉辦「客語文學營」與北高雄岡山地區的岡山、前峰、後紅國小,鳳山區的文德國小、鳥松區的鳥松國小、前鎮區愛群國小等舉辦「趣味台語囡仔營」,都是希望學生能使用流利的母語,甚至喜愛母語寫作,可惜因疫情關係都暫時停頓下來。

 

  在全國各地舉辦的文學獎,大抵以我們「阿公店溪文學獎」的得獎人數最多,我們比賽的獎項有六種,評選的過程中,都希望評審老師以鼓勵方式多錄取一些名額,除了前三名外,優選大抵以十名為宜,若參加大人數多會再適當的調整,像有一年「台語囡仔詩」有二百多篇比賽,所以在優選錄取廿多位。因此每年的文學獎頒獎時特別熱鬧,其中小學部分有三個組別,小朋友得獎,爸媽與有榮焉,祖父母欣喜萬分都會前來參與盛會,場內場外都是人潮,熱絡的氣氛與景况,令人難忘。可惜在疫情下,不若以往,尤其二○二一年第十四屆停辦,讓人不禁唏噓!

 

  「阿公店溪文學獎」,一直在鼓勵大高雄地區新一代的住民思考在地,社區的各種人文現象,可用新詩與散文的方式抒發對鄉土的情感和看法,以呈現大高雄的自然與人文之美,蔚為文學風氣,進而提昇高雄地區之文化發展及文化水準。多年來,綜觀其得獎作品,取材廣泛,描寫深刻,著重在地書寫,除了描述都會外亦有描寫海洋、山林與田園,展現繽紛多樣的地景風貌。然而疫情的肆虐,讓投稿件數減少,過去有多到八百多篇,疫情這三年,2020年與2022年有四百餘件,但2021年僅有三百餘件,只是封城鎖國亦莫可奈何。

 

  前述「阿公店溪文學獎」頒獎典禮,亦是文學獎的重要活動。多年來選擇在岡山文化中心,這裡地廣、空曠,位置適當。二○二○年新冠病毒席捲全球,人類惶惶應對,台灣在抗疫初期有成效,所以第十三屆得獎學生、家長與貴賓除了戴好口罩外,還必須梅花座,但在疫情的侵擾下,在頒獎的會場上,心情是可以感受到的。

 

  二○二一年疫情更嚴峻,雖然台灣成功守住疫情一年有餘,原本我們五月要舉辦頒獎典禮,但這時台灣不幸遭到病毒突圍,因受到印度Delta變異株入侵,確診病例一再攀升,解封令又被迫必須延後,而這種變異株確定在屏東枋山發生

 

群聚感染事件,如何防範,全國關注。所以只好停辦,但這時我有一個構想,是否可把頒獎典禮選擇在室外,即是文化中心門口外寬廣的樹下,得獎者分批來受獎,岡大會的成員站在一定距離列隊拍手恭這些得獎者,而得獎者領了獎金、獎狀、書袋(內有作品其、多本作家專書)後便可立刻離去。原先中心主任答應了,但市府怕出現防疫破口,而五月下旬全國進入三級警戒,各級學校開始遠距教學,因此喊停。我能體會,市府在地方成功抗疫,必須掌握機先,運籌帷幄,以「有備無患」、「居安思危」之意涵,嚴格落實抗疫精神,而守住高雄平安。

 

  今年二○二二年,七月的台灣有了與疫情和解的氣息,所謂「與病毒共存」,期待了一年的領獎典禮終於如願。我們定在七月十日(星期日),睽違已久的頒獎這天,出席者有得獎同學七十二位,由家長陪同,市長難得抽空前來,文化局長、客委會主委、立委、市議員、岡山扶輪社、岡山獅子會、阿公店扶輪社、崗鳳獅子會、橋頭榮譽觀護人協進會、高雄市社福慈善團體聯合會、北高雄地區中小學學校長及指導老師等等,近三百人共襄盛舉,場面盛大,典禮中讓人感到溫馨、圓滿:雖已經過五個多月,卻鎖進我記憶深處。

 

  新的一年(二○二三)將到,第十六屆「阿公店溪文學獎」截稿日期在一月底,期盼小朋友、年輕學子踴躍投稿。國人重視疫情,疫苗接種率高、醫療量能足夠,且大家防疫觀念深植,口罩都能戴好,台灣疫情會逐漸平穩,一切終獎平安無事。期盼明年投稿件數多且頒獎也能一切順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台南成功大學(原台南工學院)學生李武昌叛亂案之探討

  彌羅港文史協會創會理事長 張哲男 1960 年代(高中時期)每次從資訊中看到「 228 事件」或「白色恐怖事件」提問長輩時,立即告誡「 囡 仔人有耳無喙」,只能聽不能說。當時總覺得既然有人違法,判刑,就應該讓全民警惕,以免重蹈覆轍。基於好奇新的驅使,在心中一直懷著探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