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3日 星期五

為消失的地景「後紅聚落」 啟動一場藝術行動

 

     

                                                                                   




 張詠斯 劉天賦 張哲男 蔣榮福 紀錄

 

啟動一場藝術行動

   楊育傑醫師暨藝術創作家,在港都社區大學教授「老照片發覺家族生命故事」課程。一次偶然機會,李雪玉學員拿出小時候的「後紅聚落」紅瓦厝老照片,深深地吸引楊育傑醫師的眼光。楊醫師說:「原來,有一片紅瓦及紅磚錯落有致的古宅,因現代化的進程而消失,顛覆我對該場域的想像,也引發我用藝術創作的角度切入這個議題。」1111016日下午,在岡山火車站北側廣場,楊育傑為消失的地景「後紅聚落」,啟動一場藝術行動。

 

後紅 溪流經過的地方

 「後紅」Auwangh,在平埔族語的意思是「溪流經過的地方」,正符合它的地理位置在阿公店溪北岸。明永曆18(1664),在台灣軍備圖上就已出現「後紅仔民社」的地名,是岡山地區最早出現的地名。如今,「後紅聚落」因岡山火車站東移而被消失,居民被迫遷徙他處。楊育傑團隊走訪40年前「後紅聚落」最後一間拆遷戶,現已移居河堤路的李家。藉由李家所保留的老照片、舊物件及家人對拆遷的口訪記錄,製作成一部紀錄影片。

 

紅瓦厝被拆遷而消失 

  活動當天下午四點,在岡山火車站北側廣場進行「分紅」行動,舉辦單位邀請原住戶、現場乘客及當地民眾參與。活動一開始,楊醫師介紹活動的緣起、過程、目的,並播放團隊口訪記錄片。李雪玉也指著老家照片,回憶地說出幼時的種種逸趣。而這一切,卻因為岡山火車站的東移,紅瓦厝被拆遷而消失,雖然拆遷事件經過陳情、抗議、遷徙補償,「後紅聚落」居民的傷痛心情依舊存在。李何春阿嬤說:「政府用30年前的價格來補償遷地費!

 

情感上的大和解

  岡山火車站站長張明仁出席活動,他當場感謝當年的拆遷戶,致意地說 :「沒有拆遷戶的犧牲,就無法看見今日全新岡山火車站的樣貌。」在瞭解整個藝術行動的背後意義,張明仁站長起身親自擁抱李何春及李正雄兩位拆遷戶,掌聲熱烈不斷的見證下,代表雙方在情感上的大和解。

 

一步一步地走回家園

  活動在分享李何春阿嬤的「紅龜粿」後,大家在紅布條上寫下對「後紅聚落」

的印象,然後跟隨吳政融站務佐理的引導,陸續進入車站內。人群隊伍慢慢走到第二月台的南邊盡頭,藉由進入已消失的場域,去感受前人與該場域的生命經驗。在此同時,電聯列車呼嘯而過的聲響震耳欲聾,而滿頭蒼髮的李正雄阿公沿著第二月台,正一步一步蹣跚地踏上這片曾經是家園的土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橫看成嶺,側成峰」 , 用空拍記錄雞冠山地貌

  「橫看成嶺,側成峰」,四位登山豪傑 ( 郭元卿、劉峻傑、洪啟祥、林于喬 ) 協力攀上雞冠山頂 , 用空拍記錄山景地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