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詩人鄭炯明醫師113年10月13日,在岡大匯館舉辦「我的想念不是燦爛的火花」自選詩集發表會,這是他《歸途》、《悲劇的想像》、《番薯之歌》、《最後的戀歌》、《三重奏》、《凝視》、《死亡的思考》、《詩的誕生》等八本詩集選出的精華版,發表會由蔡文章教授引言開場。
蔡文章教授首先介紹他是文學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鍾理和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全國筆會社長、笠詩社社長、文學台灣發行人,他是詩人,以寫詩為主。蔡文章教授表示:「鄭炯明醫師的詩,文字淺白、平實的言語,用知性和諷刺的手法表現其人道精神,他注意社會變化和關懷生活中的環保、人權、社會公平正義,以詩關懷土地,寫出對人間的愛。」
鄭炯明曾在《關於詩的思考》裡說:「詩的共鳴是語言的共鳴,也是意義的共鳴。愛與死,生命的哀愁和現實的抵抗,永遠是我創作的泉源。如何將庸俗的,一般的日常性,提升為詩的滋養,是詩人的一大考驗。詩人思想的深度,決定作品境界的高度。」
他說,每一個人的創作理念會因年齡、閱讀與時代變化而有所調整,但我從20歲開始詩創作以來改變的並不多,我的堅持不知道是好或不好,反正到現在這年齡還能繼續創作就不錯了。在這個迷惘的時代,能持續創作,清醒地活著,是幸運、也是堅持,懷著一股文學的宗教熱忱,讓我有勇氣繼續走下去,認真地思考生命存在的意義。
鄭炯明說,他人生的前半段是在戒嚴體制下成長的,解嚴後,我的作品除了凝視生命,抵抗現實,也不吝於諷刺和批判。當然,因年紀的關係,也開始書寫比較多思考死亡的詩作,做為一個詩人,他唯一的武器就是語言。
抵抗的詩學
從二十詩抄出發 沒有踏上歸途
卻一路高唱番薯之歌 以及最後的戀歌
所有悲劇的想像 化作一首沉重的三重奏
我不得不凝視自己 對鏡朗讀死亡的思考
我不是正義的使者 亦非唐吉軻德
我只是一個 手無寸鐵的詩人
我手持語言的利刃 奮力在潔白的稿紙上
一字一字地刻下 難得的生命印記
在這荒謬的 價值不確定的年代
抵抗是必須的 而解不能妥協或停止
從抵抗現實到抵抗謊言 從抵抗極權到抵抗殺戮
沒有誰能禁止 我的抵抗的詩學
因為抵抗 我的語言才能復活
才能呈現 生命的存在和意義
日期 : 113年10月13日
地點 : 岡山區岡大匯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