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3日 星期一

無師自通的鄉土藝術家—尤辰允先生


                                                                            
           彌羅港文史協會創會理事長 張哲男

20151028日受邀參加岡山文化中心「八十鄉土藝術家的畫展」茶會,這麼資深的畫家,好像未曾聽說過大名,心想是自己孤陋寡聞,涉入藝術不深,雖然平日對藝術文化很有興趣,也很關心,卻想不出來。當進入展場,就見到一位穿著非常純樸,既像農夫又像漁夫的耆老,指著作品,不厭其煩的解說,他創作的故事及意涵,從古厝、巷道、耕作、收成、討海、捕魚、牽罟……。每幅都詳細的說明,而每幅都展現出早期農、漁民生活的景象,好像回到童年過去,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

尤辰允先生,年輕時從事耕作,後來發現,南部沿海地區,每到冬至前,總會湧入大量迴流烏魚,村民成群結隊出海捕撈,而發了一筆小財,因此每到中秋之後,農閒之餘,就隨著村民一起到海邊捕撈烏魚,久而久之,感覺「十炊八炊,不如一狗母鍋」。農田耕作,時間長久,收成也不確定。看天吃飯,颱風、大雨,影響甚大。如種植稻米,一季要幾個月,才能收成,水果採收時間更長,蔬菜最快,也要一個多月,菜金菜土。而漁撈如牽罟或捕撈烏魚,每日都有收穫,數量多寡而已,總是日日見財,惟討海的日子較為辛苦,風險較大,所以說「討海人,三分命」,「鹼水潑面,有通吃無通椿(剩)」,也有人說「一日落海,三日袂放屎」。

四十年代,當時台灣因戰後,經濟蕭條,生活物資缺乏,台灣人非常「骨力」「勤儉」,只要哪裡有錢賺,就往哪裡鑽,而且都是全力以赴。當時的漁民全年無休,夏季牽罟,冬季落藏(放烏魚網,撈捕烏魚)。

牽罟有兩種:一種牽疏罟、一種牽密罟。

牽疏罟:由船東自行經營漁船(竹筏)、漁網,僱請漁工下海捕撈,網具較疏,放網較遠,漁獲收入全歸船東所有,滿網時,漁工除了工資外,還有分紅獎金。

牽密罟:漁船(竹筏)及漁網,由頭家購買,網具較密,漁工及拉網的人,由附近居民合夥,每次下網離岸較近,漁獲量由船東及當日參與拉網人員,依照比例分配。

烏魚季節一到,台灣南部沿海一帶,從梓官、彌陀、茄萣,就會見到很多藏仔寮:撈補烏魚團隊,共同生活的臨時場所。漁民之間溝通的語言,很多是專有名詞,一般人不易瞭解,他們發現烏魚群時,要出海下網,稱之為落藏或稱放藏。每一組藏仔有六具竹筏,其中四具竹筏專門放藏,另外兩具竹筏專門收割漁網,稱之割底(網)。

大型捕撈烏魚用的網具稱之巾著網(圍網),網底以鋼索拉牽,加重網垂,收尾口袋如畚箕,漁獲盡入其中。2016/9/2

尤辰允先生是個篤實的海墘人,一生奉獻給漁村,不管務農或捕魚都非常專注,生活也很規律嚴謹。因此身體非常的健朗,就在200211(67),閱報時,從一幅嬉戲孩童的畫面見到了天真活潑的新生命,一時興起,隨手拿起原子筆,把住家庭院前孫女玩樂的景象,素描出第一張創作,得到孫女們的讚賞。

想不到竟一頭栽進繪畫的世界裡。台灣有句俗話:「老人像小孩,愛人褒」

        尤辰允先生的畫作,分成古厝、農耕、漁撈、風光…等四個主題。

古厝尤老先生從自己的村庄古厝畫起,逐漸延伸到鄰近鄉鎮,岡山、橋頭、燕巢、湖內、路竹、田寮、右昌……等。傳統的古厝,都為創作題材,遠至台南楠西有名的江家古厝,四進三落十三護龍,全部入畫。他憑著早期所見過,台灣傳統紅瓦厝、巷道的印象,自然、純真、樸素的揮筆,比科班畫家大膽用色,色彩鮮艷、立體,畫中的人物、動物看起來有些抽象,卻能令人一目了然。
 

農耕與漁撈尤老先生完全依照過去幾十年的生活經驗,從腦海記憶中,把農耕魚撈生活過程影像,幻燈片般一幕一幕投射出來,反映出當時農村漁村生活,現代一些年輕人,未曾經歷過那種生活,很難想像這些畫面從何而來?

風光:近幾年來,尤老先生在兒孫的陪同下,到處旅遊,不管國內或國外,只要觸動他的靈感,隨時把它捕捉下來,創作唯一特色是離不開山、水、樹木……等大自然。取景中也將一些感人的故事,如八八風災的小林村景象,農夫或漁夫生活的點點滴滴入畫,很少都市建築題材。從作品中,可發現尤老先生對鄉土、自然、人性的珍惜及關懷,因此很多人稱呼他為無師自通的鄉土藝術家。

尤辰允先生另一個專長是竹編、塑膠帶編織及紙漿雕塑。作品中有農夫、漁夫、水牛、鋤具、缸、、鍋碗瓢盆,所有農漁用具一應俱全,而且每一個作品都有主題,例如三兩個甕就題名為「請君入甕尋舊夢」,另一個紙漿雕塑的農夫與牛就題名為「牛牽到北京也是牛」,最讓人感動的一座紙漿雕塑作品,農夫拉著一位人力車上的人物,題名為「憶老友,昔日緣」,將自己看作拉夫,將朋友放在人力車上,各種謙卑誠懇的藝術家,只有台灣找得到。更特別的是,以廢紙及回收塑膠帶,為創作的材料,既經濟又環保,所以也可稱之為環保藝術家。

尤辰允先生的作品(油畫、編織、紙漿雕塑)不僅展現真、善、美的藝術價值,更保留著台灣農漁民生活的發展史,這就是台灣在地文化優美的一面鏡子,僅此呼籲並期待有關單位,考慮成立尤辰允先生農漁村文物館,讓後代子孫都能了解台灣早期農漁村的生活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台南成功大學(原台南工學院)學生李武昌叛亂案之探討

  彌羅港文史協會創會理事長 張哲男 1960 年代(高中時期)每次從資訊中看到「 228 事件」或「白色恐怖事件」提問長輩時,立即告誡「 囡 仔人有耳無喙」,只能聽不能說。當時總覺得既然有人違法,判刑,就應該讓全民警惕,以免重蹈覆轍。基於好奇新的驅使,在心中一直懷著探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