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9日 星期日

大專散文佳作 轉念



轉念




  高雄大學 劉月真




 




我是誰?我不止這麼一次問過我自己。




  當放榜的那一天,點開螢幕看到窗框跳出的結果,我攤坐在椅子上。




  大學落又落在高雄。




  結果十八年來,終究沒能逃離這片土地。不還是飛不出這個框架、吸著同一種空氣、抬頭看的仍是同一片天空。我不明白這個地方,也或許是我自以為過於了解而拒絕更進一步探索。五千多個日子,每天搭著車,窗外的世界是一樣的路、看著一樣的鄰居、數著不變的攤販。今後又接續著一千多個重複的日子,想到便讓我抓狂。我找不到持續面對著一成不變的動力。




  鬱悶的心結,在平凡的那一天,我撫觸著岡山倒影,終於從澄澈的一片鏡湖中,看見自己胸口的怦動。我看見延伸出去的每一條脈動,通向四肢,掌管著每一吋血肉,最後留回大腦的,是意志。意志決定我的所觸所及、所見所想,而視網膜映出的目光,是我對阿公店水庫止不住的讚賞。當騎著自行車過了一個轉角,我見到眼前整面氤氳籠罩的湖水,心中對鄉土十多年來抱持的輕視冷感頓時被一股力量擊中。我抓著胸口,一股震懾自心底升起,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驚奇。直到後來我才了解,當時那股衝擊,是全新孕育出的─對故鄉的敬畏。




  就像對長期同住一個屋簷下的父母抱持的感覺,我的故鄉對我來說,就是睜開眼看著同樣一幢幢房子,閉上眼躺在他身體延伸出來的怪異結構體中;父母照料我們生活起居,如同故鄉的存在,自然而然成了一種習慣。我不曾懷疑過為什麼這裡就是我的故鄉,就像我不曾質疑父母未何非得無條件花大把金錢供我們上學補習吃住玩樂。我對這片樸實的土地,對於離家幾百公尺就看的到農田,只感到滿滿憎惡。憤恨為何這裡是個鄉村,而不是人潮往來喧囂的都市?人的恨意是一種執念,將自私具體化的表現。就像偶爾對父母的意見稍有不順心,立即不滿地喊回去,臭臉相向。




  對父母、對這裡來說,我過度自我了。抱持自我中心,小看了養育我的一切。




  而一切的改變,就從那一天開始。




  寒假的第一天早晨,吃了早飯便和父母相繼騎上自行車離家。有別於爸媽的熟門熟路,與一路帶頭的他們相比,對水庫一無所知的我,內心勾勒不出一片藍圖。有限的知識告訴我,水庫就該是一片湖水被一堵綿延而厚實的水泥牆侷限著,週遭罕無人跡,只有像我爸媽這種已經進入半退休期的人,才會願意頂著涼冷的風跑去騎車運動。




  結果原來我的心眼才是被一堵水泥牆侷限。




  當我到達那,腦中原本幻想單調無奇的景象,全被呈現在眼前的真實一舉打破。全境蒙上一層薄薄的霧氣,為廣大的空間添上一點神秘。我看見隱約透露出的綿延小丘,一棵棵樹自朦朧中探頭。那窩湖水似是在此靜養,這麼片天地竟未透出爭相鳥鳴的盛況。也或許是冬的張揚讓鳥兒卻了步,但隱約透露出的翠綠,若不是偶爾拂過耳邊的冷風,真難相信現在是該展現顫抖冷瑟的寒冬。或許這麼多不可解,便是想讓我踏上尋覓真相的旅程。步道一路伸入薄層內,暗示著唯有周遊才能看見解答。這片領土早知我的到來嗎?竟鋪設一條單車道路!我們在途中先經過停車場,在這又顛覆了我的思維。不過是假期開始,萬萬沒想到停車格竟填入好幾台車。多的是舉家出戶的家庭,爺爺奶奶牽著兒孫、爸爸媽媽抱著嬰兒,這裡出乎我意料地受歡迎。




  單車咻地轉上一條橋,我從橋上探著被吊橋鋼索切割的湖面。轉回頭,父母仍在前頭領路。




  這個地方遵從了生命從來不喧嘩的宗旨,讓走進的萬物皆懂的靜靜保持原有的自我。我不時偏頭欣賞樹叢縫後那片蔚藍。霧氣也在日漸現身的陽光中退散,越來越看的清湖水的風貌。我們沿著早已規劃完善的自行車道一路前行,路邊貼心向湖面的木椅,能坐著和朋友欣賞美景聊聊心事,更多是家人相偕相依。一路上選擇步行的人出乎意料的多,但清一色是全家福。一般情侶們,又或時下青年,怎麼會放棄窩到日上三竿的機會來這呢?想到這,我會心一笑,突然覺得跟爸媽來或許是個好選擇。




  這裡的靜謐樸實,有別於岡山車站前那片紛紛擾擾。不愧對岡山倒影之名,這裡的祥和,讓踏入的人彷彿走進另外一個時空。不用再看錶了,這裡不必搶著分分秒秒、不必緊握手中記事本,急著做永遠劃不完的備忘錄、也不必緊張地握著話筒,想著要呈報上司還是接洽客戶。這一刻,就享受眼前的這一刻。放空腦袋瓜,鬆開平日旋緊的發條,讓自己從繃緊的生活中解放,品嚐眼前的一花一草、親子間的舉手投足、閒談間的一顰一笑。這是在單車經過無數個家庭後,我所看見親族間的真摯。




  騎車其實很孤獨,沒了聊天對象就得兀自規律踩著踏板,學著與自己對談。尤其是在車主努力想與週遭隔閡的時候更甚。我可以阻止自己不去關切,但無法阻止自己聽著寥寥數句交談與林間不時的蟲鳴;也無法阻止自己看著不斷後掠的景色與形形色色的人群。想保有的間隔,卻在一次次的衝擊中,多了點震顫與動搖。




  你快樂嗎?我開始問起自己。在一路走來的生命中,我經歷多少次喜怒哀樂的輪迴、吞過幾次淚水。而從小到大,經手的考卷疊起來比身高還高,我擲下大把時光在眼前一張張注定人生的習題,一做再做,便是夢想在至為關鍵的一天,考出飛離家園的人生。然而終究在原地踏步,留在故鄉的大學。所以我快樂嗎?我想起在悲苦、在多重情感中,在飽經風霜中凝鍊出來的歷練、蛻變出來的成熟;也想起了成千上萬道題目與耳邊徘徊著師長的句句苦口婆心,為的是要我們明白─態度。考場上付出的一切,就是為昇華出一個態度。我們要學會對自己的成績負責、對行為負責,並終有一天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我明白了,快樂來自於對事情與道理的通透。這一刻,我無庸置疑是快樂的。




眼前出現一個上坡。




「看看你衝不衝的上去。」爸爸退到我身邊大喊。我躍躍欲試,抱持奮不顧身向前衝的勇勁,使盡吃奶的力在倒斜的路紅著臉踩著愈加沉重的踏板。終於,還是在離平坦幾步之差失敗告終。「好可惜,就差一點。」爸的聲音自後頭傳來。




  我則坦然接受自己的失敗,就像在幾次至為關鍵的大考中犯錯一樣坦然。我不害怕承認,但害怕認了錯後卻沒改過。一次跌了個跤,我開始痛定思痛自我存在的價值。我欣羨著周圍的朋友一個個展翅飛離故土,臉書上喊著思鄉,卻又炫示新奇的生活。幾番複雜的心思在大學的新生活中洗滌一回,我開始認真過著大學生活,保有積極意識碰觸大學中各種資源。不能再抱著觀望的態度,或羨慕或忌妒,待在原處擠弄狹窄的心思。是時候該化被動為主動,有效率運用現有的資源。我跑不出自己的故鄉,但也正因為是自己的領土,做起任何事,我比別人感到更熟悉親切。




  我察覺了,留在故鄉似乎不再那麼讓人感到討厭。




  後來通過煙波橋,日上竿頭徹底撥開雲霧,我們也在橋上欣賞小丘的倒影在湖水波波漣漪中震盪。而心中情感也迴盪著。起伏一個拐彎來到一條寬廣平坦的水泥地,原來是厚實的堤防。雖然這片自然景象中不免掺了點人為設施,但這原本不起眼的堤,搖身一變竟成一條自行車道。他不再讓人覺得煞風景,而騎在上頭俯視湖中景象也別有一番滋味。




  這時烈日斜射下來,我開始冒汗,也因怕曬黑而低著頭。「挪,給你。」突然一頂帽子覆在頭上。我吃了一驚抬頭,原來是爸爸停下車脫掉自己的帽子,只是我一直低頭而未察覺。「你怕曬所以給你,我很黑了,沒關係。」爸爸黑的發亮的側臉在帽緣底下格外清晰,他酷酷說完後便騎車離去。我停了一會,開始覺得他其實有點帥氣。




  往前騎了一段,我看見一個小孩騎著裝有輔助輪的小車,他鼓著腮幫子奮力騎向前,而父母與爺爺都在一旁振臂打氣。




我想起了在老家學騎兩輪車的那天。一樣鼓著腮幫子,兩眼直視前方毫不畏懼地騎著,而爸爸媽媽與哥哥的打氣聲,完完全全環繞在耳邊與身後。是彼此的信任與信心交會。




而他們的身影,永遠在我眼前。替我先探路、引領我邁向挑戰並從旁鼓勵。就連今天,我也保持一貫信任,跟隨在他們的車後。原來,有些情感一直存在;有些聯繫,從不曾間斷。




  花了一個多鐘頭總算走完阿公店水庫。在離去前,我回眸望了水庫一眼,發現景象與數十分鐘前完全不同了。




  一個生命體之所以存在,不可忽視週遭相關聯的一切。我默默的在自以為孤獨的單車旅程中,發現我其實從來都不孤獨。我的孕育是故鄉精神的延伸,命脈的傳承在接續不斷的繁衍中,不論未來走向何方、心向何處,與那塊土地聯繫的臍帶不曾斷過。我們永恆地汲取他所賜予的養分,並帶著家園賦予的驕傲,攜著至親至愛的手,注視著腳下踏著的土地,我們將永永遠遠屬於這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台南成功大學(原台南工學院)學生李武昌叛亂案之探討

  彌羅港文史協會創會理事長 張哲男 1960 年代(高中時期)每次從資訊中看到「 228 事件」或「白色恐怖事件」提問長輩時,立即告誡「 囡 仔人有耳無喙」,只能聽不能說。當時總覺得既然有人違法,判刑,就應該讓全民警惕,以免重蹈覆轍。基於好奇新的驅使,在心中一直懷著探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