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9日 星期六

岡山公園「同仁」石碑與第一任鎮長蔣江直


 
彌羅港文史協會創會理事長 張哲男

一、前言

不久前路過岡山公園圖書館,南側樹蔭下,立了一塊高約一百公分,寬五十公分的黑色大理石,看來有些歷史痕跡。基於好奇心的驅使,走近一看發現石碑上模糊的兩個大字「同仁」,並有孫文的落款,真是稀奇。早期常常聽到孫文留下「天下為公」、「博愛」等題字,很少看到「同仁」的留言。再仔細往石碑背面搜尋,可見到碑文的說明如下:

        「同仁二字,乃國父孫中山先生,對革命黨同志之稱謂,其意係勗勉革命同志,應以大仁、大智、大勇之抱負,為建設富強康樂之新中國,以天下為公之大同世界而堅忍奮鬥。」

岡山區署區長  陳炎生

                               謹誌

岡山鎮公所鎮長  蔣江直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三月十二日

        依據碑文的記載,當時鎮長蔣江直先生,正是筆者初中同班同學蔣瑞山的尊翁,因此為了個人的興趣與史料的研究,特前往蔣府拜訪、請益。

 

二、國民政府遷台,岡山第一任鎮長

蔣江直先生,原籍高雄縣梓官鄉大舍甲村人,父親蔣定務農為業,收入微薄,為改善家庭生活,毅然決然移居到岡山鎮從商,初期並不順遂,因此蔣江直先生九歲才入學,阿公店公學校(岡山國小前身),大正九年(1920年)畢業時,因家庭環境關係,致無法繼續升學,之後經親友的鼓勵與贊助,在昭和一年(1926年)東渡日本,進入東京目白中學深造,在昭和七年(1932年)順利畢業後取得學歷,再度考入日本東京中央大學法學部,修完全部課程,取得法學士資格,於昭和十二年(1937年)畢業。在日本生活了十二年之久,受到親友大力協助,才得以完成留學日本之夢想,非常感念。

回到故鄉台灣第二年,昭和十四年(1939年)四月,很幸運的獲得日治時期當時政府的賞識,派任為高雄州岡山役場書記,不久後又升任為財政課長。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國民政府遷台,因蔣江直先生能說得一口流利的北京話,立刻被派任為岡山鎮第一任鎮長,仕途一帆風順,至民國四十年(1951年)奉派為當時的高雄縣政府建設局長,直到屆齡退休,一生致力於公職生涯。

 

三、「同仁」墨寶的因緣

蔣江直先生在日本留學期間,因不便打擾在日本的親友,一直寄宿在東京渡邊先生家中,因長時間的相處,與渡邊先生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1905年八月二十日,孫文在日本東京與志同道合的一些友人,成立同盟會,因此往後每到東京都是投宿東京帝國旅社,商討革命計畫,而渡邊先生長期在東京帝國旅社擔任廚師,因緣際會與孫文成為知交,孫文在籌劃革命的過程中,有感於同志之間意見時有分歧,為激勵同志同心協力,因此書寫了「同仁」兩字抒發情緒,渡邊先生有緣求得孫文墨寶,一直存放在旅社,直到退休後才攜回家中懸掛。昭和十二年(1937年),蔣江直學成即將返國,向渡邊先生道別,渡邊先生有感於相交多年,有意贈送一份紀念品,並徵詢蔣江直先生意向,當時蔣江直先生指著壁上的孫文墨寶說:如果可以就帶回那幅墨寶作紀念。因此而獲得孫文「同仁」真跡,目前該幅墨寶真跡仍然完整保存在蔣府。

 

四、「同仁」石碑的省思

        有人說:「先知總是寂寞的」,但先知總會留下許多名言、遺訓,要成為先知也不簡單,往往是經過多少苦難、際遇、挫折及考驗才能認知智慧的結晶。誠如滿清末年,清廷腐敗民生凋敝,孫文為了革命,歷經十次失敗,等到推翻滿清政府,同黨同志卻又不斷鬥爭,軍閥割據,同仁不同心,因而揮筆寫出心中的願望。

        又如台灣在日治時期的社運領袖蔣渭水先生,為台灣同胞爭取權力,經過多少次抗爭,甚至坐牢,才能在1927年成立「台灣民眾黨」,惟短短三年就因黨員同志理念不合而分裂,導致1931年二月被台灣總督府強制解散。令蔣渭水先生感觸良深。他雖然有強烈的不妥協精神,但社會運動是需要眾多人民合作才能達成,因此蔣渭水以「同胞需團結,團結真有力」口號,來解除內部的紛爭,這句口號是警訊,後來也成為名言。

        岡山公園「同仁」石碑,雖然算不上古蹟,但將近七十年所遺留孫文的墨寶石碑,如能稍加整修基座,或許將成為岡山公園的特色景點之一,希望有關單位能正視。





3 則留言:

「橫看成嶺,側成峰」 , 用空拍記錄雞冠山地貌

  「橫看成嶺,側成峰」,四位登山豪傑 ( 郭元卿、劉峻傑、洪啟祥、林于喬 ) 協力攀上雞冠山頂 , 用空拍記錄山景地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