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8日 星期二

走讀橋仔頭糖廠



                            張哲男

一、橋仔頭糖廠的緣起

1894年(光緒20年)八月一日清國對日宣戰,即所謂中日甲午戰爭,至1895年清國戰敗,四月十七日簽訂馬關條約。當時清國認為台灣是鳥不語、花不香的蠻荒之島,因此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佔領台灣初期,台灣人民不斷抗爭,如岡山地區的林少貓事件、盧石頭事件。經幾年的平定,抗爭事件逐漸減少穩定。
        日本治台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發現台灣人善良,但「愛錢、怕死、愛面子」,並不難統治。因此有意在台灣發展經濟,讓產業工業化,開始制定台灣糖業發展政策。1900年(明治33年)六月在日本東京召開台灣製糖株式會社創立發起人會議。發起人有益田孝、長尾三十郎、阿爾殷(Rovert W Irwin)、鈴木藤三郎、毛利家田島信夫、武治直道、上田安三郎等七人,籌備後同年十二月十日,向宮內省(內政部)正式登記成立,鈴木藤三郎為第一任社長。總資金為壹零零萬日圓(當時全台灣總督府年度預算在二千三百萬之內),資金雄厚。當時高雄糖商陳中和是唯一入股的台籍人士。

二、橋仔頭糖新式製糖廠的建立

公司成立決定設廠之後,由第一任社長鈴木藤三郎及第三任社長三本悌二郎專程從東京來到台灣南部,高雄台南一帶勘查設廠土地,最後選定橋仔頭主要原因有三:(一)橋頭中崎溪水源充沛,阿公店溪兩岸平原土壤肥沃。(二)橋頭位於台南安平港及高雄港(打狗)之間,海運方便有潛力。(三)台籍股東陳中和的商社就在高雄(打狗)地利人和之便。
1901年(明治34年)橋仔頭糖廠開始動工,由日本三井集團主導,當年十月建立完成三百噸壓榨能力的工廠,第二年(1902年)一月十五日開始製糖作業,第一年日壓榨量兩百噸甘蔗(10.6噸甘蔗產出1噸砂糖),等於日產19噸砂糖。最初生產的砂糖產品,糖度低,結晶品質不佳,幾經員工不斷的努力研發,品質逐漸穩定。到了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經濟景氣一片看好,對台灣糖業發展,充滿信心。同年更將蒸餾甘蔗,製糖後的副產品做成酒精,因而建造酒精工廠。當時日本不斷擴張南洋勢力,菲律賓、印尼都被佔領,酒精可取代部份燃料,因此橋仔頭糖廠成了台灣最早生產酒精的工廠。
        糖廠開工初期,甘蔗採收運輸都以牛隻牽引輕便鐵道車載運甘蔗,直到1907年載運甘蔗的專用鐵道「五分車」正式誕生,「五分車」成了台糖運輸的代名詞,直到今日。

三、導覽橋仔頭糖廠的古蹟

        走進橋仔頭糖廠的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茂密的林蔭大道,廠區範圍遼闊,總面積二十六公頃,116座建物其中11座已列入古蹟,全區統計有1373株樹木,其中132株已列入珍貴的文資樹木,這也是橋仔頭糖廠的一大特色。
        橋仔頭糖廠場區規劃在當時(1901年)可謂創時代的設計,很多是模仿荷蘭人殖民印尼、爪哇時的建築設計。據橋頭糖廠的退休員工陳森溪先生表示,宅社事務所前面兩排高聳的南洋杉、大王椰子還是建廠初期自印尼的糖廠移植而來,可謂百年大樹。

第一工場遺牆

         到了製糖工廠內部可見到一面「第一工場遺牆」那是1901年建廠至今,仍然保留的紅磚牆,歷經二次世界大戰美軍轟炸,仍能屹立不搖,留存下來一百多年的圍牆,目前已列為高雄市市定古蹟。

        防空壕:戰時指揮中心
        順著鐵道回到廠區出口,可見到「戰時指揮中心-防空壕」的告示牌,橋仔頭糖廠為了保護員工及眷屬,原設有三十幾座防空壕,目前檢視尚存二十四座。唯本座係提供高級長官避難,兼做戰時指揮中心。二次大戰時發揮很大的功能,保護員工及眷屬的生命安全。

         員工俱樂部
          走出廠區,左邊一座仿巴洛克式風格的建築物,為糖廠員工俱樂部。建廠第二年(1902年)鈴木藤三郎社長,體恤日本來台的工作同仁,離鄉背井生活單調,為能調適員工身心健康,特別在廠區旁興建一座員工俱樂部,讓員工有個聚會、娛樂的場所,更能相互交流意見。建築外觀為仿巴洛克式風格,基地採高架方式(當時日本人在台灣的建築風格),以利通風,適合台灣高溫多濕氣候,且融合木造與鋼筋混凝土建材,首開台灣混凝土建築先河。
        第一棟左側迴廊圓拱形,窗戶設計為兩平行線,相鄰一棟窗戶則是呈現十字形狀,由於建築的時間不同,以外觀設計來區隔不同年代。本棟建築隨著新式糖業的成功,俱樂部改成糖廠辦公廳舍,如今又撥出部份空間,作為糖業文物館、咖啡館,及豬仔文物展示館,多功能使用。
        金木善三郎石碑

          俱樂部南方樹林下,有一座不太顯眼的石碑,迄今已有九十年歷史。紀念在所長任內殉職的金木善三郎。金木善三郎日本岡山市人,善於機械改良,明治四十年(1907年)十月進入臺灣糖業公司服務,以廠為家,盡忠職守,提高產糖率。昭和四年(1929)八月十八日因積勞成疾,病逝於橋仔頭糖廠所長任內。共計服務二十二年,當時社長三本悌二郎為感念他對台糖公司的貢獻,鞠躬盡瘁,特在逝世週年立石碑一座以資紀念。
        此碑高208公分,寬105公分,碑文高108公分,寬74公分,該碑不論石材、文字、雕工均數一流,故號稱「三好碑」。碑文如下:「學研西京,技揮南國,遺績肇基,彌昌耕殖,學樸和人,剛毅盡職,偉哉厥功,千秋嶷嶷」。
        該石碑雖處俱樂部後方偏僻之處,但立碑是在鼓勵及紀念員工的敬業精神,以為後繼員工之典範,意義重大。

        橋仔頭糖廠的守護神-聖觀音

          座落在社宅事務所旁的一尊聖觀音神像,係第一任社長鈴木藤三郎為了工廠開工初期不順,想以神明安撫鎮壓,同時用宗教信仰相同來拉攏日本員工與本地人的關係。也體恤離鄉背井的日本員工精神慰藉。另有一說,觀世音菩薩慈悲為懷,救苦救難,一向為台灣人民信仰、尊敬。建廠初期盜匪橫行,時有匪徒盜搶廠區財物,盜匪因觀世音菩薩坐鎮,而不敢為非作歹,從立碑之後,治安平靜很多。總之,鈴木藤三郎社長用心良苦。
        1902年鈴木藤三郎委託友人從東京大量蒐集古銅鏡,仿造日本奈良藥師寺東願堂聖觀音像,仿中國唐朝佛像。屬六、七世紀白鳳飛鳥時期風格鑄作。共有四尊,其他三尊,一尊置放於鈴木藤三郎故鄉,日本靜岡縣森町的延壽山。一尊奉置日本神奈川鎌倉鈴木藤三郎別墅。最後一尊奉置日本東京深川日本製糖廠本部。如今橋仔頭糖廠聖觀音銅像,已屬國家級文物,國家應以重視並保護。

        社宅事務所

          凡是來過橋仔頭糖廠的人,見到廠區內這座雄偉特殊的建築,都會被它深深的吸引,初看之下,大多會認為是仿巴洛克式建築,其實他是荷蘭人在東南亞殖民地,以西方建築元素,如柱式、連續拱圈、涼廊式迴廊加以融入和式風格的「熱帶殖民樣式建築」,其建築結構融合木結構(屋架、基樁),磚砌(牆身),鋼筋水泥(玄關四柱),是台灣土木建築史上重要工程,也是日治時期台灣重要歷史建築之一。涼廊式「熱帶殖民樣式建築」有其特點:架高底座,可利通風、防濕,亭仔腳的涼廊,可避強烈陽光,較為通風涼爽。
        這座「台灣製糖株式會社事務所」建於1901年,象徵著台灣新式糖業的里程碑。當時的社長鈴木藤三郎為防禦抗日份子(土匪)之攻擊,所興建全台第一棟豪華洋灰結構建築物,室內底層設有地下室,屋頂陽台老虎窗,設有槍眼,其拱形迴廊、柱頭、柱腳、樓梯及窗框等,都處處可見仿巴洛克風格的裝飾。因此,是一棟堅牢無比的社宅建築。
        1915年左右,號稱「抗日三猛」之一的林少貓,曾兩次率眾攻擊橋仔頭糖廠,幸乃當時的社長三本悌二郎召集廠區駐警,及員工壯丁死守,擊退盜匪,才不至於淪陷。如今我們仍可在屋頂女兒牆上看見彈孔。六○年代國民政府改制為糖廠後,社宅事務所成為廠長辦公室。1999年台糖公司高雄廠結束產糖後,目前暫時成為橋頭糖廠環境學習中心。

        廠長、副廠長宿舍

           一家公司的成敗要素,不外乎資金的充足,設備的精良與周全,員工的向心力及領導者的睿智。其中最重要的原素仍是員工,所以有些企業重整時,寧願賣掉設備,也不願賣掉員工。員工向心力的重要條件為:生活安定,家庭和諧,同仁互相合作,這些都來自生活的環境。
        台糖公司早期每一地區糖廠,均設有員工宿舍,與工廠為鄰,上下班方便,宿舍建築大多為木造屋瓦平房,牆面採魚鱗式木板,屋頂為灰色斜瓦片,雨淋板,有前庭後院,是典型的日本式建築。清靜、悠閒、舒適。主管與員工除了坪數大小不同之外,格式大同小異。客廳、臥室、洗手間、廚房、餐廳一應俱全。早期的建築大多採用檜木建造,因此,室內的人經常可以聞到濃濃的檜木香。橋仔頭糖廠廠長、副廠長宿舍,經重新整修後,幾乎恢復到當初原貌。
        李登輝前總統,曾經大力提倡社區總體營造,其實早期台糖公司在幾十年前的廠區規劃,就已是社區營造的形式。工廠、辦公室、員工宿舍、醫務所、學校、俱樂部、餐廳……一應俱全。員工上班節省時間,避免舟車勞累,下班後眷屬相互交流合作,形成和諧的大社區,這早已是社區總體營造。

        日本神社舊址-中山堂
          日本統治台灣初期,為了改變台灣人的宗教信仰(道教、佛教),大量在各地興建神社,因此在昭和6年(1931115日就在橋仔頭糖廠廠區與員工宿舍之間,選定一處作為興建神社地址。建造一座木造神社,供奉日本皇室的天照神,到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後,將神社拆除,鳥居、狛犬、石燈、石柱到處可見,都是神社的殘留物。到了1966年,糖廠在原處建造中山堂,作為台糖員工聚會與康樂的場所。1999年台糖停止製糖,員工減少,已改作他用。

        雨豆樹廣場

           廣場範圍涵蓋南面一座典型的白色日式建築,橋仔頭糖廠貴賓招待所日治時期有不少從日本來的貴賓光臨,後來作為台糖公司的公差宿舍。招待所前庭左方有一座造型典雅的水池,狀似蘋果,有人就稱之為「蘋果池」。不僅可作蓄水之用,更是木造房屋的消防設施之一。
        雨豆樹後方凹地,有一排員工單身宿舍,那是1958年橋仔頭糖廠為訓練越南交換學生所建造。雨豆樹後下方一座咕硓石砌成的防空洞,內部構造非常特殊,咕硓石產自大、小崗山及柴山。單身宿舍前的廣場空地,其實是日治時期員工的相撲場,貴賓主管則坐在咕硓石推砌的石階上方欣賞,像是一座羅馬劇場。
          雨豆樹旁還有兩座紅磚砌成的水塔,有圓形、拱形、三角形、方形。砌磚技術扎實,非常富有藝術感,這真是一次藝術展現與交流的廣場。其他還有許多值得探訪的遺跡,就靠各位遊客的慧眼了。

           總之,橋仔頭糖廠可以說是台灣工業文明的發源地,我們要以經濟的、文化的、知識的態度,來探討這一處珍貴的台糖文化園區,同時更盼望能有更多的人參與、關懷,讓橋仔頭糖廠這一塊瑰寶,能繼續保存下來。

附註:
橋仔頭糖廠的沿革
1.    1901年橋仔頭糖廠建廠。
2.    1906年橋仔頭糖廠建造第二座製糖工廠。
3.    1966年橋頭糖廠、小港糖廠合併改稱高雄糖廠。
4.    1967年改名高雄總廠,包括橋頭糖廠、仁德糖廠、小港糖廠。
5.    1975年總廠廢除,恢復橋頭糖廠、仁德糖廠、小港糖廠。
6.    1999年停止製糖,改名台糖公司高雄廠。
7.    2002年高雄縣文化局重新公告古蹟範圍:23公頃、19棟古蹟本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台南成功大學(原台南工學院)學生李武昌叛亂案之探討

  彌羅港文史協會創會理事長 張哲男 1960 年代(高中時期)每次從資訊中看到「 228 事件」或「白色恐怖事件」提問長輩時,立即告誡「 囡 仔人有耳無喙」,只能聽不能說。當時總覺得既然有人違法,判刑,就應該讓全民警惕,以免重蹈覆轍。基於好奇新的驅使,在心中一直懷著探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