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0日 星期日

高雄市岡山大專青年協會辦理「寒假紙藝科學營」




高雄市岡山大專青年協會辦理「寒假紙藝科學營」


 


 由行政院青輔會指導,岡山區大專青年協會主辦的「寒假紙藝科學營」,自一月廿八日起辦理為期三天,在岡山國小舉行,來自岡山區各國小的小朋友,在活動熱情互動,也增加了不少基本科學觀念與知識。


 高雄市岡山大專青年協會,簡稱「岡大會」,原名岡山鎮大專青年協會,每年寒暑假都會為在地舉辦兒童育樂營,至今已有廿七年的歷史。服務對象為岡山區各國小的學生。今年暑假的活動主題是「紙藝科學營」,除了以學習製作紙的「燈籠球」來增進小學生的立體概念,加強生活周遭的基本科學觀念與知識以外,也藉由許多的團體活動,讓小朋友透過活動過程,增加與他人互動的機會,可以認識不同學校的小朋友,學習到如何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並將服務學習之內涵與精神融入於營隊活動中,培養小朋友樂觀進取、積極奉獻及關愛社會之服務人生觀。


 主辦活動的謝武強,自大學時期參與岡大會育樂營活動,到現在成為策畫主辦者,已超過十五年。謝武強表示,此次活動就有在小學時參加過育樂營的教師。


 謝武強指出,寒假說長不長,說短不短,正是學童可以充分安排運用的假期,為了讓岡山的兒童也能在寒假擁有一個快樂又豐富的學習,也讓擔任輔導員的大生體會「在付出中學習」的快樂,因此特別辦理寒期育樂營。


 



 


--

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大岡山區推動國家自然公園促進聯盟



 


大崗山人文協會等4個文史團體,昨天共同發起成立「大岡山區推動國家自然公園促進聯盟」,將透過說帖、聲明書和舉辦公聽會,共同推動大、小崗山、漯底山和泥火山納入壽山國家自然公園。
  
中央計畫在年底高雄縣市合併前成立「壽山國家自然公園」,但範圍只包括壽山、半屏山、左營舊址、旗后山等地,面積約1209公頃,與壽山人文、地理息息相關的大、小崗山、漯底山和泥火山卻未劃入。
  
大崗山人文協會、援剿人文協會等文史團體,上個月赴高市參加民間團體座談會,會中疾呼政府勿「重壽山,輕大、小崗山」,高雄縣市民眾享有的山林資源,不該有差別待遇,建議將大、小崗山、漯底山和泥火山納入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範圍,但昨天第2次會議仍未列入紀錄。
  
大崗山人文協會、援剿人文協會、彌羅港文史協會、岡山鎮大專青年協會等在地社團與岡山鎮代劉天賦,昨天共同發起成立「大岡山區推動國家自然公園促進聯盟」,由大岡山區社區大學校長張哲男擔任召集人。
  
張哲男表示,無論從歷史、地質、生態各方面來看,大岡山區的大、小崗山、漯底山和泥火山,都與壽山息息相關,壽山要成立國家自然公園,哪有將高縣的大、小崗山等山林排除在外的道理?
  
促進聯盟近日內將擬具說帖、聲明書,向民代、社會大眾清楚說明訴求,團體連署聲援專線:0910-785945


地方認同的文化認知模式─台灣岡山劉厝里與眷村居民在地「生活經驗」之分析



             獲獎心得                 劉柯薇


公益信託族群和諧基金舉辦「台灣族群關係研究論文獎助計畫」,讓關心族群議題的研究者,藉由機會交流所持對族群概念的理解。劉柯薇岡山人因研究岡山劉厝里與眷村居民的論文受族群和諧基金會肯定而獲該獎助


大學就讀台灣文學系時,「族群」對我而言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是一種來自於對書中人物的理解,而不存於生活之中;是歷史中曾出現過人們的一種自我定位,有時甚至可說是一項可被挑起的情緒反應。它可以是一種結果,也可以是一種理由。但在我看來,它也僅是一種選擇,一個人選擇自己要以怎樣的角色活下去。


跳離文學 移居花蓮


跳離文學的世界,我走向人類學。從淡水移居花蓮,方位變了,角度也不一樣了。尤其是因為遇上生命經驗截然不同的人,讓我對於事情的瞭解有了更豐富的視野。我的兩位指導教授,一位台南人、一位美國人,在與老師討論研究的過程中,我體驗到想法透過語言不斷碰撞的感覺,可能是因為「族群」,有時可直譯為「種族」,但就我的理解是因為生命經驗、背景不同,對事情的理解就有不一樣。


與美 國指導 教授接觸的經驗並未激起我對族群議題的興趣,意識到自己靠近「族群」、「認同」,是因為我的阿美族ina (媽媽)


部落中 孤立無援


2006年參與一項研究計畫,我到距離花蓮市車程兩個小時的阿美族部落,一開始「學生」的身份、「漢人」的身份,讓我在部落中孤立無援,甚至感受到一絲敵意。日復一日,人們逐漸習慣我在教會中、街道上出現,終於有一天,在部落中我有了阿美族名字、有了ina,建立起非血緣因素的擬親關係。但一直到參與慶典活動,及度過一些重要的家族聚會後,我才成為了ina口中「真正的女兒」、「自己人」。這個經驗對我非常重要,也因為我在部落的家人,讓我體會到原來自己在這裡有「家」,族人看到我說「妳回來了」,讓我發現這是「自己的地方」,也令我意識一個地方所凝聚的情感,不僅是因為地方,更是因為認同,這並不受「族群」的影響。能將彼此拉近的關鍵原因,便是對這個地方、地方上人群,的那份濃濃情意。


回到岡山,在花蓮的阿美族、撒奇萊雅部落經驗,讓我徹底地感受到從族人眼中的「他者」進入「我群」時,那種包容、接納與無條件誠摯情感的流露,是讓我感動而不忍離開的主要情愫。因此,「地方」成為我論文研究的議題,主要理解的核心是對「地方」的依戀,更具體的說,是對「地方上人群」的情感連帶。


不同時空 吟唱不同的時代之歌


以岡山作為研究場域,可以說是源自於個人因素,一種對原鄉的思念,但更深的理解,也發現這個地方隱含時代意義,一段以1949年為背景所開展的故事。如同把兩岸的發展,視為存在於不同時空下的兩個生命延續,有類似之處,卻吟唱著不同的時代之歌。當我開始進行「地方認同的文化認知模式台灣岡山劉厝里與眷村居民在地『生活經驗』之分析」為題的研究時,我首次走進眷村、國宅、閩南聚落,和「裡面的人」聊天,我著實感到驚訝,生活背景能有這麼大的差別,但生活地域卻又如此鄰近,這種以空間去衡量情感所產生的錯覺令我感到暈眩。同一塊地方上生活的人群,大家的「認同」竟可以如此多元。


聚焦於地方認同


這篇論文,嘗試側重於不同類別的「認同」,聚焦於「地方認同」,而不以「族群」作為理解核心,但卻以「族群」為背景去理解「地方」,及進行「認同」概念的剖析。所以,記錄許多地方上各族群的故事,不單是個人的、群體的,也有涵蓋不同族群間彼此緊密互動的。有些是友善的,有部分帶有敵意。


生活經驗大於「身份」的定位


論文最後強調「生活經驗」的重要性大於「身份」的自我定位,就如同筆者寫道:「地方歸屬的概念,建立於由自我主觀為核心、與他者互動為成因的機制裡,在多數的情況下,人們以雙親籍貫、出生地、成長地等作為「你是哪裡人?」這項提問的回應,但是超過1 / 5的生活經驗均在此地形成,甚至其居住年限達50年以上的報導人,在訴說岡山時,不僅能侃侃而談,且連帶著豐富的經歷與細膩情感的表達 (論文第145)。所以,在「地方」的議題下,「族群」可說是一種自我定位的方式,卻不是人們對地方情感累積的關鍵因素。更重要的是,無論是誰都的確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存在、互動著,因此「族群」是人們生活於地方上、社會中,所選擇的其中一種角色,並不能完全代表一個人的存在,更無法以此作為評斷一個人的標準。人與人間本來就存在著異同,即使最親密的家人也有差異,不管將「族群」作為理由還是結果,都只是一種說法,在這論文中「族群」對於「地方認同」的型塑不是唯一的因素,對於「自我認同」亦然。


未踏進人類學領域時,「族群」對我來說是個模糊的觀念,在開始瞭解人類演化過程與各種生物間的適應歷程後,「族群」已不再模糊,「我是誰?」的答案相當簡單,我是一個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你呢?


~~僅將論文中的謝辭作為結尾~~


我愛這個地方不只是因為它美,而是因為它讓我知道自己是誰


論文下載網址:http://www.etd.library.tcu.edu.tw/ETD-db/ETD-search-c/view_etd?URN=etd-0729109-170427


 


 


可不可以不勇敢-熊彥喬繪本畫展



  


岡山鎮大專青年協會主辦的「可不可以不勇敢-熊彥喬繪本畫展」,自 三月十三日星期六上午十時 ,在岡山鎮立圖書館展出,為期一個月。岡山在地出身的美少女繪本作家熊彥喬並在上午十時,化身故事小天使,與大家分享自己車禍後創作的心路歷程。
  看到熊彥喬的每個人,都不知道在她甜美的外表下,仍有著一顆堅強的心。在岡山出生長大的熊彥喬,在正值雙十年華的三年前,出了一場嚴重的車禍,右腳掌被磨到只剩腳趾頭。為了不缺少一隻腳,她堅持不截肢,用背上的肉來為右腳整型,至今已動過八次手術,現在仍然在復健。
   對她而言,身體的痛比不上車禍後所經歷的心痛,我們可以由她的畫冊看到這一段艱辛的心路歷程。出車禍後,對她打擊最大的是男友的遺棄,讓她多次對生命感到絕望在家人的支持和不斷的以畫畫療傷下,終於揮別低潮。
   
此次畫展,都是熊彥喬自己設計的水彩插畫作品,在她的創作路上遇到許多莫名的恐懼,而人生旅途中遇到的人事物,都特別以繪畫記錄下來,更成為畫中的主角。展期從31348止,岡山民眾一起來觀賞新生代畫家的作品。
   活動執行長劉天賦表示,岡山鎮大專青年協會長期自費出刊「阿公店岡山社區雜誌」,為地方發掘有在地意義的人物。此次為了讓岡山人看到自己在地的繪本作家,與岡山鎮公所合作舉辦此次畫展,希望未來能發現更多在地的生命力



時間: 三月十三日星期六上午十時 ,
地點:岡山鎮立圖書館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普剛精舍 讓我找到了真生命



         余添義(路竹高中校長退休,曾任蘭嶼、彌陀、岡山國中校長)


 


    「一掌米和尚 日食一掌米 無米飢餓日 臨溪悟本心」


    「形體雖衰老 此心永不老 若欲了生死 學佛宜趁早」


 


這是普剛精舍前任住持見肇法師說的一個公案:「山裡有一位和尚,壽命只剩一斗米的日子,為了延長壽命,只好節約用米,每天只吃一個手掌能夠掌握的少許米糧;經過一段日子,米糧用完了,饑餓難耐,來到山腳下小溪旁,想捧個水來喝,見到溪水中的人影,披頭散髮,形體消瘦,驚叫:「這是我嗎?」「這是我嗎?」因而體悟到本具的這一念心,於是歡歡喜喜的下山弘法去了。


這一念心,才是真的我,形體雖然會衰老,然而這一念心是永遠不會老的,能夠「覺知」的這一念心,盡虛空、遍法界,永遠是清清淨淨靈知靈覺的,若欲從生死煩惱中解脫,實在應該趁早學佛啊!


普剛精舍緣起於八十五年岡山國中禪修班,八十六年舊普剛在火車站前廣場灑淨安座,上惟下覺老和尚親臨主法,並引導大眾燃臂供佛,法會殊勝,九十六年座落竹圍東街的新普剛精舍落成,正好屆滿十周年。


普剛精舍在首任住持見來法師,及後續的見昭法師、見堅法師、見捨法師、見占法師、見瞰法師,以至見彰法師,皆大展法筵,弘法度眾,並策劃新址,經見肇法師建造完成;其間護法會在首任會長丁建中大德,以及接棒的楊秀雲大德、顏勝治大德、邱秋堂大德、林淑貞大德,到現在的黃金蓮大德等會長,率同護法會居士大德們,皆付出了相當大的心力,誠屬令人感動。


新普剛精舍,寬敞明亮,莊嚴順暢;現任住持見肅法師,說法圓融,慈悲親切;目前設有初級、中級、高級、兒童,以及台語禪修班,另有花藝、太極拳、國畫、書法等才藝課程,每週六有共修法會,農曆初一、十五則有禮祖觀音法會,充滿禪悅法喜。


「真妄原是一 體相本自然 惟覺一念心 煩惱即菩提」,見肅法師說的好:「我們開車都懂得煞車,我們的心念比開車還快,更應該懂得煞車啊!」普剛精舍讓我找到了真生命,實在感恩,祈盼各位鄉親,能夠把握因緣,皆能找到自己的真生命。


 


小朋友與家長一起來上課,國內最大型的弦樂團~ 岡山鎮立弦樂團



                                                                  曹正昌 都靜嫻 何怡諄 何怡靜 採訪


 


悠揚的提琴聲


週末的下午,走過岡山鎮立圖書館,從館內傳出陣陣悠揚的提琴聲,這音樂聲就是「岡山鎮立弦樂團」。如果說岡山有三大特產,那「岡山鎮立弦樂團」就是岡山第四個特產。


 


小朋友與家長一起來上課


這是全台灣第一個由公部門輔導成立的兒童專屬弦樂團-岡山兒童弦樂團,陳邦益會長詳細地說:樂團是成立於民國89年,由岡山鎮立圖書館研習營開始發展,那時每週六有一個親子小提琴學習營,這個研習營的最大特色,就是具備家庭的功能性,須小朋友與家長一起來上課,小朋友可能提不動樂器或是操作樂器上有不了解的地方,家長可以從旁輔助。」 一週來此幾個小時的練習是不夠的,回到家也須要父母親的督促,所以這個具備家庭功能的親子小提琴學習營就此展開。


 


岡山兒童弦樂團


一路下來,漸漸發展出基礎班、進階班、中級班等,小朋友要準備琴具,再依程度分班練習直到民國92年冬,在研習班的小朋友與家長們與鎮公所的努力下創立了「岡山兒童弦樂團」,並由弘育音樂教育中心總監 林明輝 教授,擔 任指導 老師。


林明輝教授與專業團隊師資,每週六都到岡山鎮立圖書館為樂團團練,從教學到選譜、編譜都是由 林 教授一手包辦,可說非常的用心。樂團成員都是由「親子小提琴學習營」的小朋友經過考試徵選出來的,實力自然不在話下,程度平均,默契也足夠。幾年下來樂團也小具知名度,也吸引一些業餘的玩家加入這個「兒童樂團」,加上樂團小朋友的家長們,遂衍生出中、大、低音提琴,當然也是由 林 教授的團隊協助教學,團隊更加入了打擊樂器賦予「絃樂團」新生命,讓提琴聲更有節奏性。


 


國內最大型的弦樂團


目前樂團有75位團員,是國內最大型的弦樂團。最小的6歲,最大的70多歲了,也是年紀分布最廣的樂團,也因此目前將樂團稱為「岡山鎮立弦樂團」。從古典、台灣民謠、到國樂,各式各樣的音樂曲風,透過「岡山鎮立弦樂團」的詮釋,聽到生命力,也感受到意境的美。


 


音樂的饗宴


每年樂團會參加縣內舉行的各種慶典,岡山的特產現在多了一樣,就是「岡山鎮立弦樂團」,今年也預計會有獨立演奏會的演出,這一場音樂的饗宴,還等著大家的共襄盛舉。


大崗山康復之友協會喬遷之喜



設立六年的高雄縣大崗山康復之友協會,201027在喬遷的新址舉辦新舊理事長交接典禮,同時辦理附設桔綠屋職訓調飲班成果展,並推動社區精神障礙者去污名化運動岡山鎮長吳森發推崇卸任理事長高純仁的貢獻,也肯定感謝現場眾多志工與社團對精障者的照顧,期待大家一起打造大愛的社會。

  活動於上午九時展開,節目首先由精障者以手搖鈴鼓與大小鼓組成的樂隊表演開場,協會顧問樂安醫院院長 蔣榮欽 醫師表示:這些精障者練習樂器一年多,經常學了就忘,如今表演得有模有樣,認真不懈的精神令人激賞。

  新接任理事長的 石乾錦 先生,他表示接下大崗山康復之友協會的重擔,將會承續上一任的光榮成績與基礎,繼續為社會身心障礙的民眾與家庭努力。

  社會處吳處長上台致詞表示,岡山鳳凰志工隊與康復之友協會一起為精障者服務,展現的愛心讓人肯定,協會訓練精障者職能與社交能力等,更引薦進入加油站、螺絲工廠、洗衣廠、餐廳等處就業,讓他們不再只是接受社會救助,或躲在社會陰暗角落,能夠抬頭挺胸的與一般人走進職場而自給自足。


樂群村

    樂群村       為日治時期岡山地區位階最高的官舍區,屬於將領以及佐級(校級)等高級軍官的宿舍,全村的整體規劃、個別官舍的庭院造景、建築格局、建材(台灣紅檜)使用皆相當講究。國民政府後 , 接收使用的國軍眷戶也屬於高階軍官或將領,多數房舍空間及主要結構均未更動,保留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