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豐富的人生,淬煉出精彩的文學作品 ~ 大象山下的風雲人物 黃山高

                                                                   












  鍾旭華 李昌幸 張哲男 蔡文章 張旗峰 採訪   

大象山下 養羊                                   

   出生於苗栗,兩歲時跟著當公務員的父親由北向南遷徙至左營,父親聽從姐夫的意見搬來旗尾定居,在大象山下豢養羊群。黃山高幽默地表示 :「姊夫告訴我們,那兒一片翠綠山林,養羊會賺錢。」他笑著有趣味地回憶,「羊其實很笨,拴住牠時,羊只會往單一方向轉,轉到最後自己被繩子困住。」,還說「大象山下除了羊隻,還有猴子很多,只要水果快成熟,牠就先來幫你收割。我會用石頭驅趕牠們,卻也被牠們用石頭反擊。」黃山高在大象山下度過快樂的童年時光。

 

跑船 擺地攤

   自高雄海專畢業,黃山高隨船出海當船員,周遊53個國家,職位當到大副,因家人反對長期跑船才離職上岸,前後共計行船10年之久。他自己表示,跑船薪水較高,生活卻較苦悶。74下船後,他到夜市擺路邊攤賣花剛一擺攤就有警察、地頭老大等許多各路人馬來「關心」。他特地到中部田尾產地去買花,因為產地直銷價便宜,所以他賣的花,價格也較夜市本地花便宜許多。民國75,在擺攤之餘,黃山高開始幫忙撰寫新聞稿,也幫各鄉鎮公所設計花卉工程。

 

當主播 做記者

   黃山高半揶揄地表示,「我待過台灣時報、台灣日報、民眾日報、自立報,卻是一家一家倒掉,現在兼職當台灣新新聞報的記者。」民國82年到85年間,黃山高曾擔任「三立電台」前身的台語主播,他自豪地說:「我客語、台語、國語,弄耶通啦。」他更表示「在擔任大旗美新聞部主任時,旗下有10位記者在幫忙跑新聞,每月拉進廣告達30萬元之多。」

 

與文學 相遇

   擔任記者的同時,黃山高也接受台灣時報的「風土歷史」約稿。民國79年,第一次投稿文學獎競賽,雖然敗北卻開起他的文學得獎之路。民國84年,以「歲月淬煉的感情」獲得台灣省文藝節徵文散文獎。自此以後,年年投稿文學競賽,年年得獎。至今,共獲得52個獎,其中,「大象山下情」獲第三屆鳳邑文學獎散文獎;「茅屋驚魂」及新詩「變天」入選2004年台灣文學營創作獎;「好山好水逗陣走」獲2005全國散文獎;「鬼魅海域」獲2008年海洋首都文學創作散文獎‥‥‥。

 

活力 青草茶

   黃山高的祖父是一名草藥醫師,加上父親在南洋當過軍醫,回到台灣領有執照可以行醫,因此,自幼耳濡目染學得不少的草藥知識。黃山高原先在旗山社大教授青草藥」,但是發覺多數學員對草藥是「下完課,下次再來上課就都忘光光。」於是,他改變了教學方式 -「前兩個小時來種藥草,後兩個小時來教草藥烹調」,就這樣從教「青草藥」轉到教煮「藥膳」,學員們不僅領悟藥理,更是樂在其中。

    黃山高餐廳有兩佰多樣菜色供人選擇與教學使用,他自述地說:「我的餐廳菜色多,要解釋的話,客人也聽不太懂,所以就沒菜單,就看有甚麼菜就煮,保證外面餐廳吃不到的。」他也驕傲地表示:八八災後的小林災民,參加『香草藥草種植與烹調』課程後,已有六位學員能利用當地食材,為到訪的遊客來賓烹調在地美食。」

 

邀功紀略               

「台南以瀰濃為始,枋寮為終,瀰濃則前有水,後有山,可以保,枋寮則聚賊之藪,而大崑麓、下埔頭及六根等處地方,又八面受敵之地,似難設法堵禦,其實不然。蓋視其人運籌為何如耳?」

 

    黃山高拿出一本泛黃又用膠紙黏貼的古書《邀功紀略》,說道:「這是中華民國歷史上,欠缺的一段,我的七世祖先黃滾,當初帶領清兵來台,在六堆戰爭,追剿林爽文、莊大田等逆匪時的戰爭日記。」台灣中研院的研究員曾經來複製、做整理,港、澳、中國大陸的學者也來收集發表過論文。民國70年,有人出價20萬元要買這本古戰爭日記,黃山高表明地推辭「這本傳家寶怎可賣出去呢?!

             

風雲人物

     黃山高曾跑船十年跑夜市擺路邊攤販三年、廚師七年、社區大學講師七年、旗美文史工作室負責人、台灣時報副刊「山高水長」專欄作家,從事媒體工作二十餘年,擔任過三年有線電視臺語主播,各項社會閱歷,成為報導文學的各項題材,榮獲高雄縣作家作品集等五十二個文學獎

    大象山上,風輕雲淡,偶而烏雲密佈傾盆雷雨,詭譎多變的氣象孕育出綠意漾然、生生不息的旗尾物種,如同豐富人生歷練的作家黃山高,源源不絕地為旗尾編寫出令人嘆詠的文學作品。

 

大象山藥膳教學園區

高雄市旗山區東平里義民巷19  

專線:07 -661399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台南成功大學(原台南工學院)學生李武昌叛亂案之探討

  彌羅港文史協會創會理事長 張哲男 1960 年代(高中時期)每次從資訊中看到「 228 事件」或「白色恐怖事件」提問長輩時,立即告誡「 囡 仔人有耳無喙」,只能聽不能說。當時總覺得既然有人違法,判刑,就應該讓全民警惕,以免重蹈覆轍。基於好奇新的驅使,在心中一直懷著探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