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4日 星期五

臺灣歷史上的第一座山 大崗山

                                                            呂自揚
                       一、大崗山是台灣歷史上第一座山
台灣多山,最早進入臺灣歷史,最早有文獻記載的山,是高雄岡山的大崗山。
大崗山在台南府城東南方,古堯港東方,是清代以前,臺灣政治中心臺灣城附近平原最大的山。海船在澎湖東方,遠遠就可看到大崗山,是古代海上航船往安平與堯港(今興達港)的地標。
二、荷蘭稱大崗山為deTafeL,意為山頂平坦的山
臺灣歷史上,最早記載大崗山的文獻,是1624年入佔福爾摩沙大員(安平)的荷蘭人,所記寫的《熱蘭遮城日誌》。荷蘭人163411日至6日的熱蘭遮城日誌》記載說:「11日,中尉率約70士兵出發前往堯港,欲攻打搭加里揚人,傍晚已在堯港登陸。115日中午,在南邊deTafeL(桌山)附近,與搭加里揚人交鋒,估計他們約有150200人,非常高大強壯,被士兵用步槍射死人。」
荷蘭人稱山頂平坦如桌面的山叫deTafeL,看到堯港東邊的大崗山,山頂平坦如桌面,就稱它為deTafeL
1650年之後的《熱蘭遮城日誌》,每年都記載說:「deTafeL山下的鯽魚潭湖泊,包給人捕魚的利益都歸給新港社人。古鯽魚潭在今之岡山潭底里一帶。 
這《熱蘭遮城日誌》所記載的deTafeL,是福爾摩沙臺灣,歷史上最早有文字記載的第一座山,是台灣歷史上的第一座山。這deTafeL,就是現在的大崗山。
當時居住在deTafeL大崗山附近的搭加里揚原住民,就是1603年初,明代陳第隨沈有容軍隊來台征剿倭寇,回去後著〈東番記,所說居住在堯港附近的「東番夷人」原住民。
 

 
  
  

三、清代文獻最早記載的臺灣的山,也是大崗山
168年,滿清康熙二十二年,鄭克塽投降滿清,清工部尚書杜臻到閩粵巡視,著《澎湖臺灣紀畧》,是清代最早記載臺灣山川的文獻,文中記載台灣城(安平城)東方(應是為東南方)的許多地名,最先記載的臺灣山,是「大岡山、小岡山」,然後記載的山是「打狗山、半平
山、凹底山、觀音山。
    杜臻只到福建,未來臺灣,文中說他「按圖」記寫臺灣的海港和山川。可見這大、小岡山,是根據鄭氏時的資料記載的山名。應是鄭氏時來臺漢人,看到這一大一小的山崗,所取的福佬語山名。這大岡山,就是荷蘭人所說的deTafe山。岡也寫作崗,是山嶺、山崗的意思。
    1684年,隨台灣首任知府蔣毓英來臺灣的林謙光,是創辦台灣首學的第一位教諭,著《臺灣紀略》,記載臺灣的山川,首先記載說:「南路之山曰大岡山在臺灣之東南三十里狀如覆舟相傳國有大事,此山必先鳴。傳統的木造船,船面長,船底短,船底橫看是平的。林謙光說大岡山形狀像覆趴的船,覆趴的船船底是山頂,也是說大崗山山頂是平坦的,與《熱蘭遮城日誌》的記載相同。
    1686年,臺灣首任知府蔣毓英修撰第一本《臺灣府志》,在〈山川〉中記載台灣縣的山說:「大崗山、小崗山:此二山脫落平洋,大崗山在北,小崗山在南,互相對峙焉。」清領初期,大、小崗山屬臺灣縣。到1719年康熙58年修《鳳山縣志》時,大、小崗山已改屬為鳳山縣的山。
                                    四、《熱蘭遮城日誌》譯註本,把deTafe譯為桌山  
    1962年,曹永和著〈歐洲古地圖上的臺灣〉,說荷蘭測繪福爾摩沙地圖上的「de tafel」,原意是桌子,此處當指山形,即指桌形山或平頂山。
2000年,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把deTafe譯成桌山。
說:「當時的桌山即大案山,因該山頂平坦如案(桌面),故名,今稱大崗山。事實上,「桌山」是江樹生翻譯的山名,之前未有人叫它為桌山或大案山,也不是現在才稱大崗山。查了一下,是有研究平埔語者,自己拼寫一個羅馬字,說那是大崗山的平埔語,意為「大案山」,卻無文獻根據。何況荷蘭時原住民尚未有桌子,不會稱大崗山叫什麼「大案山」。
                                     五、民間戲稱大崗山和烏山是一對,大崗山是公的
    大崗山、小崗山,一大一小,一長一短,南北相連,像是同一條山。
大崗山東方距離約10公里,有一條長長的山叫烏山,今稱中寮山兩條長長的山,遙遙相對。
烏山的樹木終年茂密蒼綠,從西方平野向東遠遠看去,長長的山,烏烏
黑黑的,早上逆光或下雨時更黑,所以叫做烏山。
烏山西面的土壤肥厚,可栽種龍眼、竹子、鳳梨、番薯等各種農作物,
山頂、山腰平坦地方,開闢成田,可種稻子;大崗山是珊瑚礁石灰岩,東面山坡地質貧瘠,不好栽種農作物。
居住在烏山和大、小崗山之間的人家,都笑說烏山和大崗山是一對山
龍:東邊的烏山是母的,很會生產;西邊的大崗山是公的,不會生產。
臺語稱雄動物叫公的,「公」與崗山的「崗」同音。所以,人們也戲稱
大崗山和小崗山,就是大「公」山和小「公」山。
民間傳說大崗山有十八面向,實地去看,看不出十八面向是如何算出來
的。
以前居住在大崗山四邊,舉頭看得見大崗山的人家,包括二層行溪北邊
的村庄,在笑罵那些游手好閒不工作,或在做無路用之事的人,都說:「食飽傷閒,不會去夯大崗山?」也常用「夯一粒大崗山」,來嘲笑人無事找事做,自討苦吃。
    194991日的《民聲日報》,報導大崗山溫泉與月世界是高雄縣名勝,把大崗山寫成「大江山」。因「崗」與「江」的臺語同音,記者不懂臺語,所以把「崗」誤寫成「江」了。
岡山舊名阿公店,1920年,日本人以阿公店東北邊有大崗山,日本
也有地方叫岡山,就將阿公店改名叫岡山。

     六、高雄、岡山人,都會高興大崗山是台灣歷史上的第一座山
家住大崗山東方的烏山下,從小在較高的山丘上向西看,
抬眼就可看到遠遠的大崗山和小崗山。雖然讀了不少書,卻一直有眼不識大崗山,都不知道大崗山是台灣歷史上的第一座山。
很高興有機會寫這篇文章,相信所有居住在高雄、岡山、台南,從小就
一直在看、在叫大崗山的大小朋友,也都會很高興知道,大崗山是台灣歷史上的第一座山,並引以為榮。

                           七、從小在叫大崗山,對山和山名皆有感情
作者小時家住在烏山西麓南勢湖,從小在烏山和山下較高的地方,抬眼就可看到遠遠的大崗山和小崗山。從大崗山和小崗山中間凹下的山隙看過去,是平原。天氣好日頭大時,可以看到平原盡處,會有一片白色的閃爍亮光。大人們都說那是海,海是無限大,大到都看不到邊。那亮光,是日頭照到海面搖動波浪,所發射出的閃光,大人們也都是未看過那邊的海。
從未看過海的山上小孩,對那遙遠而閃閃發光的大海,是無限的好奇,無邊的嚮往。
現在,天氣好時,站在烏山(中寮山)山頂的中寮,仍可看那海波的亮光,還可看到大小崗山中間,那海邊興達港發電廠的兩枝大煙囪。
大崗山是從小就在看、在叫的山,對山有感情,對山名也是有感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橫看成嶺,側成峰」 , 用空拍記錄雞冠山地貌

  「橫看成嶺,側成峰」,四位登山豪傑 ( 郭元卿、劉峻傑、洪啟祥、林于喬 ) 協力攀上雞冠山頂 , 用空拍記錄山景地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