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老師一度對我的剖竹基本功夫存疑,他質疑「在三十歲的臉孔,怎能看到六十幾歲師父的技術呢?」
喜愛探究
人文歷史
大三時期,拜師凃素英竹編工藝家。剛開始,凃老師也質疑詠笙的學習毅力,但是陳詠笙每周固定去老師家,寒暑假也不例外,終於讓凃老師開始積極地為詠笙規劃學習歷程。凃老師嚴格要求陳詠笙竹編的基本功夫要紮實,意圖將陳詠笙訓練成一位竹編工藝老師。
廣東福建
竹編調查
_雕塑概念 轉做竹編
剪頭髮 搭起竹編橋
原本是美髮設計師的李冠霆,在幫陳詠笙修剪頭髮時,聊起竹編,也談到想在自己的髮廊外,搭個竹籬笆佈景喝咖啡。果真,竹籬笆的建立,搭起李冠霆與竹編的情緣。李冠霆跟隨陳詠笙,從剖竹基本功夫開始,再去南投凃素英老師處學習,精進竹編工藝。有一次,在工藝所跟隨日本中臣一老師的訓練課程中,李冠霆應用美髮的概念,創作出一個竹編的黑人頭,頗獲讚賞。就是這般巧合的情緣,陳詠笙成立「笙竹工坊」後,李冠霆一起推廣竹編工藝教學,創作竹編工藝品。
靈感創作 人腦唯一
被問到竹編工藝會不會被AI 機器取代? 陳詠笙笑著說 「工藝品會被機器取代,但在幾年內還看不到。因為從選材開始,不同的年份、向陽、背光的材質會不一致,纖維質的特性也不一樣;在編織的過程,要用何種力道,呈現多少幅度,都是靠技師經驗而得。雖然,電腦可以長期歸納出數據來,現階段還無法做到,尤其是靈感創作的部分,更是人腦唯一。」
今年(109年)九月,陳詠笙將在故鄉岡山成立自己的工作室,除了接客製的訂單外,也嘗試從生活中找靈感從事竹編創作,他說:「做一件好作品,贏過十件壞作品。」就是這樣的堅持,在沒找到好方法解決困境前,陳詠笙寧可作品拖著幾年,也不輕易完成。原本,今年(109年)在香港有作品展,卻因肺炎疫情展延,他計畫明年(110年),將在台灣辦竹編創作品展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