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

瀨南鹽埕的『國寶』樂師—張乾造


                                           張哲男

一、人文薈萃的村落:瀨南鹽埕

        高雄市彌陀區鹽埕里(原高雄縣彌陀鄉鹽埕村),位於台灣西南沿海一處舊潟湖邊緣,從名稱上即可得知,早期先民從事曬鹽為生。清乾隆21年(1757年)在此設瀨西場,闢埕曬鹽因而得名。

        後來彌陀港道阻塞,鹽業榮景不再,加上當地土壤含鹽量過高,也不適合耕作,日益荒蕪,居民只能闢為漁塭,或往東邊開發土地務農。本里地形方正,地勢平坦,人口繁衍日眾。明治306月(1897年),日人治台鳳山縣阿公店辦務署,即在此設總理管轄區域,管轄仁壽上里的彌陀港庄、港口崙庄、新港口庄、頂鹽埕庄、下鹽埕庄、五分仔庄、三點山庄、舊港口庄、新港口庄、新厝仔庄、大山仔庄、海尾庄、知高寮庄、石漯潭庄等合計十三庄。當時因管內人口最稠密,空氣最清爽,保健衛生最好,因此將總理事務所設在頂鹽埕庄(現今李家古厝)。及至明治3311月(1900年)總理事務所才移往彌陀港庄《彌陀庄管內概況一覽簿》

 

二、皮影戲窟的村落

        台灣早期(1960年代)皮影戲最興盛時期有九團,且都在高雄縣,如大社鄉東華皮影戲團(張德成)、合興皮影戲團(張天寶),林園鄉至誠皮影戲團(曾再誠),永安鄉福德皮影戲團(林淇亮),阿蓮鄉飛鶴皮影戲團(陳戌)及彌陀鄉明壽皮影戲團(宋明壽)、金連興皮影戲團(蔡龍溪)、永興樂皮影戲團(張歲)、復興閣皮影戲團(張命首),九團中一半戲團都在彌陀鄉,而彌陀鄉四團中兩團就是鹽埕村張氏家族所擁有。如今(2014)全台灣僅有的四個皮影戲團,大社區東華皮影戲團、燕巢區高雄皮影戲團及彌陀區永興樂皮影戲團、復興閣皮影戲團經營雖然辛苦,但前後台人員還算完整,並能培養新進樂師,這其中高雄皮影戲團團主師自彌陀區復興閣皮影戲團薪傳大師許福能,這在在說明彌陀區鹽埕里皮影戲的興盛。

        皮影戲演出,除了操偶的主演人員之外,最重要的是後台的樂手,二胡、三弦、嗩吶、鑼、鼓、鈸、響板……等,能充分的配合劇情節奏,才能造就一個好戲團,也由於戲團的興盛,就培養了許多在地優秀的後台樂師,張乾造就是這種環境孕育下成長的樂師。
 

三、瀨南鹽埕的小星星

        張乾造1933年(民國22年),出生在彌陀鄉鹽埕村。父親張壽務農為生,膝下四男二女,一家八口負擔沈重,張乾造身為長男白天必須隨父母到田間工作,農閒時,就跟隨同年小孩到處湊熱鬧。因當地是台灣的皮影戲窟,左鄰右舍不是拉二胡的,就是彈三弦,從小耳濡目染,心中充滿憧憬,希望有一天也能上台一顯身手,並能賺取一些工資貼補家用。就在13歲那年,堂叔張萬聽聞張乾造對二胡有興趣,徵得其父張壽的同意,收了張乾造為徒弟,每日跟隨在身邊學習二胡,想不到張乾造不僅非常勤勞,也有點音樂的慧根,不到幾個月的光景,就能隨著師父張萬出場。有一次在後場演奏時,張萬臨時因事離席,由張乾造代勞,觀眾竟以為是師父張萬所拉的二胡,經同台樂師說出,才知道13歲的小孩,能拉出如此順暢的二胡樂曲,從此張乾造讓觀眾刮目相看。

        第二年(14歲)張乾造就能獨立隨團演出,不論廟會、牛犛陣、車鼓陣都能獨當一面,演出所得比當時父親做農的工資多出甚多,當年一場演出所得新台幣18元,而成人水泥工一天工資收入才新台幣14元,相對的高出許多,家人因此引以為傲。


四、樂師生涯

        張乾造16歲時,被路竹林老首歌仔戲團及張俊隆(阿義)歌仔戲團,相繼聘為二胡、三弦樂手,隨團到處演出,逐漸闖出名氣,因而被高雄市鳳鳴廣播電台星探發現,聘為電台歌仔戲駐台二胡樂師一年多,此時張乾造已奠定台灣傳統樂器二胡演奏的名聲。有一次高雄市右昌歌仔戲團二胡師,臨時缺席,透過樂團仲介「壽叔」邀請,事先談好演出一場,新台幣800元,仲介抽傭200元,惟「壽叔」當天對張乾造二胡演奏的功力,欽佩不已,800全額給付,可見當時張乾造多麼受到同行的尊重。

        張乾造二胡的造詣,非常熟練而深入,不管牛犛調、都馬調、五更鼓、車鼓曲、番婆弄、七句仔甚至台灣流行歌曲,無一不精。201347,岡山大專青年協會,邀請歌仔戲國寶大師: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老師演講及示範時,當天臨時請來張乾造現場配樂,果然名不虛傳,只要廖瓊枝老師開唱,都馬調、江湖調、七字仔,張乾造的二胡很快就能配合跟上,在此見證到張乾造二胡的功力。

        張乾造結合在地傳統的表演團體演出,如林金定、莊春枝的牛犛陣,或傳統的牽亡歌團,甚至於安神位、入宅、生日壽宴演奏,都缺不了張乾造的二胡。再加上配合副手葉玉秀阿嬤的三弦,到目前為止,張乾造雖已八十二高齡,演出場次仍應接不暇。演出價碼,安神位、入宅、生日壽宴一場新台幣3000元,牽亡歌團,時間較短,每場新台幣1800元。張乾造經常自我安慰,雖然小時候失學沒有高學歷,但學得一技在手,至今生活無虞。 

五、樂觀人生

        訪談中,張乾造充滿對朋友的珍惜,地方的關懷及宗親的敬重,他說如果不是當地張氏宗親,張命首、張晚、張歲……等長輩長期從事傳統文化藝術(皮影戲)的熱愛與傳承,造就了後台許多宗親學習二胡、三弦、嗩吶、鑼、鼓、鈸、響板……等樂器,就沒有機會引發他對二胡學習的興趣。因此張乾造始終相信農業社會,宗親間相互提攜與鼓勵,是生活最大的動力。1963年(民國52年)當地耆老張天草、張水仲……等所監製完成張氏族譜中的族詞,就告知了張氏家族歷代的淵源與期許,也鼓勵後代子孫學習音樂藝術,可創造樂觀的人生。 

族詞

坤乾岳藏與漢川,兩市貫達瀨南場

                東接衛國營重塞,西靠沿海遠海峽

                世家清河名震達,瀨南曬鹽廢原業

                人如山海才濟濟,安居樂業有千秋

                名聲望族繼萬年,流芳振展富裕強

(台語音創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橫看成嶺,側成峰」 , 用空拍記錄雞冠山地貌

  「橫看成嶺,側成峰」,四位登山豪傑 ( 郭元卿、劉峻傑、洪啟祥、林于喬 ) 協力攀上雞冠山頂 , 用空拍記錄山景地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