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5日 星期二

楊育傑用藝術創作品 說部落母文化的故事

 

                             劉天賦 張哲男 謝武強 蔣榮欽 蔣榮福 記錄

 

下淡水社頌祖歌

~…. 嘿 依~…. (六次)

巴干 拉呀 拉呀囉              (請爾等坐聽)   

嘎喔米嘎 嘎汗 林多囉喔囉      (論我祖先 如同大魚)

嘎喔米呼看囉 呼里連           (凡行走必在前)

喔幾姆 ~米凹呼~里安約         (何等英雄)

屋馬  記歐的咕呀 林後 依馬    (如今我輩子孫不肖)

無囉 嘎連                     (如風隨舞)

巴干 拉呀 拉呀囉              (請爾等坐聽)   

 

  楊育傑,是位牙醫師,出生於左營眷村,就讀國防醫學院時代曾經學過攝影,之後中斷多年,直到十年前重拾興趣,再度拿起相機作影像紀錄。記錄父親老兵返鄉是他影像行動的開端,更積極參與眷村保留的活動。近年來,他加入塔加里揚讀書會,深入探究早期台灣平埔族的分佈、遷徙活動及傳統習俗文化。

 

  楊育傑醫師自述,從小膚色較黑,五官深在眷村常被問「是否為原住民?」,母親回答否認,稱是漢人祖先,從福建遷徙來台。楊育傑醫師不放棄源,積極蒐集歷史資料,再去翻閱日治時期戶籍,外公外婆的戶口名簿上蓋有「熟」字,再回問母親,母親才憶起小時候鄰居稱呼她們為「平埔仔」。

 

  楊育傑醫師再接力源母係部落的傳統文化,更進入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以跨領域的攝影表現手法,去闡述部落文化的底蘊,也冷諷外族入侵,導致傳統文化的流失。11119日,他親臨左營區建業新村「萬事屋」展場,分析解讀自己的諸多創作品,說出部落母文化的族人故事。

 

追鹿的平埔族人

  1874年,英國攝影家在台灣拍到平埔族女生的影像,以冷面無語的人類學家手法,表達平埔族人在現代,依舊沒有發聲的樣態。背景是桌山(大崗山)前發生「塔加里揚」之役(註一)的平原。而左下方是張鈔票,表現出荷蘭人來台捕殺梅花鹿的經濟需求。整個作品,就是闡述「早期荷蘭人來台灣,發動戰役驅趕平埔族人,大量獵殺梅花鹿獲取經濟利益,開啟殖民台灣的序幕。」



 

日本武士手拿iPAD

  荷蘭人統治台灣38年,有一年最高紀錄,外銷鹿皮二十萬頭,間接證明荷蘭統治時期,台灣有數百萬頭梅花鹿被殺。梅花鹿皮柔軟強韌,有檔住刀鎗不被刺穿的特性。日本武士穿戴台灣梅花鹿皮,手拿梅花鹿的iPAD,就是冷諷「殘殺台灣梅花鹿取其皮,用來保護武士身體的不人道行為。」

  

 

下淡水社遷徙路線圖

   2000年揭露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日誌顯示,1635年「聖誕節之役」,大崗山下的塔加里揚平埔族社群,被荷蘭人驅趕,逃至屏東萬丹。後來,塔加里揚族人又因漢人入侵或被撥派去守籓界當隘丁,再度遷移至老埤定居。


 

下淡水社頌祖歌

  前的尪姨在作法時,頭帶埔姜葉做成的頭環,用埔姜葉沾水拍打,拜壺中水。先人祭祖時的裝置,在現代族人家庭中總被遺忘,甚至因子孫碰到阿姆姆會發燒不適而遭遺棄。三百年前,祖先就寫下下淡水社頌祖歌這首歌謠,警惕後代子孫。楊育傑醫師以藝術手法重置祭祖裝置,加入古歌謠,盼能喚起傳統文化流失的危機感。


 

發勒古令埔

  古令埔山腳一帶,不許圍莊,只許社番自行栽種,閩奧人不得佔墾,如敢故違,定既究不貸。」   嘉慶 貳拾年伍月貳拾日

  這道1822年頒佈的聖旨,係府衙不堪其擾,在老埤以聖旨立碑,禁止漢人進入。然而,前進到老埤最前線,早已出現漢室住宅。這張作品陳述了「國家力量已經失能,邊界被突破,原民早已被漢化。


 

被燒毀的教堂

  1884年,老埤教堂(分堂)被侵墾的漢人燒毀,在老埤的平埔族人有一半移至萬金教堂禮拜,另一半去高雄的五塊厝天主教堂。現今,每年回到萬金教堂的是135年前逃離老埤去高雄的平埔先民後代子孫, 而非現在的老埤鄉民。作品呈現「平埔族人遭受西方宗教的洗禮,也跟漢人在土地、信仰間的激烈衝突。



 

老埤之牆

  幾年前,楊育傑醫師回老埤探訪堂姐,看見老埤的一面牆,長出一株新的花朵,旁邊有燒金紙的香爐,後來得知堂姐已是媽祖的代言人(乩身)。楊醫師把下淡水社頌祖歌,環寫在作品外圍,整張作品強調「平埔族人信仰的轉變,正如古謠所預言-我輩子孫不肖,如風隨舞。


 

被遺忘的埔姜葉

   平埔先民祭拜祖靈的裝置,在日治時期,因拜神禁令而荒廢;在漢人祭祖廳堂又被移至牆邊,甚至被棄置到老祖祠內。照片顯露出「平埔族祭祖的對象、儀式已經改變,傳統的埔姜葉早被遺忘。」

 


 

二分之一熟

   父親是老兵,外公外婆全是""番,楊醫師笑稱自己是「二分之一熟」。他把健檢時的X光片、國中時的大頭照合成一體,加入「漢」、「平埔」的天地線,在中間形成「1/2熟」的合體。作品要談論的是「台灣島嶼上原、漢族群融合,不該隱晦,應該被看見的一段歷史。










 

藝術與部落相遇

  「把歷史的東西,加上個人的想像,應用不同的媒材(複合的媒材)去表現,這就是一種跨領域的創作。」楊育傑醫師進入高師大研究所,就是學習當代方法論,盼能呈現創作品的完整性。1101215日,在東華大學族群文化學系與藝術學院聯合論壇,楊醫師以藝術展覽方式,重新組合馬卡道祖靈阿姆姆祭拜裝置,獲得眾人的青睞。他說:「把歷史的物件,拉到當代重新演繹,再到原部落去展示,等於是『藝術與部落相遇』,在原發生的場域,讓大家直接看到。」



 

多元文化認同覺醒

  二年前摸索在母系血緣探尋的路徑上,每一回的新發現都是心靈震動,而面對幾近殘景的平埔文化現狀,更是充滿憤懣不平,島嶼的真實面貌竟然是在我人生半百後才發現,説不淸楚的歷史,就讓位給藝術,等待一個多元文化認同覺醒後的深深擁抱。楊育傑醫師在臉書上如此地深切盼望,更在母親八十七歲時,帶她去戶政事務所,瞭解戶籍註記"熟番"的意思。

 

 

註一 , 16351123日,荷蘭人與新港社進攻麻豆社,以清空進攻道路;謂

之《麻豆社之役》。1225日,進攻塔加里揚社,焚毀他們的村莊。塔加里揚人落敗,撤退到屏東,謂之聖誕節之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台南成功大學(原台南工學院)學生李武昌叛亂案之探討

  彌羅港文史協會創會理事長 張哲男 1960 年代(高中時期)每次從資訊中看到「 228 事件」或「白色恐怖事件」提問長輩時,立即告誡「 囡 仔人有耳無喙」,只能聽不能說。當時總覺得既然有人違法,判刑,就應該讓全民警惕,以免重蹈覆轍。基於好奇新的驅使,在心中一直懷著探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