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0日 星期三

心念的管理 生活就是修行

 

余添義路竹高中校長退休(曾任蘭嶼彌陀岡山國中校長)

  古德云:「研機於心意初動之時」教學上亦重視「引起動機」「觀機逗教」,我們的行為舉止,言語造作,莫不是心念的起動而產生;地藏經亦云:「起心動念。無不是罪」心念的管理,在佛法上講得更細更廣,我們應該好好的學習修行。

          保持覺知        至道無難

          安住當下(淨蓮上師)     唯嫌揀擇

          清清楚楚         但莫憎愛

          明明白白        洞然明白(僧璨大師)

          不落        知道就好

          處處作主(惟覺老和尚)    回歸清淨(見來和尚)

  菩提學會淨蓮上師言:「保持覺知,安住當下」,所謂「當下」,即前念未滅,後念未生之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在覺知冷暖的「當下」即予「安住」,不起後念,此時「不生不滅」的清淨心,自然現前,不落憎愛兩邊,只有一個「知」,一個「能覺能知」「靈知靈覺」的清淨心,這就是我們的「覺性」我們的佛性,這就是我們的主人翁,我們的真生命。我們能夠「處處作主」,「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業」,自然福慧圓滿。

  禪宗三祖僧璨大師在,「信心銘」上,開宗明義「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不落「憎」「愛」兩邊,六祖大師亦言「不思善,不思惡」,「善」惡」不思,那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這「洞然明白」的就是我們的覺性,我們的佛性,當下的心念,若能安住,自然解脫煩惱,離苦得樂。

  禪宗的「参話頭」,淨土宗的「念佛」,密宗的「三際托空.大圓滿」,都是指「保持覺知,安住當下」的這一念清淨心,這就是我們的自性,我們的本心,惠能大師言:「自性本自清淨,自性本不生滅,自性本不動搖,自性本自具足,自性能生萬法」,你找到了嗎?「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渡,更待何時渡此身」,我們真的應該好好修行,佛陀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生滅滅已,寂滅現前」,一切外面的境界,山河大地,人事物,都是「因緣果報」,「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起心動念就是「因」,再加上「緣」,言語造作,人事時地物,自然「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善之時,善雖未至,禍已遠離」,「為惡之時,禍雖未至,善已遠離」,「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心念的管理影響我們的一生,甚至生生世世,希望我們大家好好修行。 

  六祖惠能大師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大光明寺見來和尚說:對世間人事物,「知道就好,保持清淨心」,就是保持覺性,覺性就是佛性,自然與佛相應,沒有煩惱。

  每天我們眼睛見到,耳朵聽到,鼻子嗅到,舌頭嚐到,身體觸摸到,「知道就好,回歸清淨」,就是保持覺性,保持佛性。

  圓覺經,清淨慧菩薩「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加理會」,這就是「堅住正念,隨順覺性」,正念就是無念,就是清淨心,「知道就好」,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不理它就是,可惜我們的覺性,每天都被外面的五慾六塵,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迷去了。因此造業輪迴受苦,至盼「回頭是岸」,於每天生活中,隨時保持覺性,「知道就好,保持清淨心」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真空妙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落兩邊處處作主,「惟覺一念心,煩惱即菩提」,菩提就是「覺」每天生活上一遇五慾六塵煩惱,惟有提起覺性,這一念清淨心,「知道就好,保持清淨心」,也就是保持無念,保持覺性。

  六祖惠能大師說:無念,就是「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用」即偏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出六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於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中無雜無染。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手執提,在腳運奔,六根門頭,無障無礙,六塵堆裡,無染無雜。「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此無念者,即是自性清淨心,即是覺性,覺性者佛性也。

  古大德說:「六根門頭好修行」,我們每天在生活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面對色、聲、香、味、處、法、六塵,若能「知道就好,保持清淨心」「不思善,不思惡」保持無念,這就是「堅住正念,隨順覺性」,自然與本來面目佛性相應,離苦得樂,而無煩惱。

  靜則一念不生,動則萬善圓彰,「知」一切法而不著,「用」一切處而不染,「知道就好,保持清淨心」(念佛)「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管好心念,每天生活就是修行,願與大家共勉,祝福大家,謝謝大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台南成功大學(原台南工學院)學生李武昌叛亂案之探討

  彌羅港文史協會創會理事長 張哲男 1960 年代(高中時期)每次從資訊中看到「 228 事件」或「白色恐怖事件」提問長輩時,立即告誡「 囡 仔人有耳無喙」,只能聽不能說。當時總覺得既然有人違法,判刑,就應該讓全民警惕,以免重蹈覆轍。基於好奇新的驅使,在心中一直懷著探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