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5日 星期日

台灣唯一僅存市集:岡山籃籗會影像



台灣唯一僅存市集:岡山籃籗會影像


 


劉天賦


 


  籃籗會(Nâ-á-khah-hoè)是岡山人最大的驕傲!全台灣就只有岡山的籃籗會,在全體鎮民的支持下,繼續這已經將近三百年,每年三次的市集。


在以往農業社會的時代,自給自足的經濟型態並不需要到外地消費。但是農村經濟也會自然而然的產生定期市集,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各地的工藝和土產,互通有無。以往台灣各地的市集或牛墟,在台灣經濟型態已變成工業社會與服務業後,逐漸消失。據了解,橋頭甲圍的義山宮在1970年代以前也都還有定期的籃籗會,但是之後就因無以為繼而自動消失。


  岡山地區自清領到1960年代以前,一直是典型的農業社會經濟,籃籗會的攤位有限,交易內容也一直維持以各地的工藝和土產為主,吸引各地來的乞丐,而且因為社會安定而規模越來越大,吸引許多各地來的乞丐。1960年代以後到80年代,台灣經濟走向工業社會,交易的東西開始多樣化,品質較差的便宜工商業品,各式百貨,還有以辣妹脫衣來賣藥的現代郎中。90年代以後,除了攤位免費,還要拜託他們來擺,的特別畫定農村竹木工藝專區以外,攤位內容已與一般夜市沒什麼差別,甚至還曾發生「夾兔子機」事件,讓地方政府相當難堪。


  以下就以數張各個時代的籃籗會照片,來看她的變遷。


 


岡山籃籗會變遷過程





























位置



時間/時代



管理單位



附註



壽天宮廟前街道



1712 -1937


建廟至被拆



無。民眾配合節日自發



壽天宮舊址位於現在維仁路與平和路口



中山公園



1946-1984年五月



1970年左右開始由義消義警負責



壽天宮於1949年重建完成。1984年因興建體育館遷移



前峰中華路民族路圓環



1984-1986年九月



鎮公所



因河華路完工遷移



河華路巨輪路



1986年至今



鎮公所委託攤販協會



畫定農村竹木工藝專區



 


圖片說明


1.      六○年代的籃籗會,布棚使用竹製的架子(劉國明攝)



2.      六○年代的籃籗會,每支雨傘都打開,台灣雨傘產量正逢世界第一(劉國明攝)



3.      六○年代的籃籗會,規模越來越大,也有在賣「膏狀洗劑」(劉天賦提供)



4.      六○年代的籃籗會,岡山高中的學生下課也去逛(劉天賦提供)



5.      八○年代中華路時期的籃籗會(侯川宗攝)



6.      中華路時期的籃籗會夜景,燈火通明,台灣經濟正好(侯川宗攝)



7.      中華路時期的籃籗會,以脫衣舞孃招客賣藥(林柏樑攝,摘自《人間》12期)



8.      2006年籃籗會設立有農村竹木工藝專區(張詠斯攝)



9.      2006年籃籗會農村竹木工藝專區,梓官正大打鐵農具的攤位(張詠斯攝)



 


 


 


籮筐會與籃筐會


籮筐會與籃筐會


 


文圖/張詠斯


 


 


「ㄋㄚˊ  ㄎㄚ  ㄏㄨㄟˋ」『台語發音』


 


『籮』--用來篩米或其他用途的圓形竹器。


 


『筐』--用來盛東西的器具,方形的竹子或柳條所編。


 


『籃』--用藤或竹編織,用來盛東西的器具。



參考資料:


國語日報字典/國語日報社八十八年出版


新編國語日報辭典/國語日報社九十年出版


  


「考證」民76年籃筐會期間舉辦「阿公店禮讚」(第十屆曾朝來鎮長)。註:高縣文獻第四期


  


籃筐會故事緣由:


 


    岡山一年三次大趕集,超過一千多家攤販,綿延兩公里長道路搭滿帳棚。民國十三年前,還保持以物易物的古風,沒有錢幣交易行為。早年販賣畚箕、竹擔、竹籃、竹椅、圓木櫈、中藥材、鐮刀、鋤頭、粗繩、漁網等,清朝乾隆末葉開始,已經有兩百年歷史的高雄縣岡山鎮籃筐會,將於中秋節前一晚熱鬧舉行,鎮公所將提供更多元化的節目或攤位給公益團體、社團,讓百年籃筐會更能回歸傳統民俗風味。


 


    岡山籃筐會為台灣最大的趕集夜市,估計每次籮筐會約可湧進20萬的人潮,為岡山的一大特色,一年三次分別為農曆323媽祖生日、814中秋節前夕及915義民節。


 


    籃筐會約有1800多個攤位,隨著時代需要,傳統式攤位逐漸減少,各類家庭百貨攤位佔了9成以上,愈來愈像各地每週定期推出的夜市,岡山沿襲傳統的市集如同超大夜市,更加吸引人潮,每晚都會造成岡山省道塞車。


 


籃筐會的轉變:


 


    岡山有社區營造推動者見到籃筐會有淪為夜市的跡象,因而建議公所最好每次舉辦都應安排一些主題區,例如推動蜂蜜產業,或羊肉,或豆瓣醬等,藉外地人湧入逛市集踅夜市時,藉機推銷岡山產業特色與文化,讓籃筐會更具意義。


    一場別具特色的傳統民俗盛會,要帶您去看看,這是高雄岡山一年一度的籮筐會,正式登場了,各式各樣傳統農具,擺滿兩公里長的街道,還有攤販當場打起響板,唱起牛犁歌,現場洋溢著一股濃濃的古早味。


    響板,牛犁歌,老闆逗趣的表演,為岡山籮筐會正式拉開序幕,這場傳統民俗市集,地上擺的,全都是非常罕見的傳統農具,賣東西的,更是身懷絕技,瞧瞧這位老漁夫,當場秀了一手結繩技藝,還有民眾戴著斗笠,玩起了童玩,現場真是古早味十足。 流傳了兩百多年的籮筐會,是早期農閒時期,居民用來交換日常用品的傳統市集,發展到現在,更像個大型夜市。皮包皮夾皮飾皮帶公事包霹靂腰包通通一百塊五百賣一百三百九拼現金賣衣服,賣鞋子,賣石板烤肉,有傳統有現代,來一趟岡山籮筐會,包準你滿載而歸。




 

岡山鎮市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岡山鎮市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蘇嘉文


 


 


岡山鎮舊稱「阿公店」,自古以來即是台南府城與高雄鳳山間的重要休息站,早期平埔族遷徙此地,以漁獵營生,漢人也慢慢移入,商人沿著阿公店溪的出口(彌陀舊港附近),把貨物運送到今仁壽橋附近交易,由於位置的優越性,形成阿公店街,於是岡山鎮漸漸的成為鄰近鄉鎮的水陸運中心,岡山鎮有目前台灣僅存的「籃筐會」,充分顯示其作為地區十一鄉鎮貨物集散交易處的地位。


 


岡山鎮市街形成的原因與發展的過程,可分成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阿公店街時期:此時期阿公店街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水陸運交通中心」的優越位置。阿公店街成街的時間應該是介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至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之間,原因除了正當鳳山縣城赴台南府城「府治大道」上的重要據點,也可利用阿公店溪的航運,聯絡海口與內地的交通,同時是沿海漁村(永安、彌陀、梓官)與近山農村(田寮、燕巢、阿蓮)之間,行旅步程的中途休息站,行旅來往絡繹不絕,市集遂成。阿公店街在極盛時間,有為數不少的各式商店,以媽祖廟口附近為集中地,並設有公斗、公糧等標準度量器具,以減少生意斤兩糾紛。


 


第二階段-平和路時期:平和路發展的主要因素是「交通建設的增築」。日治時期的交通建設,除了有以岡山鎮為中心的輕便車鐵路,連接梓官、彌陀、阿蓮、燕巢四鄉,最重要的是縱貫鐵路的興築,在岡山鎮設車站,成為四鄉的轉運站。從火車站通往阿公店街必經的平和路因此產生,其後不論是市集或株式會社、米店或醫院、食堂或信用購買利用組合,甚或是阿公店街役場等行政機構,皆錯落於平和路,直至日治末期,平和路已取代阿公店街(維仁路),成為岡山鎮市街的中心。


 


日治前期,開元街在是當時岡山有名的娛樂地區,酒樓林立,被稱為「開錢街」,可以想見開元街當時的風貌,開元街的打鐵舖也不少,也有「打鐵街」之稱。輕便台車道沿著開元街而行,開元街自然是鄉民的必經之地,進城購置農具就很方便,早期籃仔筐會地點就在開元街。日治後期,縱貫公路及縱貫鐵路相繼完工通車,並具備聯絡南北的功能,於是平和路就在維仁路與縱貫公路之間產生,並逐漸形成岡山鎮繁榮的新市街。直至日治末期,岡山街的中心仍以維仁、平和兩條道路構成的「T」字型商街為主。


 


第三階段-市街擴張期:「人口的增加」是戰後岡山鎮市街擴張的主要因素。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在岡山鎮設置軍眷村,大量移入的人口,加上岡山鎮本身的人口成長,人口的增加帶來消費的需求,市街的擴張乃大勢所趨。市街擴張的情形,有因省道功能及火車站帶來人潮的岡山路,阿公店溪整治完成而開闢的壽天路,及軍眷村往街區必經的仁壽路,此時期都快速發展而成繁榮的商街,至民國八十年代市街擴張為以壽天路、仁壽路、平和路及岡山路四條街道所構成的「H」字型為主,平和路此時期仍為岡山鎮市街最繁榮的中心區。


 


第四階段-中心區變遷期:「火車站東移」是民國八十年代以後岡山鎮中心區變遷的主要因素。民國八十二年火車站向東遷移至距舊站400公尺 處的後紅之後,雖然帶動了新火車站附近的發展,卻使得原來舊火車站附近的商圈逐漸沒落,新火車站的東遷,使得岡山鎮市街向東擴張的同時,壽華路、維新路及溪東路的街況也大幅度的成長,另外岡山路及維仁路的街況則有向南移動趨勢,至於阿公店溪西側的民族路、中華路、前峰路及柳橋西路的街況則無明顯成長的跡象,民族路及中華路的甚至出現衰退的情形。原有商業區內的平和路、壽天路、仁壽路及民生街等街況則一如以往,平和路在失去舊火車站的優勢之後,街況尚能維持繁榮的景象,地位卻已不可同日而語,壽天路有三商百貨及統一戲院帶來的人潮,新火車站地區有交通運輸的優勢,使得岡山鎮的中心區從火車站東移前的平和路,至今轉變為平和路、壽天路及新火車站三強鼎立的局面,如果再加上柳橋東路上的友友廣場造街計畫,搭配勵志新城進住後,所帶來的發展潛力,以後中心區的變遷情形如何,仍有待日後長時間的觀察。


 


從以上岡山鎮市街的發展過程來看,「交通運輸」可說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清領時期阿公店街以位居水路運交通中心而興起,日治時期縱貫鐵路建設,平和路因火車站的優勢而取代阿公店街,成為岡山鎮最繁榮的市街,一直到民國八十二年火車站東移之後,平和路又因失去火車站的優勢而逐漸沒落,明顯的,岡山鎮市街的重心有隨著交通建設而改變的現象。


 


岡山鎮市街發展過程的主軸,從阿公店街時期的「一」字形,發展至日治時期阿公店街與平和路組成的T」字形,民國八十年代為以壽天路、仁壽路、平和路及岡山路四條街道所構成的「H」字型,民國九十年代的今天,因火車站的東移,讓原本趨於停滯的市街發展,頓時活絡起來,市街的範圍也擴張許多,其型態除了原來的「H」字型之外,新火車站前由中山南北路與民有路組成的丁字形商街,也儼然成形,並在岡山路與舊商街相連,形成以岡山路為軸線的兩個相連「雙H」字型商街。


 


市街發展是持續不斷的過程,會隨著外在環境的因素而不斷變化,岡山鎮在民國八十二年火車站向東遷移後,市街發展進入了中心區變遷期,時至今日,中心區的變遷仍在持續進行中,原有中心區平和路的沒落,壽天路的興起,新火車站地區的優勢,加上柳橋東路的發展潛力,未來岡山鎮中心區的變遷情形如何,是進一步可以探討的課題。


 


岡山的歷史街道改造爭議

岡山的歷史街道改造爭議



/蘇福男


 



岡山鎮最具歷史的平和路中街推動改造計畫2年多來,因店家觀念落差大,改造工程備極艱辛,最近又為了單行道改向和行人徒步區規劃問題爭吵不休,讓熱心投入營造的相關人員大受挫折。


  岡山鎮平和路因西元1900年「阿公店驛」通車,而展開輝煌的年代,雖然當時岡山的市街民生功能仍以維仁路和開元街為主,但在公會堂街役場及郵電局等公家機關陸續興建完成後,平和路中街的地位更形重要,岡山區第一條柏油路就是在中街鋪設的,至今仍是岡山區的黃金路段,也是地價稅最高的地王。



●岡山鎮平和路仍保有不少日治時期經典建築。


  但自從民國82年岡山火車站東遷後,狹窄的中街逛街購物的人潮逐漸消減,為了形塑老街、商圈形象,2年多前當地店家自組「岡山鎮形象商圈促進會」,向政府單位申請一連串的營造計畫,但營造觀念卻遲遲無法落實店家,讓主事者飽受挫折。



●平和路中街路面狹窄、招牌凌亂,逛街購物人潮逐漸消減。


  根據岡山鎮形象商圈促進會統計,目前平和路中街約開設有200家店,主要以流行類為主,其中,成衣、鞋類、服飾配件、珠寶銀樓、美容美髮店約80家,佔將近一半,其他餐飲業、百貨業、便利商店也不少。 


  岡山鎮形象商圈促進會和岡山鎮公所一直致力爭取經濟部商業司的形象商圈計畫,希望將平和路中街闢建為行人徒步區,打造寬敞、舒適的購物空間,改善目前人車爭道、招牌林立的亂象,以形成岡山地區的特色,但相關構想並未獲得所有屋主和店家的認同。


  總幹事張詠斯指出,平和路店面寸土寸金,不到10坪的店面,1個月租金就要23萬元,每次當地挖馬路施工,店家生意就大受影響,而且消費族群以青少女為主,闢建行人徒步區恐怕影響年輕人購物意願,也有人擔心商圈改造後,屋主又要藉機哄抬租金。


  中街的街道狹窄問題,有一部份是由於少數商家為求擴大擺設空間,把商品都排到騎樓外面,導致被遮到的隔壁店家有樣學樣,大家越排越出去,中街越來越窄,岡山鎮形象商圈促進會因此將平和路分成四段,以漸進的方式完成騎樓擺設空間一致化的工作,去年並完成第一段的「社區公約」連署活動,自維仁路至壽天路之間的50餘店家約有8成連署同意,自今年的元旦開始實施,但實施沒多久又故態復萌。 


  最近中街又為了車道改向問題,吵得不可開交,原來民國70幾年岡山鎮公所為整頓平和路交通,將中街和周遭道路劃為單行道,規定平和路車輛只能由西向東通行,也就是從壽天路進入平和路中街,再從省道台一線岡山路出口,但多年來民眾我行我素,將單行道當成雙向道通行,交通混亂情況並未見改善。



●平和路周遭道路20多年前劃為單行道,當地居民至今都不知道「禁止進入」的對象包括機車。


  上個月有店家向鎮公所反映,指平和路與省道岡山路連接,單行道通行方向應該改成由東向西,也就是從第一銀行岡山分行轉入,再從維仁路或壽天路玉山銀行離開,既方便外地人尋路,也便於店家貨車卸貨,727日鎮公所舉行說明會,但只有9人出席討論,鎮長吳森發為廣納各方意見,決定透過里長進行7000份社區居民問卷調查,公所將視回收問卷結果施政。


  83日下午鎮公所會同岡山警分局在平和路、維仁路、壽華路、壽天路等路段勸導逆向機車騎士,並針對路霸展開勸導,準備9月起將對誤闖單行道的機車開罰,並沒入違規路霸物品,結果此舉引起大部分店家的強烈反彈。


  鎮代表劉天賦表示,平和路等週遭路段20多年前設置單行道,警方一直未曾取締機車走向,因此當地居民至今都不知道單行道「禁止進入」的對象包括機車,警方的突然勸導措施,已嚴重影響店家生意,他們要求警方即起停止此種勸導,並待「單行道改向」民調出爐後,將各路口的「禁止進入」號誌更改或加註「禁止汽車進入」,目前連署人數已達上百人。


[2006/8/15]



第三屆阿公店溪文學獎頒獎典禮

4月25日上午九點半, 在岡山老人活動中心, 由岡大會舉辦第三屆


阿公店溪文學獎頒獎典禮.




九點左右, 就有得獎學生與家長們 陸續來到, 坐在位子上. 




演練領獎後, 在典禮開始前, 得獎者 和與會嘉賓合影留念.




 典禮開始, 首先由鍾榮仁理事長致歡迎詞.




一一介紹嘉賓後, 由文化局廖文卿局長勉勵得獎者.




岡山鎮的大家長吳森發, 也上台致詞並說老人活動中心將免費租借給公益團體


利用.




得獎者一一領獎, 盧謝珊珊縣議員代為頒獎給得獎者.


 


張哲男校長,也為得獎者嘉勉.




台越文化協會蔣為文理事長, 也蒞場為得獎者加油.




活動進行一個半小時, 11點半結束活動, 所有工作同仁一起吃個簡單午餐, 並


為5月1日即將到來的大活動 (國際勞工音月會) 作準備.





2010年4月19日 星期一

來去開元街!

來去開元街!


 


 圖文/林雲理


 


一條被遺忘的開元街,紀錄著阿公店的商業發展,讓我們來為你敘訴一段故事....



老街思想起


 


老街不僅是每個城鎮發展的歷史見證,更是文明形成的開端。從老街的形成開始,到老街的建築、歷史演變,再延伸到老街的存廢、再造,以及重生。


  


老街,一個劃開時代記憶的歷史建築,在隨著週休二日休閒風的盛起時,成為遊客穿梭古今的入口。在老街,你可以恣意的從一片斑駁的紅磚、挑高的羅馬式廊柱、繁雜華麗的山牆雕刻想見主人家裡富裕的程度,而這些日漸凋敝卻像依舊保有貴族自尊的巴洛克式老建築,正是記載著這些人、這些事的記憶窗口。


 


走在老街裡,不難發現一些敲出農業時代的打鐵舖,那頂著高溫,用心地敲出鐵鍬、鋤頭、犁等生產機具的師傅,是刻畫著那個時代軌跡的大功臣;而象徵當地老行業的在地狀元...最後不妨考慮走進當地的宗教信仰及文史工作室,從整理出的歷史脈絡、舊照片裡,回首老街的過去、探尋當地才有的傳說。


 


 老街裡住著形形色色的人們、紀錄了人們所做的各項活動,亦反映了各個不同時期的所風行的建築風格,舉凡木材、茅草、竹、粘土、磚、瓦、石塊等不同建材,都一一在先人的巧手下修建成形。不管是在有燕尾馬背屋脊的傳統紅磚合院、日治時期的和式木屋,或是華麗巴洛克風格的立體浮雕建築,都脫不了有這些台灣本地建材產物的貢獻。


 


台灣古早味


 


曾幾何時,喧鬧的街道像是消了磁的鐵塊,沒有太多的聲音與喧嘩,只剩下一個古意的名字-「老街」,留下歷史足跡。雖然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往日的熱鬧景象已不復見,但懷著思古幽情,還是可以細細品味昔日的風華。


 


牆壁建材採用土磚,外覆紅磚以防水潮濕,屋頂以天地瓦覆蓋,成一片磚紅色。擁有巴洛克建築、洗石子、閩式紅磚並陳,並有雕花精秀的窗櫺及日光殺菌的大窗戶,洋樓式建築騎樓、紅磚、洗石子立面的日治昭和街屋等不同時期結合的街屋,呈現多樣的老行業與老建築交織而成的老故事。


 


紀錄片將帶您深入開元老街的人文史蹟及風俗特色,走在華麗與古樸的老街上,欣賞古色古香風味之建築,細細體會深刻濃厚的人文氣息~~


 


戀戀開元街



岡山鎮第二街-開元街(目前街上有老店,因為街道未被拓寬所以保留許多舊建築),擁有台灣的老行業,透過紀錄片開拍,讓我來為各位介紹下列的「台灣老行業」:


 


1.肖像畫因為油畫保存容易,照片的缺點與破損,才有人像畫的需求。往往透過一張照片,拼湊出細膩的線條紋理,加上宗教信仰需要,繪製生意會應接不暇,給睹物思情的親人一個寄託,但市場需求降低與入行技術短,照相技術發達,衝擊手工行業的永續經營。


2.打鐵店在開元街中期是需求性相當高,附近鄉鎮的農具都需要依靠打鐵師父鍛造。鐵匠在敲打間面目通紅、汗流浹背,結合力與美,火與光的色彩,吸引你我的深處記憶。後期進口與傳承問題,即將面臨關門,才剩下唯一的店面生存。師傅常覺得農業步入機械化,農具都乏人問津,隱憂岡山的打鐵街會變成照片回憶,心中感慨萬千。


3.碾米店在開元街早期有3家,後來只剩一家,「礱間」是傳統礱穀機加上精米機組成,器具十分龐大,空間挑高與寬闊。面臨進口米與消費習慣,市場需求逐漸無法生存,技術不高與傳承器具維修不易,機械化與建築結構面臨老店會消失。經營者堅持誠信與農民合作關係,要在看到機器啟動的機會是逐漸渺茫,就像運轉時揚起的灰塵,消失在空氣中。


4.菸酒店在早期需要有牌照才能販售,鹽與糖都需要秤兩販賣,斤兩工具都變成古董,目前超商林立,店家只剩下老客戶依靠感情在維繫生意。就在拍攝不久,超過 一甲 子的店家正式走入歷史,留給年輕人一個驚嘆號?


5.修鞋店在早期手工製鞋時期,與擦鞋並為重要,目前機械化壓制造成鞋底容易脫落,雨水與磨損造成皮件壽命短,技術與品質是維持的不二法門,不會有生意的瓶頸。


6.裱框店是藝術與居家的需求,技術與價格會造成生意的影響,受到水墨與油畫接受度降低,其他素材的多樣化,產生立體框的需求,送禮與自用的最好藝術品。


7.種子店是農業時代的需求,販賣給消費者,品質與價格是維持生意的重要性,販賣其他相關榖類與食用品才能兼顧需求。


8.佛具店是宗教信仰不能缺少的行業,手工的毛筆書寫與結婚剪金字,是店家特色。


9.中藥店是養生與治療的民生需求,獨家秘方與藥材的品質,是維持生意的重要關鍵。 



「社區影像」:透過影像創作、社區小故事拍攝等作為社區情感表達、共同議題討論等之切入方式。社區特色、現況、遭遇課題與發展願景,以傳統行業為媒介,結合社區參與及傳統藝術保存與發展等課題,建立有效之社區營造操作機制,作為社區民眾共同思考社區人文教育及產業發展之媒介,進而促進地方產業及觀光之發展。


 


  人情味,古早味,循著老行業的軌跡,彷彿走入時光隧道,探索先民的生活智慧。走尋三百六十行,沒落的是手工傳承技藝,民俗的希望寄託,促使我們需要紀錄保留影像,下一步我將繼續走訪岡山的老師傅,將你的好手藝呈現,作為鄉土教育的珍寶。


 


懷舊新風貌 


 


在台灣的許多鄉鎮幾乎都有一條較古老的街道,有的因時代的變遷而改頭換面,變身為現代化的街市;有的則維持昔日風貌,一派悠閒的景象;但也顯得落寞許多。介於兩者之間的則為賦予老街新生命的再生工程,使老街呈現昔日繁華的景象。


 


台灣目前對於形象商圈的經營,是以現代化企業經營理念與方法,來協助傳統老街重現獨特商圈形象,並能夠與當地人文、飲食風貌、景觀等特色相結合。以三峽老街(古名三角湧)作為例分析,三峽是全台僅存最完整的聚落型態的古老市街,兩側街屋以長形連棟式店鋪住宅為主。早期因煤礦、樟腦、茶葉及染料的產銷而繁榮。因此形成三峽地區的染布行不僅種類多、規模大,且牌坊上都留下了「染坊」的字樣而成為當地的一個特色。三峽老街由於本身具備了文化、市集、生態、歷史及各種的特色小店,再經由顧問公司的規劃輔導,現今已成為一個週休二日休憩的好去處。


 


然而在老街的經營上仍面臨許多的問題,諸如商圈經營和特色無法跳脫出通俗模式,而無法突顯出在地文化的精神和獨特性,再者是在地社群組織未凝聚共識,這些均影響著老街的經營與發展。


 


台灣老街的商圈最普遍問題,不外乎社區居民沒有遵守共同規範的共識;招牌要統一或是同中求異;老街資產未能善加利用;還有除了主要的客群外,也要顧及其他客群。而在未來的環境預測上,我們可以預期未來台灣將著重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地方產業的升級轉型,還有三生一體的永續發展,以及體驗經濟的時代來臨。而產業發展的目標,將以地方自主行動激發為主。


 


全台灣有多少條老街?我們常常稱歷史悠久且富有特色的街道為「老街」,民眾往往到老街總愛看些特別的事物,但鮮有人注意老街的產業文化。


 



與其拓寬它,不如活化它



南藝大建築所教授曾旭正提出老街再生之構想:
一、首先爭取專款鋪上石板路,並在街頭街尾豎立導覽圖介紹老街與鄰近據點動線,並禁止大型車輛進入,以維持街道暢通與舒適的空間。

二、在岡山舊火車站邊設停車位,讓遊客停放車輛,然後步行暢遊老街,然後繞道進開元街,再回到停車地點。剛好連成一條旅遊路線。在銜接道路上製作指標指引。
三、維仁路好多小吃勝於那些門庭若市的觀光老街,只是人家是有規劃的聚集人氣,而岡山的小吃卻是散居各角落。



四、較有歷史價值的建築設法鼓勵保留,此外有特色的古厝也儘量鼓勵外觀維持原樣,內部如不堪使用,可以適度整修再利用。
五、綠美化街道,營造鄉土風格的街屋,不僅可吸引遊客,還可以營造舒適的居家空間。招牌不必多不必大,但店面要佈置得有特色,做好環境的清潔與空間的美化,更是永續經營的不二法則。


 


岡山居十字路口的優越位置-「山海之間」的交通十字路口-台南(台灣府城)與高雄(鳳山縣城)間的交通必經之路;同時也是阿蓮、田寮「山區」與彌陀、梓官、永安[海墘]間產物交流必經的中心。如此優越的位置,由不同的地點發展,成不同階段的阿公店商業聚落。


 


老街的發展目標就確立在必須成為一處集文化、休閒、觀光於一體的商街,方能永續的經營下去。開元街就具備如此條件,直得去開發它。走在街道上,多變的商業活動可以懷念,少數保存的傳統行業,近年來成為發展觀光的地方特色。


岡山小吃的搖籃



岡山小吃的搖籃


舊市場百年史-岡山第一座公有市場 


/劉天賦


 岡山人若被蚊子釘得「擋祙稠」,常說一句話,「橋仔頭戶蠅岡山蚊!」這是展現岡山與橋頭不同產業文化的地方俗諺,就是在說橋頭糖廠的甜味引來真多蒼蠅,岡山街因為有岡山區最大的市場,很多食物的味而且水溝常積水,所以蚊子非常多!


 


平安市場自1910年設立至今已經接近一百年,我想要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我家就住在岡山平安市場的正南面!小時候「舊市仔」非常鬧熱,阮家的生意也是同款!一直到我讀國中的時陣,我還記得日時的開元街,買菜的人每天都滿滿是。我還記得國中的時,一到過年前,全家六個人要分批吃飯,因為大家要輪流應付要趁過年前的好日,換厝內拜拜用品的人客。不過到我讀大學時,就越來越沒人,到現在,阮媽媽說,一日生意常常作沒一百元!我看,平安市場可能沒多久就會被拆掉,所以想說為她寫一篇文章來紀念這個岡山最古早的市場。


 


日治時期的「阿公店市場」1910-1945


以前的平安市場是岡山區最大的市場,而且岡山區的魚品市場、肉品市場、果菜市場,都在開元街上,這就是為什麼二次大戰後,政府將阮這條街號作「市後巷」,連現在的仁安街也是市後巷。


日治時期所謂的「停車場」就是火車站。據推測,原本的阿公店市場應就位於現在進涼香的附近。清朝政府不曾設置公有市場,地方大廟的廟埕,就像許多台灣各地廟宇同款(如基隆廟口),就是地方不成文的「市集」所在。岡山最大的廟宇壽天宮,原本位於維仁路平和路口,坐西朝東。周邊鄉村民眾會趁著到壽天宮參拜的機會,順便帶自己地方的農產到廟前廣場交易,當時阿公店的市集應就在廟埕附近。日本政府可能是為了順便開發火車站至壽天宮前的中街,選了兩者之間的空地設置公有市場。


 從19121915年,短短三年的時間,政府建的店面與店鋪數量就都增加一倍,那時候的岡山發展得真快!阿公店市場在1920年阿公店改名岡山的時,改名作「岡山市場」。後來岡山成為日本南進東南亞的海軍航空隊基地,有很多建設,外來人口非常多,岡山市場更加繁榮。


 我們可由此報導看到,岡山周邊鄉鎮的民眾生活已經有相當水準,交通也已非常方便,民眾為滿足他們的餘暇休閒及看熱鬧的需求,還會跑到岡山市場來看熱鬧,可見當時的岡山地區已邁入近現代化的生活。看到這種盛況,對照今日,真是令人不勝唏噓。不過以前的普渡是在 農曆八月二日 ,這倒是我所不知道的事,希望有人能提供資訊。


 同一時期還有患末期肺結核的乞丐凍死於市場,和五甲尾許春將鴨卵賣予王春風後四十多元被偷事件,岡山市場真的是當時重要的經濟交易中心。


1940年,政府曾因為都市計畫的原因,曾將當時已非常擠的市場遷到現在前峯派出所後方。但太平洋戰爭開始後,因為所有資源都集中支援戰爭,本來欲新建的市場因經費不足而又遷回原址。


 


民國時期的「平安市場」1945


 日本離開台灣以後,岡山市場仍然鬧熱,不過因為岡山增加很多外省族群,所以空軍為他們設立「欣欣市場」。因為人口越來越多,岡山街另外在1956年設立「文賢市場」,從此岡山人就叫文賢市場「新市場」;平安市場「舊市場」。1960年代,因為農產品規模越來越大,果菜市場與魚市場就都遷到那時還算偏僻的碧紅里與嘉興陸橋旁。


就算如此,舊市場仍然很鬧熱。一直到1980年代,因為摩托車越來越多,大家都坐在車上推車買菜;而且在厝內煮飯的人越來越少,婦女也不會用很多時間買菜,大家就都去新市場,不到街道狹窄的開元街買菜。市場改建成現在的攤位之後,改建期間已在其它地方販賣有生意的人不願回來開店,店鋪越來越少,舊市場就沒落了。


 


舊市場是岡山小吃文化的發源地


雖然舊市仔的店面已經很少,不過從舊市場出身的真很多小吃仍然是岡山人很重要的產業文化!當時岡山人要吃小點心,都要到舊市場。岡山有名的羊肉料理,發源地就是在舊市場!岡山現有的羊肉料理店,幾乎都是由舊市場的三個羊肉攤,也就是一新、明德、舊市三個攤位,分出去的。


我們可以從羊肉料理看到岡山的產業與歷史。土產羊肉來自田寮月世界等山區,岡山因為是農產集散地而產生小吃市場。食用羊肉是漢文化;岡山羊肉的料理方法源自日式涮涮鍋,屬於日本文化;戰後以川味豆瓣醬作沾料,屬於四川文化。從一個小吃就可以看到岡山豐富的人文特色,真是趣味。


舊市場其它的小吃還有:還留在舊市場內已有七十年歷史的「堂伯豬肝卷、粉腸」,「台北仔」,移到新市場的三代祖傳豬血湯,現開在壽華路的「舊市鱔魚麵」,都是真重要的岡山回憶與好小吃,很多電視節目都有採訪過!


 岡山真是個產業文化豐富的好地方!



 


 


2010年4月14日 星期三

95年眷戀岡山



95年眷戀岡山


 


眷戀岡山以及世界古蹟日相關活動在今年已成功舉辦3年了!其中參加對象包括社會大眾、團體人士等,藉著目的在為明年即將消失的岡山眷村文化及特色建築來作最後的回顧,讓民眾更加了解眷村的生活形態,呼籲民眾保存眷村文化與文物。


 


眷村的改建一事,這些代表竹籬笆時代延續下來的眷村總總,在年底至明年將被4912樓的大廈所取代;原本雞犬相聞的開放平房,將變成勵志新城的國宅大樓,具有歷史人文意義的建築與生活文化即將消失故主辦及協辦單位也希望透過此活動,能喚起大眾對眷村文化的相關議題重視及文化的保存問題



 



 



 




 


 


岡山down機-光復新村




岡山down機-光復新村 


                                                                                 劉天賦



  近日得到岡山高中學弟,也是網路拍賣收藏家的蔡懿榮所提供的一張照片,是在戰後初期的岡山區署前庭,也就是日治時期的岡山郡役所,現在的岡山秀傳醫院,所拍的紀念照。照片中,當時的蔣江直鎮長與一群軍人幹部立於岡山區署前,上面橫布條寫著「歡送陸空軍克難大隊(?)」。令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後面蓋了「國防部政治部中國電影製片廠攝」的戳印,為何台北北投的中國電影製片廠會到岡山來拍這張照片?他們若住在岡山,是在那裡?發生過什麼事?後來才知道,他們當時就住在舊省道大郵局南方的光復新村!



中國電影製片廠岡山時期1949-1951


  台灣公營的電影製片廠中以中國電影製片廠的歷史最悠久,也是公營電影製片廠成立最早的一家。1933年創建,35年更名為武漢電影製片廠,37年正名為中國電影製片廠,隸屬於國防部,主要任務為攝製一般軍教、紀錄、新聞影片,大陸時期曾拍攝《熱血忠魂》、《八百壯士》、《血濺櫻花》等劇情片。1948年尾抵台灣基隆,49年一月遷岡山,51年秋廠址遷至臺北北投原日軍賽馬場,即現在的復興崗。曾與其他公司合拍《惡夢初醒》、《故鄉劫》等片。65年梅長齡擔任廠長,邀請李翰祥執導拍攝《揚子江風雲》、《緹縈》等片,為中製廠巔峰時期。76年拍攝《寒流》電視劇集,收視甚佳,締造該廠另一高峰。中製廠其它較有名的電影有1957《養女湖》,1975《女兵日記》,以及捧紅許不了的1979《成功嶺上》。


  1949年初中製廠第一批人員從基隆遷至岡山時,是由中製廠人員協調高雄要塞司令部,借用原在岡山駐防的日本憲兵隊營房,也就是現在的光復新村。移駐岡山時,正值農曆春節,房舍只能讓員工眷屬勉強擠住,無法利用機器工作。由於此批人員是臨時奉命到台,離開南京時只帶少許現金,到岡山一個月後就缺錢斷糧,幾經奔走,才得到南台灣軍區准由高雄農會倉庫先墊借一個月軍糧。當時的人員眷屬抵台後舉目無親,患難與共,由於資源極少還必須一起吃大鍋飯。


  1949年五月初,第二批人員一百多人自上海搭輪船抵台。這批抵台的名人有詩人鄧禹平,演員王珏、井淼。由於人數更多,中製廠再向南部地方與軍區商借橋頭國小、五里林國小部份教室,還有岡山農校及原岡山憲兵營區廣場,並向高雄駐軍借數十頂帳篷,搭在營區草坪。帳篷每逢大雨即浸入水中,仍然分不到房子的員工還得露天住在走廊,生活相當克難。由於逃難的混亂,中製廠的員工完全沒辦法領到薪水,大家只好在岡山沿街擺設地攤,出賣衣物渡日,直到九月才解決工作人員的糧餉問題。但在沒薪沒糧的期間,員工仍依指派拍攝新聞紀錄片,還協助電影《阿里山風雲》的拍攝。這種生活維持了兩年,直到1951年九月遷到北投才結束。


   劉國明 先生則還記得,日治時期他曾被動員到舊火車站前廣場看宣傳電影,這是日本利用電影來教育民眾的方法。戰後國民黨政府也有相同的宣傳手法,所以他也曾被動員至光復新村廣場觀看政府拍攝的影片,應該就是中製廠所安排的,現在那片牆已被新建物掩蓋。


 


1950岡山大演習墜機事件


  在《岡山鎮誌》中,雖全無中製廠在岡山時期的記載,但其實有兩段相關的記錄。一項是在1950年的「大事紀」寫著:「 三月十八日 全國性防空大演習假本鎮舉行,蔣總統親蒞指導。」另一項則是在「殉難烈士行狀」中,兩位人士都是因為負責 三月十八日 演習的空中拍攝任務而墜機身亡。


話說蔣介石於1950年 三月一日 「在全國各方呼籲敦促下復行視事」,同月十八日就到岡山參觀大演習。依照林贊庭的記載,國軍在岡山舉行陸空聯合演習時,中製廠的唐克明擔任空中攝影,搭乘由謝峻松所駕駛的AT-6型雙座教練機,在空中拍傘兵跳出機門的鏡頭,遇到亂流而失事,二人殉職。岡山民眾感念飛機駛向無人空地墜毀,發起捐獻,並於公園立碑紀念。墜機的地點就在舊火車站後方,就在平和東路與岡燕路巷子的交叉口附近。為了這個演習,整個岡山的學校機關都停班停課支援或參觀,所以當時就讀國中的 韓永 老師與我父親劉國明都親眼目睹。


 


光復新村簡史


光復新村的現任村長 姜俊有 先生,遼寧人,就讀小學時正逢滿洲國在日本的支持下獨立建國,他自一年級開始就必須學最重要的外語,也就是日語。高二時日本投降,黃埔陸軍官校在東北考區招收一百名新生(與台灣、新疆、韓國等地招收名額相同),他就在1946年到四川成都陸軍官校受訓,於49年成為黃埔22期的畢業生。同年隨部隊來台在高雄登陸。


他到了高雄鳳山,就一直住在部隊,曾經駐守浙江外海的大陳島,後來撤來台,在軍中服役廿餘年後退役。到了1961年,他與岡山 後紅的余 女士結婚,先住在陸官前的黃埔新村,1962年搬到光復新村,是村中最後搬到此定居的。


姜村長說,光復新村在日治時期是憲兵隊部,原本北邊還有很廣大的軍用車輛停車場,範圍北到民有路中間。進入光復新村右側的整排建築就是辦公室,中間是正門入口,左邊迴廊三格,右邊迴廊五格,右邊較長聽說是因為部份空間是拘留室,用來拘留違反台灣總督「違警令」的人,現在這間辦公室被隔成兩間供人居住。村長屋前的小土堆是個很大的防空洞,村長住的木造黑色房屋是日本憲兵的練武室。以前這裡還有馬廄,電影放映牆,不過已經被新搭的房舍遮蓋。


順帶一提,日治時期岡山日本平民的主要生活空間就在舊火車站至光復村之間。舊火車站附近有公會堂、街役場、地政事務所等公家機關,專供日人子弟上學的小學校就在現在的文賢市場,小學校對面現在舊省道大郵局至岡燕路之間,就是一大排日人專用的市場,警察及公家宿舍則遍佈在中街至柳橋東路的舊省道西邊,空軍及軍眷則住在更南的勵志村樂群村。


  姜村長說,民國時期的光復新村由高雄要塞司令部管理,中國電影製片廠員工於1951年秋天搬走,高雄要塞司令部解散後,在1954年左右改由陸軍二軍團管理,有一個營在此駐守。後來橋頭鄉新莊的運輸群派一連駐在此,但在某次部隊檢查後,發現此處各戶獨立且士兵居住分散,空間不適合駐守而將部隊調回歸建。然後就將原是營房的地方改為軍團一級主管的眷舍,村長即在1962來搬到此處,現在村內計有12戶均為校級軍官。


  光復新村在明年就會像岡山的各個眷村一樣,,住戶遷入勵志新城,原村拆除走入歷史。二次戰後來到岡山的移民,就像鄭成功的屯田部隊,清朝以後的漢族移民,日治時期的日本人,和近幾年嫁來岡山的外籍配偶一樣,他們都會成為岡山,這個一直都無私包容眾多族群居住的地方,歷史的一部份。


 


p.s.兒時曾有很要好的同學王重山住在此村,他曾帶我到他好大的家,也就是憲兵隊部玩,我們還曾到阿公店溪火車會經過的鐵軌下游泳,這篇文章是為他寫的。


 


參考書目


黃仁《電影與政治宣傳》台北市:萬象,1994


黃建業總編《跨世紀台灣電影實錄》台北市:文建會,2005


林贊庭編著《台灣電影攝影技術發展概述(19451970)》臺北市:文建會,200392〕。


何宋錦總撰《岡山鎮志》高雄縣:岡山鎮公所,200089


 


新舊之間--勵志新城改建工程




新舊之間--勵志新城改建工程


 


謝育明


 


勵志新城改建工程估計容納岡山、燕巢和橋頭3鄉鎮的18個眷村,改建工程基地於岡山鎮舊省道旁(岡山路),工程基地面積廣達95619平方公尺,分甲、乙兩基地,兩基地之間更有20米 大道計畫道路銜接,總計49棟大樓建築物,13樓到 14樓不等,坪數從26坪 到34坪 ,34坪 有4房,其餘是3房,共有2239戶,其中住戶2236戶、店舖103戶,勵志新城改建是全國最大的眷村改建工程與住宅社區。



自民國90年元月動工,原訂前年78月完工,卻因天候因素,加上新亞建設一開始的工期展延,使得整個改建工程一直延宕到去年上半年才完工。再加上勵志新城的規劃是每一樓層的4戶共用一座緩降機,遭民眾質疑消防安全。土木出身的楊縣長最重視安全的原則,於是縣府以不發使用建築執照為手段,來逼迫


國防部多花3千多萬元增設每戶一座緩降機,所以又使得交屋的時間一延再延。6月份國防部軍備局工程營產中心,會同聯建小組成員驗收勵志新城改建工程,結果土建部分抽驗合格有1382項、不合格為1411項;機電部分合格為1434項、不合格為241項。總共被驗出1652項不合格,其中土建的以批土油漆不平整占最大宗,機電則以弱電系統問題最多。國防部軍備局給了建商新亞建設50天的改善期。終於在8月中旬完成驗收,並於9262728日三天完成了住宅戶號的抽籤作業,儘管仍有部分眷戶質疑公設比過高等問題,甚至消極抵制抽籤,但9成以上的眷戶已經完成戶號抽籤。國防部軍備局眷服處預定11月下旬正式交屋,最晚在12月底,待鎮內眷戶陸續遷入勵志新城後,舊眷村計畫將在明年上半年陸續拆除,由國防部統一標售土地。



曾幾何時,低矮破舊、巷弄狹窄的眷村已經變成社會進步的窒礙,都市景觀的毒瘤。而今,當舊眷村消失在熟悉的地平線後,許多人才發現原來眷村的獨有的歷史地位與精神意函,原來它代表著不同族群相互融合的過程;原來它代表著人們在土、泥所搭建的克難環境中所展現出來的團結與堅忍不拔!或許,岡山舊眷村即將走入歷史,被無情的怪手所吞噬,但雞犬相聞、互相關懷的眷村集體記憶卻將永遠烙印在眷村人的記憶深處,繼續在回憶與文字間,不斷上演。


 


 


 


2010年4月11日 星期日

拜訪韓永繪畫老師

 4月11日夜晚, 與小楊, 煥祐, 怡諄 一起拜訪已退休的繪畫老師


韓永, 相信岡山, 燕巢一帶四,五,六年級生都有印像.


但是, 你看過大學時代的韓永嗎?  請看下面這張,


夠帥吧!  



 這張也是韓老師大學時作品, 連畫框都自己釘作呢!!




參觀韓老師的畫室, 充滿了古早味,  因為老師喜歡收集古物, 有媽媽留下的櫃子, 桌子,


從前家裏嫁娶的花轎, 還保留完整ㄛ!


韓老師手工一流, 親自動手做書櫃, 壁飾 ,連底下這座觀音,


也是韓老師親自操筆畫出來,  O my God !!


經歷近40年的美術教育, 從伯久畫室出來的藝術工作者


不計其數, 走在路上不時被人稱呼老師, 韓老師畫室現在


由女兒主持, 自己則上山當起開心農場的主人.


  


最後, 老師送我們紀念畫冊及僅存的仕女畫冊 .


2010年4月9日 星期五

全國最大的軍眷村改建-岡山勵志新城



全國最大的軍眷村改建-岡山勵志新城   


 


                                                                  楊雙福


 


前言


  舊有軍眷村的眷舍,居住環境品質惡劣、空間狹小、公用設施落後、房舍破舊不堪、安全堪慮,因此位居於都市邊緣之軍眷村就如同貧民窟一般。因為軍眷村的眷舍,眷戶只有使權沒有所有權;只能自居不能租售,居住環境很難獲得改善。遇上地震、颱風、水災等天然災害,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民國八十七年,立法院通過了「軍眷村改建條例」,讓軍眷村改建有了法源基礎,軍眷村也正式開始改建。但因經費、軍眷村戶意見分歧及相關技術上的問題,軍眷村改建工程延宕已久,不少年事已高之榮民及榮眷已經享受不到政府照顧榮民、榮眷的美意了。


 


軍眷村改建對生活的影響


  眷村改進使軍眷村居住空間改變,對眷村文化和生活產生極明顯的影響;對人文面的衝擊更是特別可觀。我們可以由下述之分析得到論證:


 


 (一)組成份子改變


    眷村改建前舊有軍眷村組成份子非常單純,不是榮民就是榮眷,他們彼此之間都有同事、同袍,甚至有同鄉之誼,關係密切,產生極親密之革命情感。而眷村改建後之國宅,不但有原軍眷村榮民榮眷進住;還包含有眷無舍的現役軍人,以及一般老百姓依「國民住宅配售辦法」進住。因分配方法之改變,瓦解原有的人際網絡和生態,再加上原持有人將房子出租或出售,進住人口更難以掌握而更形複雜化。


 (二)未提供人性化的公共空間


    眷村改建前,舊有軍眷村都有一塊人性化的公共空間,如大樹、巷弄邊、幼稚園、籃球場等,軍眷村的住戶可藉由此空間,培養出極密切的人際關係。而眷村改建後的國宅已不復存在一塊人性化公共空間,眷戶公共領域的聚集點被打散;眷戶不再聚集在一起,人際關係也逐漸疏遠而難以維持。


 (三)居位形式的改變


    眷村改建前,舊有軍眷村幾乎均為平房,且不少眷戶均有院子、綠地,住戶成平行居住形式,互動高。而眷村改建後之國宅,均為公寓大樓型式,樓梯或電梯垂直居住型式,徹底顛覆了原有軍眷村人與人的互動模式。


 (四)社會變遷


    眷村改建前,舊有軍眷村住戶幾乎都是屬於退伍的榮民及榮眷,年事均已高,多數都閒待在家裡,擺擺龍門陣聊天,打打小麻將,較少出門。而眷村改建後之國宅,軍眷村外省第二代及其他住戶大部份屬上班族,忙於自己的事業,很難有機會見面,更別說培養感情,因此減低了社區人際關係的互動。眷村的改建使原有軍眷村的型態改變,逐漸走入和一般社區(大樓管理委員會)差異不大的社群生活。(以上分析採用林樹等,《新竹市眷村田野調查報告書》(新竹市:竹塹文化資產業書出版社,民國86年,p.280))。


軍眷村改建前後比較表

























比較項目



改建前



改建後



組成份子



單純(榮民、榮眷)



複雜(榮民、榮眷、有眷無舍之現役軍人、一般老百姓)



公共空間



有人性化的空間



無人性化的空間



居住型式



平房,平面式



大樓,垂直式



社會變遷



獨立、開放性無隱私的特殊社群



封閉性、隱密性與一般社區國宅無異



 


軍眷村改建的優缺點


由上述分析,得知軍眷村改建的優點有:


 


 (一)消除軍眷村生活與一般人(社會)生活不盡相等距離大力推手。


 (二)擴大敦親睦鄰的善良風氣;擴大了族群融合的基石;擴大人與人互動的感情交流;擴大了多元文化的生活氛圍。


 (三)在尊嚴權利方面處於和平地位,完全符合聯合國大會於19481210日所宣佈的「世界人權宣言」,軍眷村改建做了最具體、最有力的見證。


 (四)提昇「住」的品質及環境,讓軍眷村住戶(尤其第一代)能體會現代生活的舒適與便捷。


 


軍眷村改建的缺點則有:


 


 (一)軍眷村第一代榮民、榮眷在心理及建築硬體適應上會產生恐懼茫然的感覺。


 (二)軍眷村文化(精神)逐漸消失殆盡;軍眷村的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大家休戚與共、榮辱一體的精神將式微而消失。


 


其解決的方法有:


 


 (一)積極全面的對軍眷村第一代榮民榮眷做心理輔導,讓他(她)們在最短時間去適應新的集合式大樓的居住方式。


 (二)以原有軍眷村為單位,組成該棟大樓的管理委員會,以提早適應新的生活方式。


 (三)硬體設施需要參酌老人公寓的相關設施,管委會應特別留意此項工作,以迎合軍眷村第一代榮民榮眷的需求。


 (四)保存軍眷村老照片、古文物、部份古建築,移植老樹,使軍眷村文化(精神)不會太快消失殆盡。


 


岡山軍眷村改建-勵志新城


 


  勵志新城為全國近年來眷村改建的典範,它總計有六大特點:


 


 (一)全面改建,一次完成


岡山地區十八個軍眷村(樂群村暫緩拆除外),共有十七個眷村全部一次拆遷,全部搬遷到勵志新城,不像其他眷改,一次一個或數個。


 (二)位於精華區,交通四通八達


附近有學校(岡山國小)、火車站、台汽車站、未來捷運站、客運站、銀行、政府機關、文賢市場、黃昏市場、果菜市場、三號公園;住戶食衣住行育樂均極為便利。交通緊臨舊省道台一線岡山路及阿公店溪,由岡山路往北直通台南;往南可通往楠梓高雄,交通極便捷。


 (三)勵志新城是全國近年來最大眷村改建個案


造價五十四億,總計四十九棟建築物,共有二千三百三十戶,含店鋪九十四戶。甲基地最高十三層共十九棟,十二層九棟,十一層一棟,共計廿九棟,地下二層。乙基地最高十四層共十一棟,十三層共八棟,十二層一棟,共計廿棟,地下二層。如果全部住滿,整個勵志新城人口將近萬人。公共設施完善,有托兒所、超市、社區活動中心。地下停車場可停汽車2542輛,機車2339輛,屬於鋼筋混凝土造集合住宅。


 (四)大樓設計新穎人性化,建築體穩固耐震


它的建蔽率只有百分之33,比現在法定的百分之44比率還低。公共空間非常寬敞舒適,前後陽台通風設計;三面採光,面對中庭綠色景觀視野良好;且陽台、花台、及金屬格柵等遮陽設計,可減少室內直射日照,有效達成節約能源;規劃大尺寸公共空間和社區中心,是眷戶們聯繫情誼的好場所;地下室車道出入口設有防水閘門,可提高社區防水性;每一棟之間距離拉大,私密性高,公共面積分攤最小,而室內空間可達最大。


基礎工程,也就是地基,佔總工程費百分之二十,地基打得很穩固;耐震結構標準設計係數提高,由原來0.18提高到0.23。鋼筋比一般 十四公尺 粗 六公尺 ,高可達 二十公尺 ,因此鋼筋不用搭,可以避免弱點產生。


 (五)抽籤採取以村為單位,再依坪數抽籤,符合公平及人性原則。


 (六)為容納近萬人之大社區,休閒公園之設立,國小增建,聯外道路開闢,均刻不容緩:


「公三公園」之設立解決社區休閒的問題;壽天國小建立,解決了岡山國小因勵志新城居民移入,學生爆炸的問題;聯外道路東西向 二十米 道路的開闢;南北向 十五米 道路從柳橋東路南接勵志二路,連結 二十米 往南到阿公店溪的 十二米 道路。



結語


  岡山軍眷村的改建拆遷,對岡山軍眷村的居民來說當然是一件大事,對整個岡山鎮來講,亦是一件大事。軍眷村第一代的榮眷榮民,即將從住過將近一甲子的軍眷村老舊眷舍,搬到新建之勵志新城大樓,心中之興奮及激動之情溢於言表。如何面對此一巨大改變,老人家心理的調適是刻不容緩要解決的難題。而成立一個組織健全,功能完善的管理委員會,則是解決此一問題,及接下來接踵而來一大堆新問題的唯一途徑。大樓硬體重要,管委會的軟體更重要。期盼勵志新城管委會能迅速成立,慢慢進入軌道,讓軍眷村第一代榮民榮眷能在新穎舒適的環境下安享晚年。


 


 


「橫看成嶺,側成峰」 , 用空拍記錄雞冠山地貌

  「橫看成嶺,側成峰」,四位登山豪傑 ( 郭元卿、劉峻傑、洪啟祥、林于喬 ) 協力攀上雞冠山頂 , 用空拍記錄山景地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