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4日 星期三

岡山down機-光復新村




岡山down機-光復新村 


                                                                                 劉天賦



  近日得到岡山高中學弟,也是網路拍賣收藏家的蔡懿榮所提供的一張照片,是在戰後初期的岡山區署前庭,也就是日治時期的岡山郡役所,現在的岡山秀傳醫院,所拍的紀念照。照片中,當時的蔣江直鎮長與一群軍人幹部立於岡山區署前,上面橫布條寫著「歡送陸空軍克難大隊(?)」。令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後面蓋了「國防部政治部中國電影製片廠攝」的戳印,為何台北北投的中國電影製片廠會到岡山來拍這張照片?他們若住在岡山,是在那裡?發生過什麼事?後來才知道,他們當時就住在舊省道大郵局南方的光復新村!



中國電影製片廠岡山時期1949-1951


  台灣公營的電影製片廠中以中國電影製片廠的歷史最悠久,也是公營電影製片廠成立最早的一家。1933年創建,35年更名為武漢電影製片廠,37年正名為中國電影製片廠,隸屬於國防部,主要任務為攝製一般軍教、紀錄、新聞影片,大陸時期曾拍攝《熱血忠魂》、《八百壯士》、《血濺櫻花》等劇情片。1948年尾抵台灣基隆,49年一月遷岡山,51年秋廠址遷至臺北北投原日軍賽馬場,即現在的復興崗。曾與其他公司合拍《惡夢初醒》、《故鄉劫》等片。65年梅長齡擔任廠長,邀請李翰祥執導拍攝《揚子江風雲》、《緹縈》等片,為中製廠巔峰時期。76年拍攝《寒流》電視劇集,收視甚佳,締造該廠另一高峰。中製廠其它較有名的電影有1957《養女湖》,1975《女兵日記》,以及捧紅許不了的1979《成功嶺上》。


  1949年初中製廠第一批人員從基隆遷至岡山時,是由中製廠人員協調高雄要塞司令部,借用原在岡山駐防的日本憲兵隊營房,也就是現在的光復新村。移駐岡山時,正值農曆春節,房舍只能讓員工眷屬勉強擠住,無法利用機器工作。由於此批人員是臨時奉命到台,離開南京時只帶少許現金,到岡山一個月後就缺錢斷糧,幾經奔走,才得到南台灣軍區准由高雄農會倉庫先墊借一個月軍糧。當時的人員眷屬抵台後舉目無親,患難與共,由於資源極少還必須一起吃大鍋飯。


  1949年五月初,第二批人員一百多人自上海搭輪船抵台。這批抵台的名人有詩人鄧禹平,演員王珏、井淼。由於人數更多,中製廠再向南部地方與軍區商借橋頭國小、五里林國小部份教室,還有岡山農校及原岡山憲兵營區廣場,並向高雄駐軍借數十頂帳篷,搭在營區草坪。帳篷每逢大雨即浸入水中,仍然分不到房子的員工還得露天住在走廊,生活相當克難。由於逃難的混亂,中製廠的員工完全沒辦法領到薪水,大家只好在岡山沿街擺設地攤,出賣衣物渡日,直到九月才解決工作人員的糧餉問題。但在沒薪沒糧的期間,員工仍依指派拍攝新聞紀錄片,還協助電影《阿里山風雲》的拍攝。這種生活維持了兩年,直到1951年九月遷到北投才結束。


   劉國明 先生則還記得,日治時期他曾被動員到舊火車站前廣場看宣傳電影,這是日本利用電影來教育民眾的方法。戰後國民黨政府也有相同的宣傳手法,所以他也曾被動員至光復新村廣場觀看政府拍攝的影片,應該就是中製廠所安排的,現在那片牆已被新建物掩蓋。


 


1950岡山大演習墜機事件


  在《岡山鎮誌》中,雖全無中製廠在岡山時期的記載,但其實有兩段相關的記錄。一項是在1950年的「大事紀」寫著:「 三月十八日 全國性防空大演習假本鎮舉行,蔣總統親蒞指導。」另一項則是在「殉難烈士行狀」中,兩位人士都是因為負責 三月十八日 演習的空中拍攝任務而墜機身亡。


話說蔣介石於1950年 三月一日 「在全國各方呼籲敦促下復行視事」,同月十八日就到岡山參觀大演習。依照林贊庭的記載,國軍在岡山舉行陸空聯合演習時,中製廠的唐克明擔任空中攝影,搭乘由謝峻松所駕駛的AT-6型雙座教練機,在空中拍傘兵跳出機門的鏡頭,遇到亂流而失事,二人殉職。岡山民眾感念飛機駛向無人空地墜毀,發起捐獻,並於公園立碑紀念。墜機的地點就在舊火車站後方,就在平和東路與岡燕路巷子的交叉口附近。為了這個演習,整個岡山的學校機關都停班停課支援或參觀,所以當時就讀國中的 韓永 老師與我父親劉國明都親眼目睹。


 


光復新村簡史


光復新村的現任村長 姜俊有 先生,遼寧人,就讀小學時正逢滿洲國在日本的支持下獨立建國,他自一年級開始就必須學最重要的外語,也就是日語。高二時日本投降,黃埔陸軍官校在東北考區招收一百名新生(與台灣、新疆、韓國等地招收名額相同),他就在1946年到四川成都陸軍官校受訓,於49年成為黃埔22期的畢業生。同年隨部隊來台在高雄登陸。


他到了高雄鳳山,就一直住在部隊,曾經駐守浙江外海的大陳島,後來撤來台,在軍中服役廿餘年後退役。到了1961年,他與岡山 後紅的余 女士結婚,先住在陸官前的黃埔新村,1962年搬到光復新村,是村中最後搬到此定居的。


姜村長說,光復新村在日治時期是憲兵隊部,原本北邊還有很廣大的軍用車輛停車場,範圍北到民有路中間。進入光復新村右側的整排建築就是辦公室,中間是正門入口,左邊迴廊三格,右邊迴廊五格,右邊較長聽說是因為部份空間是拘留室,用來拘留違反台灣總督「違警令」的人,現在這間辦公室被隔成兩間供人居住。村長屋前的小土堆是個很大的防空洞,村長住的木造黑色房屋是日本憲兵的練武室。以前這裡還有馬廄,電影放映牆,不過已經被新搭的房舍遮蓋。


順帶一提,日治時期岡山日本平民的主要生活空間就在舊火車站至光復村之間。舊火車站附近有公會堂、街役場、地政事務所等公家機關,專供日人子弟上學的小學校就在現在的文賢市場,小學校對面現在舊省道大郵局至岡燕路之間,就是一大排日人專用的市場,警察及公家宿舍則遍佈在中街至柳橋東路的舊省道西邊,空軍及軍眷則住在更南的勵志村樂群村。


  姜村長說,民國時期的光復新村由高雄要塞司令部管理,中國電影製片廠員工於1951年秋天搬走,高雄要塞司令部解散後,在1954年左右改由陸軍二軍團管理,有一個營在此駐守。後來橋頭鄉新莊的運輸群派一連駐在此,但在某次部隊檢查後,發現此處各戶獨立且士兵居住分散,空間不適合駐守而將部隊調回歸建。然後就將原是營房的地方改為軍團一級主管的眷舍,村長即在1962來搬到此處,現在村內計有12戶均為校級軍官。


  光復新村在明年就會像岡山的各個眷村一樣,,住戶遷入勵志新城,原村拆除走入歷史。二次戰後來到岡山的移民,就像鄭成功的屯田部隊,清朝以後的漢族移民,日治時期的日本人,和近幾年嫁來岡山的外籍配偶一樣,他們都會成為岡山,這個一直都無私包容眾多族群居住的地方,歷史的一部份。


 


p.s.兒時曾有很要好的同學王重山住在此村,他曾帶我到他好大的家,也就是憲兵隊部玩,我們還曾到阿公店溪火車會經過的鐵軌下游泳,這篇文章是為他寫的。


 


參考書目


黃仁《電影與政治宣傳》台北市:萬象,1994


黃建業總編《跨世紀台灣電影實錄》台北市:文建會,2005


林贊庭編著《台灣電影攝影技術發展概述(19451970)》臺北市:文建會,200392〕。


何宋錦總撰《岡山鎮志》高雄縣:岡山鎮公所,200089


 


2 則留言:

  1. 您好; 此篇文章是訪問我爸爸.姜俊有.請問是否可以將此文寄給我.因為無法列印.謝謝您
    [版主回覆10/14/2010 00:39:54]小玲:
      ok,  你的E-mail呢 ?
                                     岡大會

    回覆刪除
  2. 當時的新聞
    https://plus.google.com/photos/114456741671868994545/albums/5244999543441957185/5566802069548217794?pid=5512878023003035826&oid=114456741671868994545

    回覆刪除

台南成功大學(原台南工學院)學生李武昌叛亂案之探討

  彌羅港文史協會創會理事長 張哲男 1960 年代(高中時期)每次從資訊中看到「 228 事件」或「白色恐怖事件」提問長輩時,立即告誡「 囡 仔人有耳無喙」,只能聽不能說。當時總覺得既然有人違法,判刑,就應該讓全民警惕,以免重蹈覆轍。基於好奇新的驅使,在心中一直懷著探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