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賦
各位朋友,你是否曾經看見過路旁插著傳統的「軍令旗」?這些旗子是誰去插的?有什麼功能?其實這是台灣中南部傳統民間信仰裡,扮演很重要的功能的「五營旗」。他們圍繞在庄頭的東西南北四個角落,就好像日本漫畫常提及的「結界」一樣,負責保衞範圍內的庄頭和社區,不受「歹迷啊」的入侵。
民間信仰的「五營」
台灣中南部傳統的道教與民間信仰廟宇,幾乎都包含有「五營」的信仰儀式。他們是負責保護庄頭的重要護法神。在平時,各庄頭廟派出無形的兵馬,分成包含東營、西營、南營、北營、和中營的五營,負責各庄頭的東西南北角落。
岡山各個庄頭都有自己的庄頭廟,像前峰的龍峰宮,岡山街的壽天宮。他們是各個庄頭的信仰中心,作為信仰中心,當然也要在心靈層次,讓民眾安心。所以,用無形的「五營」兵馬保衛庄頭,就成為各庄頭廟的責任。
劉厝里與寶公宮
岡山劉厝為劉姓血親聚集而成的聚落,祖先由台南遷居岡山。曾聽劉厝的人說,大岡山地區的湖內區有「劉家里」,該里的輩份比岡山劉厝還高,也就是劉厝里先祖自台南府城南下後,有一批待在湖內里劉家里,後來又有一批走得更南,到岡山劉厝里,而東港區也有劉姓聚落劉厝庄,據說就是走得更南的劉姓移民。
據說岡山劉厝來台的開基祖是鄭成功的武將劉國軒,其後裔劉國瑞之第四子劉登科奉派進駐現在岡山劉厝的「公館」,負責管理百甲土地,兼收地租、田賦,也因此落腳居住下來。劉登科育有四子,分別為大房「廷聘」、二房「廷模」、三房「廷佐」、四房「廷佑」,歷經數代子孫相傳,至今劉厝劉氏宗族仍保留分四房血脈親戚關係。
我們直到清朝末期整理完成的《鳳山縣采訪冊》才看到劉厝地名的出現,而當時所記錄的名稱是「劉稿工」。依日治初期的記錄,劉厝並未獨立,而是「街尾崙庄」南邊的一個聚落。
劉厝這個聚落到清國統治後期才成形,其庄頭廟則到國民黨政府時期才興建。 台灣庄頭廟宇的興建過程,大多是先由聚落頭人輪流供奉,待聚落發展穩定,才聚資興建廟宇。劉厝里尚未建廟時期,「媽祖」、「聖帝君祖」等眾神,每年跟隨爐主而居。日治後期皇民化時代的「寺廟整理運動」,台灣漢人傳統信仰受到壓迫,當時的爐主都將神像藏於水缸中,只能暗中舉行祭拜儀式。要直到戰後的1957年,專屬於神明的劉厝里寶公宮才興建完成,並於2000年重建完成現在模樣。
「寶公宮」的主神是媽祖,廟址位於高雄市岡山區劉厝里聚落中央。劉厝里位置在岡山區的南邊,隔著大遼排水系統與橋頭區東林里為鄰,省道經過東邊,距一號國道岡山交流道約五分鐘車程,至高雄捷運R24站也是差不多五分鐘。
寶公宮的五營
關於寶公宮五營的相關資料,筆者主要是採訪里長劉松森,以及年青的廟公。
(一)內五營
內五營一般是主祀神明的護衛,負責廟本部的無形安全防衛。防禦劉厝里寶公宮內五營的象徵物,放在神像右側,有五營旗、五營頭(首)等構件。
(二)外五營
寶公宮的外五營是以竹竿為座,上面再插細竹為旗桿,再套上中東西南北營的令旗。
1. 中營黃旗:中營設於廟前電線桿旁,黃色令旗。
2. 東營青旗:東營設於國軒路劉厝聚落最東邊的工廠東邊的地方。
3. 西營白旗:西營位於劉厝路78巷的巷口。
4. 南營紅旗:南營位於登科街120巷底,緊鄰大遼排水溝,是劉厝聚落的南端。
5. 北營黑旗:北營位於國軒路劉厝聚落路段中段,國軒路是近年才開闢好的道路,有部份劉厝聚落被拆,成為劉厝的北緣。
(三)儀式
「放兵」在農曆5月初5日,收營儀式於農曆的6月24日,即關帝爺生日舉行,也為了避開農曆七月的鬼月,讓「好兄弟」好活動,並辦理犒賞會。
「放燈」在農曆8月16日,即七月鬼月結束,同時賞兵和放兵,辦理犒賞。
「安營」一年二次,分別是農曆3月23日媽祖生,以及5月初5日。
劉厝里地勢低窪,往年每遇豪雨,里內即成一片水鄉澤國,現里內建置有大遼排水系統,抽水站,縣市合併後市政府在此興建二個滯洪池,在今年的大豪雨期間發生功能,成功防止淹水。
參考資料:
林美容(1997),《高雄縣民間信仰》。高雄縣鳳山市:高縣府。
黃文博(2006),《南瀛五營誌:溪南篇》。台南縣:南縣府。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劉國軒(2012年6月8日點閱)
劉柯薇,〈地方認同的文化認知模式─台灣岡山劉厝里與眷村居民在地「生活經驗」之分析〉,慈濟大學人類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盧德嘉(1993),《鳳山縣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