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台灣在地文化的特色


高雄彌羅港文史協會創會理事長
                           高雄岡山社區大學榮譽校長
                                                   張哲男

一.前言:

從四十年代開始,台灣人對自身文化的瞭解,就是我們的「歷史悠久」與「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等等。但是對於文化的內涵,則從來沒有任何具體的陳述,也沒有實際較為完整的事物可呈現出來,所以我們的文化概念還一直保留在傳統的大中原文化框架。真正的台灣在地文化,卻一無所知,這是台灣教育政策錯誤的結果。 

二.文化工作者的崛起:

  近幾年來(2000年開始)政府開始重視文化建設,全國各地紛紛成立文史協會或文史工作室,其目的就是要由當地人挖掘當地的文化資產,雖然挖掘的過程很辛苦,但也就在大家的努力之下,才漸漸發現屬於我們自己的在地文化,其實我們的文化一直在我們居住的地方,也在我們生活的周圍,就以彌羅港文史協會為例,成立不到兩年即完成「彌陀文化資產」、「高縣文獻彌陀篇」、「皮猴戲弄虱故鄉」等三本地方文化書籍,在撰寫的過程中,將在地的文化資產逐一搜尋,並詳加考察、研究、記錄與整理,終於完成編著、留存後代子孫作為永久的參考。


                   三.台灣文化與歐美文化的差異:

                       在歐美社會的公共場所,父女、母子、男女、甚至於朋友之間言談中,經常
                     可 以聽到  「我愛你」(I Love you),說的很直接也很自然;而聽的一方感到
                     很溫馨也很愉快,是一    種內心真情的表達,非常的直接而坦然;相對的,在
                    台灣的公共場合,如果有人當面對你說「我愛你」,你可能會覺得很肉麻也會
                    很害羞,甚至於懷疑對方腦筋是否「秀逗」  了,這就是歐美文化與台灣文化的
                    差異,其實「愛」的本身都是一樣的神聖,也相同的  都能使人得到快樂。

台灣人對愛的表達保守而含蓄,從一首台語歌曲望春風的歌詞中可窺見一二:

獨夜無伴守燈下,清風對面吹,

十七八歲未出嫁,遇到少年家,

果然標緻面肉白,誰家人子弟,

想欲問依驚歹勢,心內彈琵琶;

想欲郎君做尪婿,意愛在心內。

等待何時君來採,青春花當開。

聽見外面有人來,開門加看覓。

月娘笑阮憨大獃,呼風騙不知。

 雖然有意愛、卻不敢表達出來,只能小鹿亂撞。這就是台灣與歐美文化的差異。 

四.台灣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差異:

    中國號稱有五千年文化,自古以來不斷改朝換代,每次政權轉換,幾乎都是血流成河,    即使到了二十世紀,國民黨與共產黨為了爭奪領導權相互殘殺了自己的同胞幾千萬人,  其主要根源在於,君不見耳熟能詳的一首歌「滿江紅」,其中….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這反應出心中的仇恨。最近的五十年代,中國發動文化大革命,不僅殺害了數百萬人更將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有形的.無形的都催毀殆盡。造成人與人的疏離,所以中國人常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台灣的文化,由於早期欠缺記錄,所知不多,自西元1624年被荷蘭人佔據,西方人留下一些記事,至1661鄭成功入台,趕走荷蘭人作為反清復明基地,惟僅短短22年,至1683年清國消滅鄭成功,雖然劃歸為領土,卻未用心開發,清國認為台灣是花不香.鳥不語的蠻荒之地,因此才會在1895年與日戰爭,敗戰割讓台灣由日本統治50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蔣介石國共內戰,敗逃台灣至今已超過六十年。從荷蘭入侵至今已近400年,台灣一直在外族統治,養成台灣人逆來順受的文化。從一首台灣早期很有名的歌曲「雨夜花」可看出台灣人的無奈!


雨夜花,雨夜花,受風雨吹落地,

無人看見.暝日怨嗟,花謝落土不再回。

花落土,花落土,有啥人倘看顧,

無情風雨,誤阮前途,花蕊凋落欲如何;

雨無情,雨無情,無想阮的前程,

並無看護,軟弱心性,乎我前途失光明;

雨水滴,雨水滴,引阮入受難池,

怎樣乎阮,離葉離枝,永遠無人通看見

     。台灣人常說遠親不如近鄰”“佇厝好厝邊.作田好田邊是一種敦親睦鄰的文化。

 

五.台灣文化與平埔族的關係

  台灣有句諺語說:台灣人「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意謂台灣先民早期從中國移民來台,大多是男性,為了綿延後代,只好與台灣在地的平埔族女性結婚.生活。台灣的原住民與平埔族都是母系社會,因此台灣人常說「天頂天公.地面母舅公」,此外,台灣的婚宴主桌,除了新郎.新娘,男女雙方主婚人之外,母舅必定坐主桌,由此可見,所謂台灣漢人其實都有平埔族血統,除了1949年國共內戰後移民者之外。

  199646高雄醫學院陳順勝醫師,在台北醫學院舉辦「原住民健康問題之現況與未來展望」中,發表回顧性論文,將一篇HLA原著論文中,數據重新計算(Lee et al 1990)得到20-60%,台灣人有原住民基因的結論(陳順勝1996.82007811林媽利醫師於自由時報以「非原住民台灣人的基因結構」一文,根據他對100個台灣漢人基因分析.研究HLA…,最後提到「根據三個系統的分析85%的台灣人是帶著台灣原住民的血緣」。以上兩位醫師的研究報告可供參考。

六.從台灣俚語看台灣文化

台灣先民非常認命,但也非常重視家庭,所以說播著歹田望後冬,娶著歹某一世人,這意味著只要結婚後,就必須同甘共苦,不輕言離婚的保守文化。鼓勵子孫,自力更生不可依靠他人,就說「家己栽一欉,卡免看別人」。

此外依照春夏秋冬四季俚語,告示子孫氣候變化。

春季:

未知五日節粽,破裘不通放,意謂未過端午節,氣候乃有可能驟變,氣溫下降冬衣暫且保留。

夏季:

潤雙五,蕃薯卡貴芋。意謂該年農曆潤五月,雨水會很多,蕃薯收成必將減少,售價會比芋頭貴。

秋季:

九月颱,無人知,意謂農曆九月雨季己過,颱風來臨會很突然而無徵兆。

冬季:

十二月南風,較聖三界公;意謂農曆十二月,吹起南風必將下雨比三界公還靈驗。

鄉土俚語:




人腳  狗鼻  和尚頭

天無照甲子     人無照情理

氣哪通,人春風。血哪通,人健康。

飯後走百步,長命九十五。

七.台灣在地文化的特色與精神

  台灣的面積雖然不大,卻有多種不同的族群,就以在地的原住民.客家及所謂的漢人(其實大部份是平埔群後代)來說,其文化特色各有差異。

諸如:

原住民文化:就以排灣族來說:排灣族三寶(琉璃珠.青銅刀.陶壼)就是特色,其中琉璃珠不同的圖案代表著不同的含意,陶壼上的眼鏡蛇圖騰就有著一段感人的傳說故事,其內涵非常的精彩。

客家文化: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擂茶及客家民謠、山歌…等,只要聽到山歌對唱的歌聲,就立刻知道己經到了客家莊。

漢人部落文化:各地區因人們長期聚居生活,因而形成各種在地的文化特色與精神,就以本人出生地彌陀鄉來說,皮影戲、斗笠、草蓆編織就是在地的文化特色。

台灣戲曲文化之美:

台灣的皮影戲中心在高雄,而高雄的皮影戲重鎮就在彌陀區,及至目前為止彌陀區尚有復興閣永興樂兩個團在演出,而且經常受邀出國表演。他除了保存著傳統的唱腔及後台音樂之外,同時戲偶的造型、色彩,充滿著繪畫藝術之美,最重要的是每個角色出場的口白,都有它的代表性,生、旦、淨、末、丑都各不相同。

如:生的口白:

「離開家鄉日日深,可比孤雁宿山林,雖然此地風景好,思念故鄉一片親」

旦的口白:

「春日麗秀萬物起,爭開鬧熱此聲時,鶯聲鳥語窗前啼,正是太平樂豐年」

淨的口白:

「我願逆旨逆朝堂,逆我軍令全家亡,暝日思想金鸞殿,霸佔江山做帝王」

末的口白:

「春夏秋冬四季天,風花雪月景相連,燕飛南北知寒暑,人越東西名利牽」

丑角口白:

「看見白紙白波波,手拿毛筆賴賴搞,讀冊雖然真甘苦,學成做官好迫迌」

大夫口白:

「懸壼濟世無貴賤,仁心仁術效先賢,起死回生半由天,藥到病除益壽年」

道的口白:

「卅六天空天外天,九霄雲外有真仙,真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

那就是台灣戲曲口白七字仔文詞之美。

台灣語言文化之美:

台語的文化內涵,就以聚餐為話題,台灣話與北京話的差別。用北京話來說,參加「喜宴」,通俗的說是「吃大餐」;而台灣話則說「呷妻操」,台灣早期農業社會型態,平日三餐只求溫飽,非常節儉,等到婚、喪、喜、慶,或親友來訪,為了表示敬意、尊重,就由「牽手」(也就是妻子)到「灶腳」(廚房)操勞、忙碌,才得有一桌豐盛的菜肴招待,所以「呷妻操」也表示對「牽手」辛勞結果的尊重、疼惜。從早期台灣農村的一幅門聯:「那無歆禡噓罘齝金缺钁呌」「*有唚禡哼啶掟伨捅鎈」(1:金缺:左金右缺合為一字。註2*字門中有共,因找不到本字以此字代替。)可證明這一句「呷妻操」的典故,與台語的本土文化特性。

此外舉平時最常表達對人感激的話,北京話說「謝謝」而台灣話即說「多謝」「感謝」「勞力」,一般做事用心盡力,北京話說:「努力」,台灣話則說「骨力」,不僅出力,連骨頭力量都用上了。把父母親稱呼為「序大人」,意思即按照倫理、大小順序才叫「序大人」。要你做事小心就說「卡斟酌」意思做事時像斟酒、斟水一樣,不可粗心大意,免得過滿或不足;對方徵詢您的意見時,回答「襯采啦」,表示請你裁決就好,多麼謙卑、禮讓。上、下、前、後北京話四個都是面,上面、下面、前面、後面,台灣話就有四個不同的說法,頂頭、下底、頭前、後壁。所以從台灣話中就可感覺到台灣先民、語言文化的優雅

台灣歌謠文化之美:

台灣的歌謠是幾百年來,先民的文化、歷史及民情風俗、習慣……等經歷累積,所孕育出來的結晶,充滿著感情與生命力,每一首歌謠都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與生活故事。從歌詞中可尋找出不同時代的民情。

茲將個人所摘錄較具代表性的歌謠,簡述如下:

(一)    農村曲            

作詞:陳達儒 作曲:蘇桐

透早著出門 天色漸漸光
受苦無人問 行到田中央
行到田中央 為著顧三丈
顧三丈 不驚田水冷霜霜
炎天赤日頭 悽慘日中逗
有時踏水車 有時著搔草
希望好日後 每日巡田頭
巡田頭 不驚嘴乾汗那流
日頭那落山 工作才有散
有時歸身汗 忍著寒甲熱
希望好年冬 稻仔快快大
快快大 阮的生活著快活

註:陳達儒先生將台灣農村從晨曦初乍、日正當中,到日落餘暉的黃昏,一日工作、生活的過程串連譜成一首歌,那是多麼生活化而寫實的歌曲,這就是早期純樸的台灣。

(二)望你早歸            

作詞:那卡諾 作曲:楊三郎 

每日思念你一人 未能得相見
親像鴛鴦水鴨不時相隨 無疑會來拆分離
牛郎織女伊兩人 年年有相會
怎樣你若一去全然無回 放棄阮孤單一個
若是黃昏月亮欲出來的時 加添阮心內悲哀
你要和阮離開那一日 也是月要出來的時
阮只好來拜託月亮 替阮講乎伊知
講阮暝日悲傷流目屎 希望你早一日回來

註:那卡諾本名黃仲鑫,將日治時期台灣青年,被日本政府徵召到南洋當軍伕,家中妻小苦等祈盼,那種無奈,用歌詞描述得淋漓盡致。

(三)補破網

作詞:李臨秋 作曲:王雲峰

見著網目眶紅 破甲這大孔
想要補無半項 誰人知阮苦痛
今日若將這來放
是永遠無希望
為著前途穿活板
找傢司補破網

手拿網頭就重 悽慘阮一人
意中人走叼藏 針線來鬥幫忙
姑不二終罔震動
拿長針接西東
天河用線作橋板
全精神補破網

魚入網好年冬 歌詩滿漁港
阻風雨駛孤帆 阮勞力無了工
雨過天晴魚滿港
最快樂咱雙人
今日團圓心花香
從今免補破網
註:作詞者李臨秋將台灣在1948年期間,台灣經濟衰退、糧食不足、社會混亂及被外來統治者壓迫的無奈,借用漁民補破網的情景,喚起全民要存有希望(網與希望的望同音),從看到破網的痛苦、無助,到魚群入網,雨過天晴魚滿船的快樂與希望

(四)阮若打開心內門窗

:王昶雄  :呂泉生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  就會看見五彩的春光
雖然春天無久長  總會暫時消阮滿腹辛酸
春光春光今何在  望你永遠在阮心內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  就會看見五彩的春光

阮若打開心內的窗  就會看見心愛彼個人
雖然人去樓也空  總會暫時乎阮心頭輕鬆
所愛的人今何在  望你永遠在阮心內
阮若打開心內的窗  就會看見心愛彼個人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  就會看見故鄉的田園
雖然路途千里遠  總會暫時乎阮思念想欲返
故鄉故鄉今何在  望你永遠在阮心內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  就會看見故鄉的田園

阮若打開心內的窗  就會看見青春的美夢
雖然花無百日紅  總會暫時消阮滿腹怨嘆
青春美夢今何在  望你永遠在阮心內
阮若打開心內的窗  就會看見青春的美夢

註:台灣歌謠並非全是悲情、苦痛,作詞者王昶雄就是用歌曲鼓勵大家打開心內的門與窗,就會見到希望與美夢,這就是戰後全民心聲的展現。

八結論:

總之,文化創意的價值不僅在於經濟更在於延續。早期的政府非常注重經濟的發展,雖然發展經濟對社會有所助益;但卻往往忽略了對文化的傳承,也因此造就了許多「有錢的窮人」。人民的物質生活不虞匱乏,但心靈深處很空虛,時常感到生活乏味,在惡性循環之下,漸漸地讓後代子孫的倫理觀念變的淡薄,各個地方文化逐漸流失,殊為可惜。猶太人自西元前65年,羅馬人入侵後,就失去了國家,二千多年來,歷經多少滄桑,並付出多少的心血,直到西元1968年,終於在地中海旁的土地,重新建立了以色列國。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猶太人雖然失去了國家,卻保存了猶太人的母語、宗教與風俗文化,因此才能重新建國。那種慘痛的代價,是用多少血、淚換來的,文化與語言的重要,值得當前台灣人深思。其實一個國家的盛哀除了經濟力以外,文化的鞏固與保存是非常重要的,在此呼籲,政府與民眾要重視各地方的文化保存,更要將文化提昇為文化產業,產業創造出產業文化,讓台灣各地的優美文化能永續留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橫看成嶺,側成峰」 , 用空拍記錄雞冠山地貌

  「橫看成嶺,側成峰」,四位登山豪傑 ( 郭元卿、劉峻傑、洪啟祥、林于喬 ) 協力攀上雞冠山頂 , 用空拍記錄山景地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