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8日 星期三

岡山媽祖廟-壽天宮


 
                        張哲男

前言

台灣民間姓奉的神明非常廣泛,道教為主,佛教、儒教參雜其中,而沿海地區以信祀媽祖居多。媽祖俗稱「媽祖婆」,有人稱「天后」,普遍通稱「天上聖母」。

台灣信祀的媽祖有「湄洲媽」「溫陵媽」「銀同媽」各別為「湄洲媽祖」「泉州媽祖」「同安媽祖」之分靈。惟都是同一尊神明。媽祖神像又有「紅面媽祖」「烏面媽祖」「金面媽祖」三種不同臉色的媽祖。據傳因得道不同而有不同顯像。紅面媽祖是原始面相,烏面媽祖是海上救難面相,金面媽祖則為得道後之面相。

媽祖係宋太宗建隆元年(西元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於中國福建興化府甫田縣湄州島誕生。其祖先原籍河南,代代為官,父親林愿,當時為閩國都巡檢(九品文職官)。媽祖出生至滿月止,都不曾哭啼,故命名為「默娘」,默娘自幼聰穎,悟性甚高,七歲即能靜心養性,八歲入私塾,讀書即能深知文義,十歲開始焚香、禮佛、誦經,十三歲那年,有位道士名〝玄通〞,常至林家化緣,因感於默娘之慈悲、喜捨心,因此便傳授默娘「玄微祕法」,鼓勵默娘,渡人正果。宋太宗雍熙四年(西元987年),農曆九月九日,默娘無疾而終,昇化,享年二十八歲。

 

壽天宮的沿革略記

西元一七一二年三月(清康熙五十一年),岡山「媽祖」的信眾前往台南天后宮分靈,雕刻媽祖金身回鎮安奉。這就是岡山媽祖廟的緣起。

西元一七七六年五月(清乾隆四十一年),於岡山鎮維仁路與平和路交叉口,啟建岡山媽祖廟。

西元一九三一年夏季(民國二十年),岡山大雨,阿公店溪潰堤全區淹水,媽祖廟受損,當時街長楊縛災後,曾經修復擴建。

西元一九三七年(民國二十六年)日治時期,平和路與維仁路日益繁榮,當時的政府為打通平和路,將一百六十一年歷史的媽祖廟拆除,殊為可惜。岡山鎮民的信仰中心,頓時失所。

西元一九四九年(民國三十八年),岡山仕紳楊縛、吳瑞泰、王查某、戴良慶、莊南等人,糾資重建「壽天宮」於岡山神社原址,即今壽天里公園路四十號。

西元一九七八年八月(民國六十七年),經壽天宮管理委員會決議整修完成。

西元二零零二年一月三十一日(民國九十一年)玉皇殿重建完成。

西元二零零八年五月二十一日(民國九十七年)觀音殿重修完成。

自此壽天宮完成全廟建築,總面積三千坪,建築設計、造型採台北龍山寺特色參考,惟幅地較龍山寺寬廣。

 

壽天宮現存的古文物

 

一、               築岸序石碑

岡山市街為阿公店溪的中下游,早年夏季每遇豪大雨,阿公店溪就會暴漲,岡山、燕巢交界的程香、觀音橋附近,每遇潰堤,街道必淹大水,鎮民生命財產遭受損失,苦不堪言,經地方人士捐銀在當時的北街後(今日之河華路)築岸,得以改善。西元一七七六年(清乾隆四十一年)完工後,立石碑刻文,留存在同年後完工的媽祖廟。築岸序石碑能隨媽祖廟遷建而未被破壞或遺失,實屬幸運。茲將築岸序原文摘錄如下:

 

築岸序

竊惟自古氾濫之災,未有不為人所深患者也。我阿公店溪數年來,因程鄉庄埤舉崩陷,橫流無度,汨沒難分,每至秋霖之際,田園變為水道,行路反成溝壑,不惟行路艱難於跋涉。抑且市店被其傾圮,行旅商賈患莫曾為街中請眾誠恐流而日甚,爰是公議。捐銀命予等董事,就北街後築立大岸。以杜水患之災,予亦念治水其事不揣,力微才拙,而免強以粗赴焉,今事功既竣,謹將所有捐銀者,計開于後,但願自今以往凡我同人,毋圖一己之利而貽埤岸之崩,庶乎氾濫無憂,而往來順利恩澤之普被也。

敬立其序,以相勸告

乾隆肆拾壹年歲丙申伍月

日築岸董事人    洪偶觀

                                                王圖觀    謹立

                                                楊櫺觀

                                                廖越觀   

 

二、               阿公店公斗

早期台灣社會沒有一套完整統一的度量衡,每遇商民交易,時有糾紛,為解決公平交易問題,地方耆老就在眾人聚會的處所(廟宇)設置公斗、公秤、公坨……等。供居民使用,由於歷代久遠,大部分公斗都已遺失。惟壽天宮保存一七九九年(清嘉慶四年)的公斗,仍能完整的留存,值得後人珍惜。

 

三、               鎮守大門口的一對狛犬

參訪壽天宮的遊客,很少人特別注意到大門口這一對雄糾糾氣昂昂的石雕,與眾不同。台灣的大建築殿堂或廟宇門前總喜歡安置石獅坐鎮,一來顯示氣派,更有鎮煞的意思。石者實也,獅者思也。石獅又有公母之分,眼朝前方。而壽天宮的這一對是日治時期,岡山神社所遺留下來的「狛犬」相互對望,一尊為開口,另一尊為閉口。開口者為攻擊的準備,閉口者為靜靜的守護著。據傳說狛犬為狗與獅子混合之圖騰。原為印度佛教典籍中的動物。唐僧將佛教傳入中國,再傳向高麗(韓國),日本卻從高麗(韓國)引進佛教,也帶入狛犬,故又稱「高麗犬」在一對狛犬中,一隻張嘴代表「阿」,另一隻閉嘴代表「吽」。「阿」「吽」都是梵音。兩字合起來代表「宇宙萬物的一切」。

 

四、天照大神轎

台灣廟宇神明出巡所乘的交通工具,稱之為「神轎」,轎身製作、雕刻以閩南古法居多,惟岡山壽天宮的神轎,卻是日治時期岡山神社所遺留的「天照神轎」(大小各一頂),作工精巧、質地堅實,雕工非常精緻。正面造型有「唐破風」及「鳥居」。神轎之上方四個角落均有「蕨手」,轎身除了雕花、小鳥圖案,最頂端佇立著鳳凰象徵祥瑞、平安,其尊貴可見一般。

大神轎在慶典時,由信眾多人扛抬遶境。小神轎則由青少年扛抬,跟隨大神轎活動。一來可讓青少年有參與的空間,另有傳承的意義。

「天照神」

為日本皇族的祖先,據傳天照神的第二代大和武尊,以醇酒誘殺八岐大蛇後,從蛇腹中取出三大寶物:

八咫鏡:是一面銅鏡,曾經沐浴過天照神的靈光,現存放在伊勢神宮。

天叢雲劍:又名「草薙之劍」,是一把銅鑄的利劍,目前存放在熱田神宮。

八尺瓊勾玉:又名「八坂瓊曲玉」,它是一塊形似小辣椒的玉墜,現供俸於東京的皇宮。

以上三樣寶物,代表著日本天皇正統象徵的傳國信物,天照神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尊崇與重要可想而知。岡山壽天宮能擁有天照神轎就更值得珍藏。

「唐破風」

係日本傳統建築屋頂的形式用語,據說源自中國唐朝。將捲棚屋頂放置在建物或實體的入口處。其正面為中央突起,兩側凹陷似弓箭形,風格特殊。

「鳥居」

是日本神社的建築物之一,也當作是進門的玄關。主要用以區分神域與人類居住的界線,代表神域的入口處。其形狀為左右兩根支柱,上端兩支橫樑,形成井字形。橫樑上常有小鳥棲息,依照日本傳統習俗,棲息的小鳥不可干擾,更不可射殺,人鳥和平相處。

 

五、紙塑媽祖及宮娥金身

一般的佛像多以木雕、石雕或泥塑,然後加以金粉或油漆粉飾外貌。惟岡山壽天宮卻有紙漿雕塑的媽祖及宮娥的神像金身。分別存放在玉皇殿三樓及一樓聖母殿。正尊媽祖神像金身左右兩側,製作於一九四七年(民國三十六年),其間因外表斑駁,曾經粉飾過一次,目前仍維持金身鮮麗莊嚴。紙塑的金身在台灣不僅稀有,更可謂絕無僅有。

 

 

六、水手舍盛水石盆及石燈籠

日本神社進入鳥居後,參拜前必須先在水手舍洗手淨身,才能進入參拜。而水手舍盛水的容器以石盆居多,岡山神社遺留的水手舍石盆,目前存放在廟前圍牆邊,惟正面已被磨平,另刻上「民國三十八年一月,聖母會會員敬立」字樣。為還原歷史文物原貌,特此說明。

石燈籠

原為神社步道兩邊或階梯兩側作為庭園美觀設計的景物,由於古蹟文物未被重視,目前僅剩下基座,或一些石燈上半段零落留存,殊為可惜。

 

宗教與文化

西元二零壹二年九月,岡山壽天宮為創建三百週年慶,特舉辦祈安清醮及媽祖文化季,除了各項宗教活動外,並結合岡山地區公益社團阿公店扶輪社,進行「圍牆穿新衣岡山文化發展史」,彩繪文化活動,由阿公店扶輪社聘請岡山文史專業人士及地方耆老,規劃、整理岡山發整過程中,較具代表性的文化、產業為主題,再委由岡山地區學校學生,構思內容發揮創意,從最早期平埔族西拉雅拓荒史到最新的捷運岡山站,利用週末、週日時間彩繪,歷經四個多月,終於完成二十四幅創作(平埔族西拉雅拓荒史、竿蓁林阿公店、岡山老街、籃筐會、岡山牛墟、岡山車站、蔗埕、警悟堂、長老教會、皮影戲館、空軍基地、眷村文化、岡山水塔、潭底藺草、岡山三寶、螺絲王國、和平公園、阿公店水庫、捷運新站、高雄縣文化中心、岡山公學校、媽祖廟、岡山大專青年協會、岡山扶輪社)讓岡山的新生代能瞭解岡山的文史,開創未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紀念林茂生教授國際研討會暨第二屆台灣教師節賀卡設計比賽頒獎

  時間   : 2024 年 03 月 10 日 地點  :  成功大學力行校區台文系館 88154 教室 得獎名單  : https://pen.de-han.org/311/2024/titchiong/titchion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