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8日 星期三

協和、街尾崙、拕子-的遷移





                                                       劉天賦

前言

 岡山的發展在日治時期,可說是百倍速的。幾乎可以說,在1895年前後,岡山是兩個樣子,由一個前近代國家的,因為沒有基礎交通建設而形成的地區小型商業聚落,搖身一變而成為擁有各種交通方式,城鎮機能完備的地方中心。

 但是,日治時期的政府,也是很喜歡規劃的政府,在台灣各地進行了許多改造地貌的工程。日本政府在岡山,為了整治當時幾乎每年都會出現的岡山水患,將原本過了程香里進入岡山街區河道歪七扭八的阿公店溪,這個導致水患的元凶,自1931年起到日本統治結束,地方政府為她做了截彎取直的大工程,試圖解決阿公店溪的水患問題。[1]

 這種地形的改造,同時也出現在聚落的遷移,有三個聚落都在日治後期遷村,分別是協和、街尾崙、拕子,以下我們就來看這三個遷移聚落的歷史(圖一)。

從後協到協和1939 (見圖二、三)

 岡山地區有部份的地名,據說是在鄭成功來台時期留下的,位於現在岡山西邊的有「前鋒」、「後協」、「伙光」。《後協代天府人文廟史》表示,鄭成功屯田開墾的部隊,「前鋒部隊鎮營於現今的前鋒里,後衞部隊駐紮現今的後協里,伙房駐紮俗稱的伙公,糧食囤積於現今的白米里。」[2]

 1895年完稿的《鳳山縣采訪冊》記載:

 一在後協莊(仁壽),縣西北四十里,屋一間(內祀池王),嘉慶十四年張厚董建。廟租十石。[3]

 張厚於1809年主持興建奉祀池府王爺的「代天府」後,廟宇在1890年三月還有再整修一次。[4]1939年,為興建「海軍第六十一航空廠」,後協聚落的西邊被徵收,原地的居民被移到現今岡山的協和里,[5]日治時期的這個遷村經過整體規劃,並將各塊土地編號,按抽籤號次安置居民,成立「後協第二部落會」。[6]

 但在日治後期,由於相關的遷移和人民簿冊等重要資料均在戰爭中被炸毀,使得作業過程均無案可稽,幸有地方熱心人士協助重新土地作分配登錄、詳細調查造冊,結合當時120餘戶,提供統合建築組合大房屋做為集會場所。[7]

 協和里的土地在日治時期由於遷村倉促,並未解決土地所有權的問題,直到國民黨統治時期,政府亦無所做為,全賴協和里民眾自發走法院才解決。該里土地面積共有16972公頃,日治時期是以「後協農業實行組合」名義登記。戰後產權依照規定,由岡山鎮農會接管,使得這些因為政府興建六十一航空廠而被迫遷村的人失去了土地所有權。協和里民經數年涉訟,至1965年才法院判決勝訴確定,為該里祖先275人所共有之財產,居民並自行擬定「自辦市地重劃實施計劃」,經過相當多的波折,才在1982年辦妥市地重劃,首創台灣戰後第一件自辦市地重劃業務。[8]

 這個日治時期規劃的新社區,大致以南北向的九條街和東西向的三條街整齊的構成。南北向的街道,以參考孫文發明的「八德」做為街名,分別為「忠、明孝、博仁、友愛、守信、重義、人和、和平」;最中間的第五條則命名為「協和街」。東西向的最中間那條道路名為「明得街」,是為了紀念在辦理市地重劃過程中,出力最多的黃明得先生。[9]

從街尾崙到大遼1943 (見圖四、五、六)

 岡山街是岡山區的行政和商業中心,在1920年以前,名為「阿公店街」,自清領以來,就是台南府城到鳳山舊城間的重要商旅休息中繼站。阿公店街的街頭是在街的北邊,在街的南邊則有一個名為「街尾崙」的聚落。

 在《鳳山縣采訪冊》〈疆域〉篇記載:

 仁壽里,在縣治西北方,距城三十里,轄莊五十七。橋仔頭、白樹仔、倒松仔、畢宿莊、大寮莊、下後紅、頂後紅、下竹圍、臺上莊、程鄉莊、圍隨莊、厝仔莊、下莊仔、五里林、芋寮莊、檨仔腳、六班長、九甲圍、新莊社、仕隆莊、下鹹田,頂鹹田、下灣中港、頂灣中港、青埔莊、阿公店街尾崙、劉稿工、石螺潭、典寶莊、嘉棠阬、赤嵌莊、娟官莊、梓官莊、大舍甲、前鋒莊()仔寮、同安厝、後協莊、白米莊、三點山、舊港莊、知高寮、頂下鹽埕、彌陀港、頂漯底、下漯底、新厝仔、管甫山、港口崙、新港莊、大山仔、王爺廟、鹹埔莊、牛埔仔、中崙莊、火光厝[10]

 這個聚落顧名思義,就是在阿公店街街尾的一個高地,而我們若看岡山日治時期,阿公店溪尚未截彎取直前的地圖就可得知,現在岡山街區最不會淹水的地方,也就是忠孝里的「樂群村」,岡山空軍將官居住的高級住宅,日治時期興建的海軍軍官宿舍區,就是阿公店街街尾不會淹水的「街尾崙」。

 1943年,岡山因為已成為日本本土以外最重要的軍事目標,大量的軍事建設和軍隊進駐,為了解決居住等問題,興建了不少軍員宿舍及軍需建築,街尾崙位於岡山街區中心和六十一航空廠之間,又是岡山最不會淹水的地區,就這樣成了被遷移的聚落。

 街尾崙的代天府,和後協代天府一樣,主祀池府千歲,據說是在清嘉慶年間,由藍氏先輩從大湖的碧湖宮所迎來的,原址在現在的岡山三軍醫院,後來隨著遷村而移到現址,是藍氏和蔡氏的公廟。[11]在現在的大遼代天府前的廣場有一株榕樹,據在地耆老表示,此樹原本位於現在的健鷹南路和阿公店路二段路口上,是戰後有一年地主要整地,問他們要不要把這株在原本街尾崙聚落的樹移到新的街尾崙,耆老們就很高興的把樹移到廟前。

 白色恐怖時期蒙難的藍明谷是街尾崙出身的人,我們可以在藍博洲為他寫的傳記中,看到記錄遷村的段落:

 藍土生,從小沒爹沒娘的,好不容易長大成人後,因為做事勤奮又忠厚老實,而被岡山當地一戶蔡姓人家招贅,與蔡氏妹結為夫妻,住在小地名叫街尾崙的農村。

 婚後,藍土生即以做醬油維生,通過長期努力的工作與蔡氏的節儉持家;他後來也購置了十幾甲的農地,並且蓋了一棟外牆貼有漂亮磁磚的洋式樓房。

 太平洋戰爭時期,日本帝國為了闢建空軍基地,強制征收了藍土生八甲的農地;同時,他也不得不拆掉那棟新蓋的樓房,然後自己用牛車,把拆下來的建材,一車一車地拖到更草地的大寮里,另外再蓋一棟住房。[12]

 街尾崙遷村的地方,是在清領時期即有記載的「大寮莊」的東邊,要越過縱貫鐵路,新的街尾崙也在1898年曾遭遇「清庄」的「下莊仔」聚落,的南邊。戰後1946年要設里時,新的街尾崙聚落命名為「大遼」,並以之為命。[13]大遼聚落也是大致採方正格式,聚落中心以一條南北向的道路貫穿,東西向的道路共有七條,由南而北以「大遼一路」到「大遼七路」依序命名。

 由於搬到這個社區已久,還出現一個有趣的語言現象,許多不知社區歷史的居民,把「街尾崙」轉音為「雞母蛋」,還說這個地方以前的雞很會下蛋!

從 子到華崗里拕子社區 (見圖七、八)

 在岡山區東北方的華崗里,主要是由「大埔」和「拕子」兩個社區組成,而拕子社區是在1943年,因為原位於大莊里北邊的土地被政府利用為軍事用途,在很倉促的情形下遷移過來的。

 岡山東北區域的開發,應始於鄭氏王國期間。當時此地就有「鯽仔潭民社」的地名出現。[14]1683年,清國領有台灣,此為中國大陸政權正式統治台灣的第一年。在二年後,也就是公元1685年,由首任台灣府知府蔣毓英主修的《台灣府志》出版,書中也有此區的記載。當時此地即有完備的水利灌溉系統,而且有豐富的魚產,現在該地區還有很多魚塭:

 鯽仔潭在維新里。闊三百餘步、深丈餘。[15]

 該地區的發展,到了1730年左右所繪的地圖上,出現「 仔社」及「濁水溪庄」等聚落,也就是後來1943年前的「拕仔」社區和現在的「大莊里」大莊聚落,此為拕子地名首度出現,而當時的拕仔為「社」,也表示此聚落是平埔族的居住地。[16]

 郭秋美依據地圖判讀認為,舊拕子聚落就是《重修鳳山縣志》所提及的「岡山尾汛」。[17]現在的拕子社區的公廟為「真亘古廟」,此廟即為《鳳山縣采訪冊》所記錄的「關帝廟」,當時的「挖仔庄」屬「嘉祥里」:

一在挖仔莊(嘉祥),縣北四十六里,屋八間,道光二十六年洪泉光董建,光緒元年洪沁董修。廟租八石。[18]

 到了日治時期,挖仔莊改寫成「拕仔莊」。

 1941年底爆發太平洋戰爭,拕仔聚落在1943年被遷到大埔聚落以北,和上述兩個聚落有計劃遷移不同,是處於相當緊急的情形。因為筆者在與地方耆老閒聊時得知,當時他們被迫北移至這個地方,政府只劃了土地的格子,當時卻完全沒有建築,只有自己搭帳蓬,晚上則睡在地上,山老鼠都還在身上爬來爬去。

 而原來的舊拕子聚落土地,我們透過地圖對比可得知,舊拕子北段土地就是現在岡山能「製造飛機」的「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岡山分廠」的土地範圍;而南段土地原為通訊兵工廠,現為新兵訓練中心兵營。[19]按當時日本政府應已算到,一旦美軍反攻到台灣附近時,將開始轟炸岡山的六十一航空廠,故日軍製造飛機的廠房一定要遷移。位於小崗山下的拕子聚落,正是轟炸機最難攻打的地點,當時除了遷移拕子社區以外,也把小崗山爆破挖空,至今仍為中華民國的神秘軍事要地。



[1] 杜正宇,〈岡山水道的發展與變遷〉《臺灣風物》602期(20106月),頁45-49
[2] 黃志盛主編,《後協代天府人文廟史》(高雄縣岡山鎮:後協代天府管理委員會,2000),頁30。據簡炯仁認為,岡山的「白米」這個地名,是岡山地區原住民留下的指涉「番社」的地名。「伙公」應是指《鳳山縣采訪冊》第7頁所提及的「火光厝」。
[3]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180
[4] 黃志盛主編,《後協代天府人文廟史》,頁30
[5] 黃志盛主編,《後協代天府人文廟史》,頁31
[6] 黃明得〈從協和里看社區發展經過〉,http://www.kspc.org.tw/?p=2141
[7] 黃明得〈從協和里看社區發展經過〉,http://www.kspc.org.tw/?p=2141
[8] 黃明得〈從協和里看社區發展經過〉,http://www.kspc.org.tw/?p=2141
[9] 黃明得〈從協和里看社區發展經過〉,http://www.kspc.org.tw/?p=2141
[10]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7
[11] 何宋錦總撰,《岡山鎮志》(高雄縣岡山鎮:岡山鎮公所,2000),頁89
[12] 藍博洲,〈從福馬林池撈起來的詩人-藍明谷〉《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
[13] 郭秋美〈第十章岡山鎮〉《臺灣地名辭書,卷五,高雄縣(第二冊)上》(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8),頁34
[14] 簡炯仁,〈「阿公店」地名考-兼論阿公店的開發〉《高雄縣岡山地區的開發與族群關係》(台北市:文建會,2000),頁274
[15] 蔣毓英《臺灣府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45
[16] 簡炯仁,〈「阿公店」地名考-兼論阿公店的開發〉《高雄縣岡山地區的開發與族群關係》,頁275-281
[17] 郭秋美〈第十章岡山鎮〉《臺灣地名辭書,卷五,高雄縣(第二冊)上》,頁22。王瑛曾的《重修鳳山縣志》記載,駐守大崗山的「岡山營」設有6個汛,其中「岡山尾汛:縣北三十里.目兵□名」,依「岡山尾」之地名可知,是位於大小崗山南端的一個軍事單位,而拕子正位於小崗山南端;而旁邊亦有一個叫「山尾仔」的小地名。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196
[18]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頁166
[19] 郭秋美〈第十章岡山鎮〉《臺灣地名辭書,卷五,高雄縣(第二冊)上》,頁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紀念林茂生教授國際研討會暨第二屆台灣教師節賀卡設計比賽頒獎

  時間   : 2024 年 03 月 10 日 地點  :  成功大學力行校區台文系館 88154 教室 得獎名單  : https://pen.de-han.org/311/2024/titchiong/titchion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