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4日 星期六

國小散文佳作 遊漯底山記



佳作 彌陀國小 蔡昀芳


指導老師 蔡志華


 


遊漯底山記           


 


     家鄉一年一度的盛事--虱目魚文化節又開鑼了!一早,爸爸就帶著我去參加由彌羅港文史協會所承辦的「漯底山之旅」,爸爸說:「家鄉就是根」,為了要了解自己的「根」,所以才帶我參加這次的活動。


    文化列車從會場出發,車上有來自各地的遊客,約有四十人。在車上導覽人員為我們解說家鄉(彌陀鄉)的風土民情、文化產業、自然生態...車子很快就到了漯底山下,我們沿著小碎子路往山上路,兩旁的樹木扶疏,尤以竹子最多,竹葉隨風搖曳,好像在招手歡迎我們一樣,我們一邊走,導覽人員一邊為我們解說,他說:「漯底山從日據時代就是軍事管制區,到了民國九十六年才由鄉公所代管,鄉公所代管以後,就積極建設,到現在還在鋪路,所以才會走小碎子路上山。」


    到了廣場,分成兩隊,我和爸爸被分到先往惡地形的方向,沿路導覽人員為我們解說各項植物,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滿山遍野的銀合歡,銀合歡最特殊的是它的果莢成熟後會扭曲,讓種子散播出去;瓊蔴是做繩子的原料,但在漯底山是防禦的功能,因為它的尖端又硬又尖,可刺傷敵人的傘兵;相思樹是做木炭的材料,而且樹枝上所長的綠色「葉子」居然不是葉子,而是葉柄,相思樹只有剛發芽時所長出的子葉才是葉子,等它長大子葉掉落後就沒有葉子了,真的好特殊喔!走到了既壯觀又特殊的惡地形,惡地形尖峰利脊、溝谷嶙峋、童山濯濯、草木難生,斜坡上光禿禿的一片,沒有長出任何的植物,景象相當單調淒涼,在惡地形還有許多特殊的景觀,有像手指的「土指」、V字形的「V形谷」、像一座橋的「天然橋」還有「潛水涵洞」等等,據說在彌陀老一輩把這裡的地形稱為「菜銼坑」,還真的很傳神呢!也讓我不得不讚嘆造物者巧手的神奇。


    惡地形參觀結束後,我們坐上接駁車到漯底山的另一站--泥火山和觀測站,泥火山的出泥口居然像「臉盆」一樣大小,偶爾會從泥漿中冒泡,看起來不太起眼,令我好失望,但導覽員說這可是全台灣最靠近海邊的泥火山,非常珍貴,導覽員起初說泥火山像火山岩漿那麼燙,他有練過鐵沙掌不怕熱,他就把手伸入泥漿中,之後要我們也摸摸看,我剛開始不敢伸手去摸,爸爸鼓勵我摸看看,我鼓起勇氣,雖然手在發抖,但我還是慢慢的把手指頭伸入泥漿中,手的感覺居然是涼涼的,後來導覽員才說其實泥火山泥漿的溫度一般都不高,他的形成是天然氣、地下水受到地表的壓力,沿著地殼的裂縫噴出,在噴出的過程中遇上泥岩,三者混合噴出就形成泥火山。後來我們又走到最高點--觀測站,這裡是漯底山最高的地方,有五十三公尺,這裡視野遼闊,廣大的漁塭和海洋盡收眼底,讓人心胸為之寬闊,偶爾看到白鷺鷥飛翔其間,仰頭一望,居然有一隻老鷹在空中盤旋,這樣的景象真像一幅美麗的圖畫,而我就在畫中。最後,我們走下觀測站,路的兩旁有許多樹木和竹子被砍除,草也被殺草劑噴灑而枯死,而在砍除的地方種下許多種類的小樹,導覽人員說這是最不好的示範,因為這樣會破壞原有的生態,而且農藥會造成汙染,新的樹種在這樣乾燥和鹽份高的土地上也不容易存活,這樣的建設還不如保留原貌,我很好奇的問導覽員,那為什麼還要如此破壞「她」呢?導覽員語帶保留的說或許是有政治或其他因素的考量吧?我們走到上車地點,上了車,全車的人都鼓掌感謝導覽人員詳盡的解說,也在掌聲中,結束了這次的漯底山之旅。


    在我們生活的週遭有很多美麗、新奇的事物,只是我們經常習以為常,沒有用心去發掘、細心去品味。這次的漯底山之旅使我發現,原來自己的家鄉是這麼美麗、這麼的充滿驚奇,就在我成長的土地上,居然有這麼美麗的瑰寶,讓我更愛自己的家鄉,也使我懂得保護自然景觀與不破壞生態環境的重要,希望家鄉這一塊遠離世俗塵囂的世外桃源永遠長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橫看成嶺,側成峰」 , 用空拍記錄雞冠山地貌

  「橫看成嶺,側成峰」,四位登山豪傑 ( 郭元卿、劉峻傑、洪啟祥、林于喬 ) 協力攀上雞冠山頂 , 用空拍記錄山景地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