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1日 星期四

漯底山下的布袋戲奇才 ~ 陳金雄

漯底山下的布袋戲奇才 ~ 陳金雄


                                                        /張哲男


前言:


      早期台灣農村,每逢廟會總會邀請一些傳統劇團如皮影戲、歌仔戲、或布袋戲…等到廟前廣場表演,布袋戲則是老少咸宜,只要一開場,遠遠的就能聽到鼓聲震天。 哇﹗哇﹗哇﹗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混世子」出現了,那種氣勢,讓青少年為之吸引,當時高雄縣彌陀鄉漯底山下,有個「如真園木偶劇團」,在沿海一帶非常受歡迎,無論布景、戲偶、演技、口白都具有獨特性,這應歸功於該創團團主陳金雄先生


 



 


    如真園的由來


    陳金雄在十六歲那年(1955)開始跟隨路竹鄉布袋戲名師洪文選先生,學習操演布袋戲洪文選是台灣木偶戲一代宗師,黃海岱的門徒,歷經二年的學習及助演工作,不管是戲偶的操作或劇本的研讀,甚至於口白對話的音調,抑挫的拿捏,都能表達出各種角色的特色,讓觀眾隨著口白的音調,加深角色的記憶。憑著海墘人的冒險精神與信心,毅然決心自立門戶,陳金雄十八歲(1957)就獨立組團,「如真園木偶劇團」從此誕生


成立初期年紀輕輕,毫無社會基礎,倍極辛勞,當時演出一場僅300元台幣,全場工作人員,包括主演、助演、鼓手、樂手、嗩吶、電光…等,總人數約為10人,而當時(1957)工作,每人每工約20~30元,演出收入並不豐碩,但以當時的經濟環境,演戲只是為了養家糊口,如果演出能獲得觀眾或廟方主事者激賞,就會貼出紅紙,給予償金,因此演出者都很賣力。更有廟會為吸引信眾,邀請了布袋戲與歌仔戲同時表演,此時劇團為爭取觀眾,無不卯足全力,搬出看家本領、壓箱寶、表演各種特技,真是『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台灣人就是『愛面族』


 


   為了深入瞭解布袋戲的奧妙,在多次訪談中得知;陳金雄先最拿手的戲碼為『三國演義』據稱在劇團的全盛時期(1965~1970),短短五年期間,就演出350幾場次,可見當時受歡迎的程度。『隋唐演義』『西漢演義』『五龍十八俠』(劇本由布袋戲一代宗師黃海岱先生所編),還有頗富盛名的五洲劇團所編的『儒俠小顏回』,文戲則有『包公案』等。陳金雄先生為了適應當時觀眾的潮流,抛開傳統的古劇,自行編寫了一齣較為現代的武戲『兄弟恩仇錄』,推出不久即頗為轟動。


 



 


     戲團的轉型期


   到了1985年代,由於電影事業的興盛,觀眾大多移向室內電影院,當時賣座的電影,就邀請男女主角登名,基於好奇心理,炒熱了就形成一種風潮。布袋戲演出機會,受到衝擊,加上當時的工資又不斷高漲,為了維持生計降低成本,將演出的方式改變,把原來傳統的現場吹奏樂器配樂,改為錄音播出,減少工作人數量節省開銷。此外,廟會或喜慶的酬神,必須扮仙謝神,就用布袋戲演出,而娛樂熱場則放映時尚名片,以吸引信徒,同時不讓原來的觀眾流失,真有現代行銷的思維。這一段時期,可謂布袋戲的寒冬,直到近幾年來本土文化的抬頭,加上布袋戲搬上電視台轟動一時的『史艷文』讓布袋戲的演出,似乎有了回春的跡象,演出的機會增加也加深了觀眾對布袋戲文化的瞭解。


 


     布袋戲的由來探尋


   筆者歷經多次訪談後,得知陳金雄先生,少年時期因家境清寒,只當過學徒,而並未完成基本國民教育,可說是文盲,但他却能編寫劇本,而且台語七字仔詩朗朗上口,非常順暢,甚為詫異。據說是為了看懂劇本,他不斷的請教朋友,反覆背誦,靠著恆心與毅力,長期學習累積經驗,因此不管是『三仙經』,中國歷代皇帝,或傳承的年代,中國三十洞天(名山)名號,及戲中各種角色的台詞,幾乎倒背如流,一字不漏,令人嘆為觀止。


 


    為了探討布袋戲的由來與傳說,他經常利用演出淡季、前往中國福建、漳州一帶,拜訪當地布袋戲名師,如『中國木偶表演藝術精英』國家一級演員莊陳華先生,就曾多次見面、切磋技藝,同時從漳州木偶劇團編印的資料記載,布袋戲『源於晉、興於明』,更有民間傳說,在中國明朝時間,有位落第秀才,自認懷才不遇,就自製木偶,自編劇本,以各種人物諷刺時弊,却又怕拋頭露面得罪官府惹禍上身,故此以布簾遮臉,僅讓木偶突出柵面,到處表演娛樂民眾。由於秀才文詞風雅,表演又富藝術性,頗受民間熱愛,一時傳開,後人學習沿襲至今。此一傳說是否屬實,因無詳細記載考證,姑且聽之。


 


     布袋戲口白的文化與文學


     台灣布袋戲的口白,蘊含著文化內涵,仔細品味其含意,深遠非凡,如仙人出場就說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有做事吾先知,莫道善惡無報應,增差來早甲來遲』,就是告知世人,不管做什麼事情,必須秉持良知,否則善惡必有報應,遲早而已;又如貪官出場口白就說:『為官心愛財,判斷兩平來,有錢佮判生,無錢死應該』,道盡不肖法官的嘴臉與心態;又如官僚的宰相(民主時代的行政院長)就會說:『老夫在朝為宰相,兩班文武吾為強,那個禮儀失欽敬,恐他生命不久長』,顯示官僚的宰相、各部會首長,如果不知巴結、逢迎,官位就不保。但也有激勵的口白,如漢王劉邦出場就會說:『國難民苦千古愁,豈願河山付東流,漢中招兵暫把守,不滅項羽誓不休』,面對國難民苦的時機,劉邦表現保家衛國的氣勢與決心,觀眾如雷貫耳。這樣的布袋戲口白,即有文化更有台語文學之美。


 


    香火薪傳


如真園木偶戲團,創團至今將近一甲子(54),團主陳金雄目前幾乎半退休狀態,偶爾會隨團演出,大多基於老客戶指定。平時經常與三五好友走訪中國各地,拜訪當地木偶戲演出者,並學習他們的優點,這就是他所謂的『做到老,學到老』的精神。   


 


    台灣傳統戲劇團體的傳承,多數以家族成員居多,這可能與戲團表演時,全家大小跟隨到處奔波,久而久之,耳濡目染,自然產生興趣。因此,陳金雄先生長子志清,也在十六歲那年開始跑龍套,跟隨助演,如今三十幾年,早已能獨當一面。


 


     陳志清腦筋很靈活,隨著電視霹靂布袋戲的潮流,將原來的木偶尺碼加大,同時聲光、影音、設備也都創新流行,符合當代年青一代的興趣,因此受到一些社團邀請演出。今年高雄世界運動會,開幕已將台灣布袋戲搬上舞台,讓世界看到台灣文化的美,相信不久的將來台灣布袋戲藝術,也能走進世界的舞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台南成功大學(原台南工學院)學生李武昌叛亂案之探討

  彌羅港文史協會創會理事長 張哲男 1960 年代(高中時期)每次從資訊中看到「 228 事件」或「白色恐怖事件」提問長輩時,立即告誡「 囡 仔人有耳無喙」,只能聽不能說。當時總覺得既然有人違法,判刑,就應該讓全民警惕,以免重蹈覆轍。基於好奇新的驅使,在心中一直懷著探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