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1日 星期日

清領時期的石螺潭

清領時期的石螺潭     



                劉天賦



 


  位於岡山鎮西南方的石潭里和福興里,在清領至日治時期稱為「石螺潭」,在岡山鎮的發展史中,她是和阿公店街同時開發的聚落,讓我們史料來了解一下她在清朝時期發展。


 


 現今的台灣史研究,最重要的套書為「台灣文獻叢刊」。此一台灣有史以來最重要也最龐巨的學術工程,由前台大法學院院長 周憲文 先生,號召台灣史研究學者專家,搜集海內外圖書館珍藏編輯而成。叢刊共309595冊,累計總字數為4800萬字。


 


 在此一叢刊中,我們可以找到石螺潭的記錄,共出現於十本書,共十六次。出現的書有《鳳山縣志》,《重修福建臺灣府志》,《重修臺灣府志》,《續修臺灣府志》,《重修鳳山縣志》,《臺灣府賦役冊》,《福建通志臺灣府》,《鳳山縣采訪冊》,《臺灣通志》,《臺灣私法物權編》。


其中除了《鳳山縣志》,《重修福建臺灣府志》,《鳳山縣采訪冊》,以及《臺灣私法物權編》中有原創的資料,其它史書的資料多抄自前二本書。


 


 1718年(清康熙59年),由李丕煜主修、陳文達編纂刊行之《鳳山縣志》中,我們首度見到石螺潭地名的出現,卷之二規制志


石螺潭在仁壽里。注雨水以灌田。產魚亦多。」



我們可以推論,最遲在1710年左右,漢人即已到此地開墾。岡山地區自古即有平埔族人的開發居住,漢人的開墾始於鄭氏王朝設立的前峰及後協兩個屯田區,可能是到後協開墾的民眾,看到石螺潭平埔族的漁獲不少,逐漸搬到此地進行養殖業。


 


1727年左右畫好的<雍正台灣輿圖>,在岡山鎮範圍出現的地名,只有「竿蓁林」、「阿公店」、「穵仔社」、「濁水溪庄」、「石螺潭」等五個,可見當時石螺潭是岡山排名五名內的重要聚落。


 


 在1741(清乾隆六年),由劉良璧纂輯之《重修福建臺灣府志》的水利部份,記錄了石螺潭在台灣府的仁壽里。另外在卷八戶役水餉(附)」,記錄了在雍正年間對石螺潭所徵稅的事實:


港潭六所……,共徵銀218兩 零三分零四毫。石螺潭一口,年徵稅銀12兩 。


 


文獻指出,石螺潭是當時台南高雄地區的六個能被徵稅收的,有漁獲的魚潭之一,地位應該不低,經濟活動相當活躍。


 


 在1894年,由盧德嘉纂輯完成的《鳳山縣采訪冊》中,石螺潭是當時鳳山縣的一個庄頭。當時石螺潭的魚塭不少,可灌溉的田有 二十甲 !


石螺潭,在仁壽里,縣西北三十六里,周五里許,源受雨水,溉田 二十甲 ,冬則涸。


 書中並記錄石螺潭當時已經設有供人讀漢文書的「社學」一處,清朝時期的社學多是由注重教育的地方人士出資設立,作為庄頭的教育中心。我們若看該段文句的記錄,就可知當時的石螺潭已經是個注重教育的聚落,整個現在岡山鎮範圍,只有岡山街,後協,五甲尾,以及石螺潭設有社學。


仁壽里社學二十九處:阿公店街五處、後協莊三處、梓官莊四處、彌陀港莊二處、頂漯底一處、蠔仔寮二處、大舍甲莊一處、赤嵌莊二處、石螺潭一處、同安厝莊一處、仕隆莊四處、 九甲 園一處、五里林莊一處、橋仔頭一處。」


 各位朋友,讓我們自己去找出自己社區的歷史吧!


 




在文章旁邊可以畫個小格子,提供這個網址鼓勵讀者找自己社區的歷史。


台灣文獻叢刊http://www.ith.sinica.edu.tw/data.html「全文檢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台南成功大學(原台南工學院)學生李武昌叛亂案之探討

  彌羅港文史協會創會理事長 張哲男 1960 年代(高中時期)每次從資訊中看到「 228 事件」或「白色恐怖事件」提問長輩時,立即告誡「 囡 仔人有耳無喙」,只能聽不能說。當時總覺得既然有人違法,判刑,就應該讓全民警惕,以免重蹈覆轍。基於好奇新的驅使,在心中一直懷著探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