瀨南塩埕的皮影戲團(一)永興樂皮影戲的長青樹 ~ 張歲
文/張哲男
一脈相傳的戲團-永興樂
「永興樂」的起源為何﹖據目前該團最長輩的張歲記憶,應該是源自其祖父張利(1853-1924) ,當時張利以表演皮影戲為職業維持生計,劇團成員多數以張氏家族為主,兒、姪等擔任前場、後場工作。張歲說:當時主演為張利,他的父親張晚(1889-1968)擔任助演,負責二弦的張乳、鑼的張陶、張典、鼓的張塔、張慶,都是他的堂叔,張歲則是到了十九歲才跟隨父親張晚學習後台的二胡及表演,最後父親往生永興樂傳承的重擔,才由張歲一肩挑起。
學戲的過程
張歲出生於1927年,日治時期,那段時間正逢太平洋戰爭爆發,經濟蕭條,當時家族的戲團,幾乎沒有演出的機會,直到1945年日軍戰敗後的第二年,終戰後經濟逐暫復甦,同時台灣不再受到日本統治,民間文化活動較為活絡,廟會、酬神、結婚、滿月…等喜慶,受邀演出機會增多,張歲就在1946年投入戲團後台工作,為了學習更多不同戲碼,與各戲團間的交流、合作,張歲跟隨過『新興』的張命首,『金連興』的蔡龍溪、『明壽興』的宋貓,及『飛鶴』的陳戊等配合,學習表演,其中除了陳戊為阿蓮鄉人外,其餘的戲團都在彌陀鄉,可見當時彌陀鄉的皮影戲團之多,難怪至今彌陀鄉會被稱之為台灣的皮影戲窟。
皮影戲的文戲與武戲
早期的皮影戲是以文戲為主,因此非常重視口白、唱腔與後場,主演必須熟悉曲牌與台詞,更要配合後的二胡、鑼、鼓,當時雖然有劇本,但由於當時的知識領域與學習環境不同,多數以師徒制長期學習觀摩而來,並非看著劇本演出,因此學習過程非常辛苦而長久,例如當時張氏宗族的 張命首 先生,為了教導許福能學習傳統的文戲『上四本』,就搬出鑼鼓、照著劇本,一句一句帶著許福能教唱,後來許福能成為張命首女婿,接掌『復興閣』,並榮獲1986年個人及1991年團體薪傳獎。而張歲則因受到陳戊的影響,認為武戲在市場較能引起觀眾的興趣,而放棄學習,張命首自發性的垂詢、教導意願。『上四本』就是《蘇雲》、《蔡伯皆》、《割股》、《白鶯歌》,張歲錯估形勢,至今懊悔不已,上述曲牌,如今能表演的已經不多。幾乎失傳殊為可惜。後來由於市場的演變,許多戲團為了迎合市場需求,多數偏重在活潑、熱鬧的《征東》、《征西》、《 哪咤鬧東海》等武戲居多,如今武戲的觀眾也以年青人為主。因此目前能以傳統而完整的曲牌、唱腔演出文戲已不多見。
戲團的振起
1950-1960年代由於本土文化受到政府的壓抑,皮影戲的演出已無法糊口為生,張歲不看好皮影戲表演工作的前途,暫時改行務農,靠著幾分田地為生,復興閣(新興)的張命首也改當廚師辦桌,度過難關,偶而教導國術增加一些收入。直到1970年代初期,張歲與『明壽興皮影戲團』的宋貓,受聘到屏東縣萬巒鄉泗溝水的客家庄廟會演出,以一齣『華光鬧天宮』戲碼,受到當地觀眾的熱烈欣賞,一時轟動潮州、萬丹、里港地區,爭相邀請表演,也讓張歲建立皮影戲演藝事業的信心,於是在1978年正式以『永興樂』的團名,向高雄縣政府登記立案,當時申請人為張歲的次子張福周,至此從張利、張晚到張歲,將近八十幾個年頭默默從事皮影戲表演的優良演藝團體終於可以正式登錄在政府的文獻上。往後也才能在民族地方藝術的記載中找到『永興樂』的資料。
敬業正直的藝師
瀨南塩埕是高雄縣沿海的一個村落,生長在這裡的人,既有討海人的正直,也有農村人的純樸,因此張歲非常重情義守信用。早年張歲自己來成立『永樂興』皮影戲團時,在屏東里港地區就結識了兩位皮影戲樂師朋友陳却與李丁文,當時屏東以南地區的演出,大多透過兩位的介紹,(台灣話就叫做引戲) ,初期知名度不高,演出場數少,由他們引戲,給點酬勞,等到萬巒泗溝水一炮而紅,各地自動爭相邀請時張歲卻仍然讓陳却與李丁文作為引戲人(也就是目前演藝界所稱的經理人) ,可見張歲並不會見利輕友。
此外﹔在泗溝水那場戲,原本邀請單位只點了一場『六國志』,而當地老人卻希望能演出『華光鬧天宮』,張歲為了不讓老人失望,演完第二天再度加演一場,就因此而轟動,這就是台灣人『有量才有福』。另外有一次受邀到高雄縣美濃鎮演出,依當時習慣,演完吃了點心,即可返家休息,惟當地客家庄婦女工作較晚,認為只看下半場,希望多看一些,張歲二話不說,吃完點心,立刻加演,讓當地觀眾感動,並贏得熱烈掌聲。從上述幾個經驗就可看出,張歲的這個人的可愛與隨和。張歲認為要演好皮影戲,第一要有耐心,第二要能變通。
永興樂的火種
張歲先生從事皮影戲演藝工作已超過一甲子(64年) ,稱他為台灣皮影戲的長青樹應當之無愧,到目前為止,他仍然隨團到處表演,雖然不再擔任繁重的主演工作﹔但操弄起戲偶,還是非常的穩健。
永興樂的團主,原任團主張福周在1981年因故往生,張歲為了戲團的行政工作與前後台操演樂器工作分開,決定由女兒張英嬌接任團主,打破了皮影戲團百年來的傳統,可見張歲的思維與眾不同﹔此外張歲眼光獨到,不墨守成規,在1991年教育部舉辦皮影戲民族藝術藝生訓練班時,要求兒子張新國與女兒張英嬌,報名參加受訓,最後雙雙順利取得藝生證書。這可能與長久以來,未取得劇團登記,使該團經常被政府忽略,安排演出機會,所得到的教訓。
最近十幾年來,永興樂皮影戲團,經常受政府或學校邀請,巡迴台灣各地演出、教學、並深獲好評,甚至代表台灣國家出國歐美日本等地,參加國際藝術節演出,為台灣傳統藝術文化,可謂盡心盡力,相信『永興樂皮影戲團』必將代代相傳,香火永不熄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