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3日 星期六

同仁立碑一甲子!從中山公園「同仁」紀念碑談起

同仁立碑一甲子!從中山公園「同仁」紀念碑談起


                                                    


劉天賦


 


 



 


    在岡山圖書館前的中山公園內,有一塊石碑,正面刻著「同仁 孫文」,後面碑文記錄著立碑人為「岡山區署區長陳炎生,岡山鎮公所鎮長蔣江直謹識,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五月十二日」。這個高一百公分,寬 五十公分 的黑褐色大理石碑頗有來歷,是依照岡山第二任官派鎮長,後來擔任高雄縣政府建設局長的 蔣江直 先生所提供的孫文墨寶所刻的。


 這份孫文的書法真跡是由 蔣江直 先生提供的,但是在日本統治時期的南部台灣,怎麼能得到孫文的墨寶呢?原來蔣氏在19361939年,就讀於日本中央大學,當時寄宿於一位名叫渡 邊 先生的家中,見其家中壁上懸有孫文墨寶,詢問其來歷。原來在1920年孫文到日本時,曾住在渡邊當時擔任廚師的東京帝國旅社,渡邊見眾多政要請孫文題字,渡邊也順便請求,孫文於是題了「同仁」二字,並於其下蓋印。


 渡邊後來將該墨寶裱貝置於家中,蔣江直在學成歸台前,渡邊則以此相贈,蔣氏則珍藏之。戰後不久蔣江直即擔任鎮長,即在中山公園立碑供人觀賞。


 



 


 



 


岡山區第一座公園-中山公園


 岡山街區的發展是由清領時期的阿公店街開始,日治初期省道和鐵路的興建,加上後期的阿公店溪截彎取直,才有今天大致以西起阿公店溪東至舊省道之間區塊的繁榮區塊。


 岡山作為岡山區十一鄉鎮的唯一「鎮」級單位,可以從一個指標看出,那就是岡山區的第一座公園就是中山公園!岡山目前有四座公園,更是全區之冠!而且大部份的鄉村是沒有設立公園的!


 那中山公園是如何產生的呢?原來她的前身是日治時期岡山區唯一的鄉級神社-岡山神社。


 



 


岡山神社(1935-1945


 曾聽後協出身的散文 家蔡文章 老師談起,在他小時候,如果要到岡山公園玩,後協人都會說「我要去神社」,就可知岡山神社的地名直到戰後都還使用了一段時期。


 岡山神社,在文建會2004出版的台灣歷史辭典附錄》中記載,位於「高雄州岡山郡岡山街前峰」,鎮座祭日為1935129,供奉之神為「開拓三神、能久親王、天照大神、明治天皇」,於1942年列格鄉社(位於橋頭糖廠的橋仔頭社是屬於次一級的「遙拜所」,不是國家認證正式的神社)。


 日本人將岡山神社周邊營造成一個花木扶蔬的優美花園,與我們去日本京都看到的較大規模社寺相似。還記得在岡山高中上 傅錫正 老師的國文課時,聽他形容以前他初到岡中教書時,中山公園是個多麼美麗的地方,大榕樹、鳳凰木、大草園,讓他許多的同學羨慕不已。現存的最老的樹,大概就是位於壽天宮東側,「築岸序石碑」旁的大樟樹了吧!


 


 現在位於中山堂旁,寫著「中山公園」的入口台式牌樓,就是用當時的入口鳥居所改造而成的。此入口旁立一石碑,其文字已不可考,唯戰後碑文被抺除,碑文改刻「同仁」。神職人員起居所及辦公室原址為現在的圖書館,該處亦立有一個鳥居。到了神社主體前,另再立一鳥居。沿途立有多對日式石燈座。為了讓神社不受岡山有名的淹水所苦,所以在神社前挖了一個大水池,把挖起來的泥土做為墊高神社的基座。


 


 



 


 1937年開始的皇民化運動,讓台灣各地神社成為政治與宗教的中心,許多重要典儀都在神社舉行,像是結婚典禮等。而進入太平洋戰爭的時期,許多公務機關更需不時到神社朝拜示忠。像當時的岡山水利組合,就要求職員每月初一、八、十五日三天,要參拜神社。


 但是為何地址寫著「前峰」呢?這就必須要談到阿公店溪的舊河道。我們可由1944年美軍空拍後所繪的岡山圖(部份)清楚看到,當時的阿公店溪舊河道的殘跡還在,舊河道大致是依現在的壽天路走,到中山堂東側小路,再到壽天國小西側為河道。這條舊河道,就是以前岡山街與前峰的界河。岡山神社位於界河之西,當然地址就寫前峰了。


 



 


中山公園(1947至今)


 1945年 八月十五日 ,在昭和天皇用廣播方式宣佈投降後,成為中華民國新領土的台灣,當然不用再拜日本神社,岡山神社馬上失去了她的政治和宗教功能。


 與以前曾住在楊縛的益謙醫院後方宿舍(今商業大樓)的吳姓耆老聊天,他提及在日本戰敗後,岡山就有民眾追打報復日本警察的事故。日本神社不再有存在的義意後,新的地方政府就把這一大塊綠地改成岡山區第一個公園。舊神社建築則於1948年改成現在的壽天宮。目前壽天宮把當時神社的狛犬留作現在門口的石獅,並把當時的大小兩座日式神輿放在「應天殿」內,這大概是全國僅有的!


  至於神社前的水池,在民國四、五十年代,尚未用鐵柵欄圍起來前,成為岡山無處玩水小孩的水池,經常發生淹死小孩的意外。民國六、七十年代起,筆者就幾乎未曾見過水池乾淨的樣子。除了不易管理外,該水池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成為在公園小賭長輩的尿池。後來水池上又蓋了一個九曲橋,中間的涼庭,長期淪為游民的聚集處,髒亂危險,正常的岡山人多不願進入。


 


公園與時代變遷


 台灣是在日治時期才開始有「公園」這種公共空間的概念,在這之前的人民日常生活中,可稱得上公共空間的頂多就是「廟埕」。台灣第一個公園就是在日本治台後第三年建的台北「圓山公園」。日治時期所蓋的公園不多,但都很大,台灣南部在日本時代只有1917年的台南公園,及1925年的高雄壽山公園。


 岡山中山公園在二次戰後,雖然不再背負宗教政治的嚴肅意義,成為民眾休閒及運動之處,但旋即被新的國民黨大中國意識型態所綑綁,移植大量中國傳統庭園建築元素,刻意抺除前政府的記憶。


 而在1970年代後,中山公園沒有立孫文銅像,卻豎立蔣介石銅像,反觀「同仁」紀念碑卻被喜新厭舊的政府放在不起眼的角落,周邊充斥著尿騷味。台灣經濟起飛造成的地方政府錢太多亂花的現象,破壞了公園原有的空間,被一個相當浪費空間的「體育館」嚴重侵犯!其它不計其數的私有違章建築,把中山公園變成了「一般民眾」不願去的地方。壽天國小家長也曾向媒體反應其亂象,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山公園的真正解脫,還在不可知的未來。


 岡山的前三個公園都是「政治命名」,最新的公園終於以「岡山」命名,標示著台灣在各方面的解嚴與正常化。衷心希望岡山及台灣的各個公園能永遠擺脫各種不正常的束縛,真正成為屬於全體鎮民的公共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台南成功大學(原台南工學院)學生李武昌叛亂案之探討

  彌羅港文史協會創會理事長 張哲男 1960 年代(高中時期)每次從資訊中看到「 228 事件」或「白色恐怖事件」提問長輩時,立即告誡「 囡 仔人有耳無喙」,只能聽不能說。當時總覺得既然有人違法,判刑,就應該讓全民警惕,以免重蹈覆轍。基於好奇新的驅使,在心中一直懷著探尋真...